浦松鶴
實施創新教育,需要我們把培養創新性人才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即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創新能力。
"泉眼無聲細細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學得 "活",敢質疑,勇探究,培養創新能力;努力教得 "活",以教師的創新之火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開展開放性教學,在活潑生動的數學課堂教學或數學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教意識。讓學生的創新思維猶如一口永不枯竭的泉眼,細細地流淌著。
一、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教得 "活",才能教得生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針對不同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思路,認真研究,不斷改進,結合實際,因材施教,以給學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體味,從而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思維的活躍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或講授法、或討論法、或練習法,或點撥法等。尤其是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幻燈、錄音錄像、投影,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抓住數學教材自身的特點,不斷變換教學思路,尋找最佳切入口,
二、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教學的民主性
由于傳統教育一直較注重“師道尊嚴”,學生與教師間總有一道無形的墻,想起自己做學生時,有時在學習上有問題,但不敢問老師。怕,怕問得不好被老師批評。現在在工作中,經常聽到教師們議論:現在的學生太懶了,不懂也不問,作業亂做一下,甚至抄別人的,真拿他們沒辦法。我想,這些學生多數是與老師之間有距離,怕問,不敢問。我曾在班會課上與學生討論過這個問題。“你們不懂為什么不問老師。”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意思是相同的。就是有點怕。一位教育家說:“教師與學生的臉是對立的,感情不能對立。”在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要倡導一種民主式的師生關系。
民主性是創新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在特性。教學管理學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領導方式,會使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活躍,表現出較高的獨立性,學習效率高。學生感到寬松、融洽、愉快、自由,沒有任何形式的壓抑和強制,才能自由與自主地思考、探究,毫無顧忌地發表見解,大膽果斷地決策并實施,才有可能發展自己的潛能,實現創新。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改正錯誤,給每位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時間和空間。例如當學生一時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要有耐心,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換一個角度考慮?"、"請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即使學生回答錯了,也不應立即否定,可先讓他坐下,請別的學生回答或請大家討論,以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尤其要創設條件,給后進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善于發掘他們的 "閃光點",并給予積極的良性反饋,使他們擁有成功體驗,形成正確的 "自我概念",增強學習和創新的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如果沒有教學民主,獨斷專行,學生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就會造成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壓抑,個人聰明才智與激情都被窒息,最終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活躍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
三、鼓勵大膽質疑,勇于探究,增強教學的參與性
古語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質疑又是數學學習的進步,“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們往往由于有疑始而悟出問題,由問題進而進行探究,由探究而甄別和消除疑問,發現和獲得真理性的知識,因此“有疑是覺悟之機。”質疑,釋疑的過程就是創新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過程。通過置疑,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以自主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創新能力,貫穿和滲透于數學教學各個環節中,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這樣"、"能夠是什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獨特見解、設想。對于教師的分析和有關觀點,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強求一律,禁錮學生思維。對學生質疑問難、敢于亮出自己觀點的做法,教師要進行積極性評價,或給予表揚,或加以鼓勵,使之有一種成就感,弘揚這種探索精神。
同時,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這樣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老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善疑善問。
四、開展數學課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的開放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有可能激發創新意識,加大創新嘗試。因此,數學教學實施創新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上,束縛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師的可控圈內。數學課外活動是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根據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愛好,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課外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數學課外活動中,學生從生活和社會現象中尋找數學問題,探索思考。自我設計,自我解決,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數學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有:數學競賽、數學興趣小組、數學專題講座、數學知識宣傳、數學問題研討、社會問題調查等。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不但拓寬了學生知識的視野,更可貴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各方面的鍛煉,激發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在課外活學活用課堂所學知識,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并有助于他們自主地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數學綜合素質。數學課外活動,形式不拘,重在開放,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泉眼無聲細細流。”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采用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開動腦筋,勤于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實踐;讓學生的創新思維猶如一口永不枯竭的泉眼,細細地流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