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舟,李克鑫,李克欽,牛緒東,張元瑞,劉建柱*
(1.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2.山東德信生物科技集團,山東 惠民251700;3.濟南鑫寶星動物藥業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22)
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簡稱AF)是具有高致癌性的高毒性毒素,也是一些糧食和飼料中普遍存在的由真菌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目前得到的黃曲霉毒素主要分為AFB和AFG兩大類,污染飼料與食品的為AFB1、AFB2、AFG1、AFG2,這4種就是通常所指的黃曲霉毒素[1]。在各種黃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是AFB1。飼料被黃曲霉菌污染后會導致飼料的營養價值嚴重下降,而且用這些帶有黃曲霉毒素的飼料飼喂畜禽,這些毒性產物還會導致畜禽的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2]。
該養豬戶共有9頭經產母豬,共產下101頭仔豬,其中共存活68頭,死亡33頭,死亡率32.7%。多數仔豬在產后17 d內出現腹瀉癥狀,腹瀉后大約3~4 d皮膚發白,精神尚可,個別有嘔吐現象。部分病豬被毛粗亂、黃疸、貧血等癥狀(圖1)。該病經當地獸醫診治效果不佳,仔豬斷奶吃料后情況出現好轉,母豬無乳房炎但出現消瘦和貧血癥狀。
病豬皮下發黃,未見出血(圖2),病豬肌肉貧血(圖3),淋巴結略有水腫(圖4),心包有少量積液(圖5),心冠脂肪發黃并出現水腫(圖6),肝臟發黃,膽管內有黑色阻塞物(圖7),肝管內有淡紅色和黑色異物(如圖8),肺臟尖葉、心葉、膈葉下部出血淤血和水腫(圖9),胃黏膜正常(圖10),腎臟蒼白(圖11)。

圖1 病豬體表發黃
根據解剖情況,我們判斷該豬的死亡原因是阻塞性黃疸。但是,根據解剖情況并不能判斷病因,我們懷疑是寄生蟲感染或是黃曲霉毒素中毒,為此我們對阻塞物進行病理切片并對病豬食用的飼料進行霉菌毒素檢測。病理切片顯示阻塞物并無寄生蟲結構(圖12、圖13)。
我們從養殖戶得到玉米、豆粕,麥麩,普通飼料共4份飼料樣品,對其進行了霉菌毒素的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只有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達到137.4 μg/kg,其余4份飼料黃曲霉毒素含量均小于10 μg/kg。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當飼料中黃曲霉毒素含量>40 μg/kg時即可造成豬的慢性黃曲霉毒素中毒,對豬產生一系列的危害[3]。根據檢測結果分析母豬和仔豬的中毒原因,為母豬食入含有超劑量黃曲霉毒素的玉米后,毒素在體內積蓄并通過代謝從乳汁中將毒素傳入仔豬體內(這也是幼齡哺乳動物接觸黃曲霉毒素的一個重要途徑),導致母豬和仔豬的體內黃曲霉毒素不斷積蓄[4]。不僅如此,玉米中伏馬毒素的含量也略有超標。有研究表明,多種霉菌的協同作用比單一霉菌的毒力更強[5]。而且妊娠母豬和仔豬對黃曲霉毒素的敏感性較強、耐受性較差最終導致母豬貧血和仔豬死亡。
經過分析,我們確診病因為黃曲霉毒素中毒,本著簡便實用的原則我們對養殖戶提出更換飼料的治療措施。根據養殖戶反映,更換飼料后豬群的病情已明顯好轉。
該養殖戶的母豬及仔豬的發病原因是黃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剖檢的仔豬正是由于黃曲霉毒素中毒繼而導致阻塞性黃疸最終死亡。我們通過對阻塞物進行病理切片分析和對病豬食用的飼料進行檢測來診斷該病。對該病進行確診后我們提出了更換飼料這一簡便可行的方案。通過養殖戶回饋更換飼料后病情已得到控制,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診斷結果。

圖2 皮下發黃但未見出血

圖3 病豬肌肉

圖4 淋巴結出現略微

圖5 可見少量心包積液

圖6 心冠脂肪發黃,水腫

圖7 肝臟發黃,膽管內有阻塞物

8 肝管內有淡紅色和黑色異物

9 肺臟出現淤血水腫

圖11 腎臟蒼白

圖12 無寄生蟲結構

圖13 無寄生蟲結構
目前母豬平均一胎產15頭及以上仔豬,然而該養殖戶9頭母豬僅產下101頭仔豬,這也說明了即使食入黃曲霉毒素含量低的飼料也可產生危害,可造成母豬出現產仔數減少,弱仔數增多,但低劑量的黃曲霉毒素并不影響母豬受孕。
當確診病因為黃曲霉毒素中毒時,我們可通過解毒、排毒,更換飼料并加強飼料管理的方法來進行治療。解毒排毒可通過灌服甘草水溶液、高錳酸鉀水溶液緩解中毒;投服硫酸鎂、人工鹽導瀉排毒。加強飼料管理時要定期清理料倉也可向飼料中添加防霉劑。當發現飼料霉變時,應立即停止飼喂,馬上更換飼料。對病豬進行治療時,要注意使用護腎藥物對動物的腎臟進行保護。
該養殖戶的情況反映了飼料中黃曲霉毒素超標帶來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不是個例,而是廣泛存在的問題,而且常常被忽視。由于黃曲霉毒素會導致病豬免疫力下降引起繼發性疾病,因此該類疾病通常也較難診斷。不僅如此,黃曲霉毒素還會在農副產品中殘留,進而危害人體健康,不僅會誘發肝癌而且還與其他致病因素共同誘發人類疾病,因此這一問題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