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趙瑩

“改革開放40年,從大多數家庭吃不飽,到現在大多數家庭喜歡吃水果,我家兩代人演繹了從‘挑扁擔’到‘新零售’、一個家庭富裕到帶領幾千名農民脫貧致富的巨變……”這是參加“聊聊我家40年”活動時曾嬿寫的文稿。
這篇文稿,她的父親曾建平讀得淚流滿面。曾嬿知道,父親的眼淚里,有欣慰,有感懷,也有驕傲。
曾嬿出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曾建平才名正言順販賣起水果。這年國家“一號文件”作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取消統購統銷。從此,商品流通更加自由,市場更加活躍。
此前,曾建平靠著一根扁擔、兩只籮筐,從上海挑蘋果、梨回南通海門賣,被老黨員爺爺看成“投機倒把”,生氣地讓他跪在毛主席像前。
黨的好政策,使曾建平成了“水果大王”。曾嬿自豪地說,網上有不少關于父親的報道,當時寫的是一根扁擔挑起1個億,現在他的綠海果業已經做到20個億了。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等地都有他的批發連鎖店。
小時候,曾嬿看到的卻是父親的另一面——賣水果麻煩,要跟三教九流打交道;不優雅,下鄉熬得灰頭土臉;無趣,單調地把水果搬來搬去;沒價值,一個小販能被社會尊重嗎?
帶著這樣的認知,曾嬿努力學習。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又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讀人力資源管理碩士。之所以拼命,她就是想擺脫“賣水果的”身份。
然而,有的路回避不開。
在美國時,為了父親的生意,曾嬿和先生朱望旺去考察了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奇士協會,首次向中國引入血橙。新奇士協會是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農業協會,也是一個農業品牌。父親覺得曾嬿有國際化視野,念叨著:“你回來后,要為我們家的事業做貢獻,要到農業這片廣闊天地去發揮才能。”曾嬿內心很排斥,終于可以做白領了,干嘛又去賣水果?
要說曾嬿完全沒受觸動,也是假的。在新奇士,她參觀了現代化的農業加工廠和物流體系。之前,看過父親在江西贛州的橙子加工廠,曾嬿覺得那工廠真大,真了不起。可與這邊一比,父親的工廠只能算小巫見大巫。賣水果如此高科技,曾嬿深受震撼,感慨兩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差距太大,但依然覺得這事業不屬于她。
回國后,曾嬿果斷去了新東方,做指導托福考試的講師。再后來,她去南通大學做老師,教產業經濟學。講臺上的她非常有成就感。
曾嬿的先生倒是聽從岳父勸誡,接過了家族生意。2009年,他去了陜西洛川的蘋果基地,帶回一堆照片、視頻。曾嬿看著照片、視頻,眼睛移不開了——上百名婦女蹲坐在果園里,拿著大小不一簡陋的“圈”,套在一只只水果上,以此判斷是70果、80果還是90大果。她們頂著烈日,迎著厲風,每個人臉上都皴得像蘋果一樣紅。
曾嬿想起華盛頓的蘋果包裝廠,從清洗到分選,全是自動化流水線。甚至有種CCD選果機,根據蘋果的紅度,確定幾號色,由此判斷是馬上出貨,還是可以存放。足球場大的空間里,只有十來個工人優雅地工作。
“差距太大了。”曾嬿連呼。她先生趁機勸她一起做水果生意:“于內,有傳承父輩事業的責任;于外,留學歸國的人對社會也有使命。我們做不到帶回高精尖技術,至少能把先進的農業模式引入中國。”
2011年,曾嬿夫婦在海門開了第一家“蘇洪鮮食”門店。
在水果批發領域,曾嬿父親已把綠海果業推到了全國前五的位置,但他的生意都針對批發端,一直無法打造自己的品牌。曾嬿引入新理念,打造社區生鮮直營店,把父親的夢想往前推了一大步。
曾嬿很感激國家大力推動農超對接。有了這樣的政策,當地供銷合作社才會邀她去打造一個農產品展銷平臺。如今,“蘇洪鮮食”已有26家門店,在天貓、京東上也有網店。通過它們,藏在偏僻地方、找不到銷路的好水果,可以直接面向全國消費者。
