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軍

傳說古時有個富裕的王員外,家里有一個美麗的獨生女兒。王員外雇有幾個長工幫助打理田地及內務,其中,有一個壯實的小伙子,主管家務,非常勤快,也聰明能干,員外的女兒暗暗喜歡上了他。王員外知道后非常生氣,認為門不當戶不對,辱沒家風,便把那小伙子趕走。誰知兩年后,員外的女兒不慎染上了麻風病,家里人怕傳染,便把她送到山里去住。小伙子聞訊趕去,住進山里伺候她,但后來也被傳染上了麻風病。在山里倆人相依為命,互相照顧。
這年冬天,他倆正在山坡上曬太陽,見山腳下有兩只小兔在拔蘿卜,小伙子便下山去逮小兔,可一到那里小兔卻不見了,天天如此。于是,他編了一個大網,將小兔逮住了,才發現其并非兔子,而是一大塊白色的塊狀物,潔白如玉,非常誘人。他倆將塊狀物拿回家燉熟飽餐一頓,不料,吃了后全身像癱瘓一樣,睡了一整天,醒來后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癩皮脫盡,麻風病竟漸漸痊愈了。后來,有個名醫知道此事,遂起名為“茯苓”并用茯苓治療麻風病,有一定療效。茯苓因有此故事,故有“茯菟”的別名。
梁代醫學家陶弘景稱茯苓“上品仙藥也”。宋朝年間,蘇軾的弟弟蘇轍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勤奮讀書用腦過度,病魔纏身經久不愈,直至32歲時,受醫藥書籍啟發,開始服食茯苓,堅持一年,頑疾竟獲痊愈,此后服食不斷,也得高壽。清代時皇宮內和富貴人家,每天早晨吃一盅茯苓作為補品。可見,茯苓的養生保健功用,早被人們認識。現在,茯苓餅作為北京地方特產,為中外游客喜購之物。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球狀或塊狀干燥菌核,是吸取樹根纖維中的養分而生長的高級真菌,主產于我國湖北、四川、安徽、云南、河南等地,以云南野生茯苓質地最佳,故稱“云苓”。
茯苓一般有兩個品種,即白茯苓和赤茯苓。茯苓塊中穿有松根部分的稱為“茯神”。本文著重介紹補益作用較強的白茯苓。傳統醫學認為,白茯苓其性平和,味略甘甜,補而不滋膩,利而不傷津,具有健脾除濕、寧心安神、益智健腦、補腎固精之功效,適宜久病體虛后身體的調理,平時脾胃不好、食欲不振、經常腹瀉、長期憂郁思慮、四肢無力的脾虛老人可經常服食。
茯苓在我國民間得到廣泛的應用,如:①用于脾虛久瀉。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棗5枚,白糖適量。棗去核,與粳米浸泡后加水同煮,快熟時加入茯苓粉,煮熟即可,日服2~3次。②用于風濕關節腫痛。茯苓15克,薏苡仁60克,共研細粉,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熟即可食用。③用于胸悶心悸。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共研為末,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加水和面蒸糕食用。④用于慢性腸炎。茯苓粉、山藥粉、蓮子粉、芡實粉各50克,面粉300克,白糖適量,蜂蜜適量,將諸粉混合均勻,加入白糖和蜂蜜,加水適量做成面餅,放烤箱中烘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