夫妻倆分工協作,先生滿世界找美味水果,曾嬿則在家挑選、包裝水果。她設計了一條分揀流水線,給水果分等分級,送到裝箱工人面前,再自動封箱。流水線上共8個工位,一天可以完成2000份訂單。以前,六七十個人一天出七八百單就算高效了。因為這條流水線,曾嬿拿到一個實用新型專利。
小試牛刀后,曾嬿又設計了一條門店配送流水線。門店那端下訂單,配送中心通過ERP系統,獲取、分類、匯總訂單。當天共發各類水果多少箱,每家門店各配多少,全自動化完成。這在國內同行中沒有先例,是曾嬿去參觀波司登羽絨服的流水線,回來觸類旁通設計的。
大多數人害怕問題,她看見問題就興奮。“把問題解決掉,我就又蛻變一次。”曾嬿沉迷于用新辦法解決問題。
作為中國婦女十二大代表,曾嬿在發言中說:不僅要給農村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幫助她們脫貧奔小康;更要讓她們在干中學,通過提升職業素養,增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水果配送中心建在三和村,那是曾嬿出生長大的地方。村里現在留下的多是50歲以上的婦女。她們一方面獲得土地流轉金,另一方面可以去配送中心上班,以前一畝地年收益兩三千元,現在年收入三四萬元。
曾嬿更自豪的,是這些婦女的精神面貌在改變。剛上流水線那陣子,大家很排斥,覺得全人工好,做慣了的活兒,學什么新操作?所以,大家對新生事物懷疑又害怕。曾嬿手把手教她們作業。大家都躲著,找借口去扛貨品、做清潔。被“逮住”的,就捏著訂單,對著三只火龍果、一根香蕉反復核準,緊張得不行。半年過去,大家都覺得離開流水線就沒法工作。雙11期間,一天兩三萬訂單,她們自信地守在工位上,神情像運籌帷幄的大將軍。
有時下了班,她們也會帶朋友來公司參觀,“最近上火了?吃火龍果。梨也行,不過一定要秋月梨啊。”曾嬿聽了偷樂,她們都成了水果專家呢。幫助鄉親們提高了生活品質,增加了自信,曾嬿的幸福感翻了幾番。

直接服務消費者,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投訴。一次,“蘇洪鮮食”門店來了位顧客,拎著西瓜要退貨。顧客沒有購物小票,并且西瓜看起來挺好。服務員很為難,沒答應退貨。顧客便在網上寫了不利于門店的帖子。曾嬿把這事平息之后,出臺了一個政策:三無退貨,無小票無理由無條件,有要求就退貨。
這樣做不怕有人鉆空子?曾嬿卻說,她有一顆正能量初心,相信以坦誠的心去面對世界,一定能收獲正能量的回應。
這個“秘密”是別人告訴她的。那還是她出國前,去海門一個小店理發。24歲的她對一些人事不免抱怨,理發師突然開口,說不要抱怨,把自己的“磁場”修好,一定能吸引到好的事物,讓自己的世界更寬廣。她當時不理解,但經歷越多,越相信這點:世界是一個大系統,自己變了,周遭一切也會跟著改變。
世間成系統,相互影響的事物還有很多。比如在四川鹽源,這個國家深度貧困縣,曾嬿剛成立了一家東嬿珊農業種植初加工有限公司。大涼山丑蘋果純天然、糖度高、口感好,唯一不好的就是長得丑。交通不便,當地農民沒能力把丑蘋果運出來,品牌化運作更是不懂。曾嬿找他們合作了4年,帶領280名婦女將丑蘋果銷往全國。
其間問題頻出。蘋果是去一家家農戶收的,品質差異大。每家選出的90大果大小也不同。和農戶逐一交涉,說服對方按標準辦事,無比麻煩。農戶根本不了解市場反饋,認準“只要便宜,就有人買”。
那就干脆成立一個公司,吸納當地人為股東,以科學方式來管理,把機械化設備也運過去。“他們貨不缺人也不缺,但缺技術缺資金,我們完全相反。這是天衣無縫的對接。”
采訪中,曾嬿多次提到國家的農超對接政策好,很有計劃性,對農戶有益,對水果商有益,對消費者同樣有益。
談到這里,曾嬿說,事實上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系統效應:她的家能一路走向興旺,根本原因就是與祖國的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她期待著,再過40年,把“蘇洪鮮食”開到全世界,實現全家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