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曉丹和桂城是大學同學,相戀3年畢業后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對恩愛夫妻開始了幸福的小日子。可是,再幸福的婚姻也難免產生摩擦。一次,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竟演變成了一幕鬧劇。
一天晚上,曉丹哭哭啼啼回到娘家。見到娘家人,曉丹更是淚水止不住地流,說丈夫如何的不是,說丈夫怎樣對她不好……由此,一幕鬧劇拉開了序幕。
首先出場的是曉丹的媽媽。
曉丹的媽媽一看女兒流淚,就心疼得不得了,又見女兒膝蓋上青一塊紫一塊,更是心疼得要命:“怎么,他還敢打你?”見女兒點點頭,曉丹的媽媽就怒氣沖沖地奔向小兩口的家,去找女婿算賬。沒想到,房子里亮著燈卻怎么也叫不開門。女婿如此無禮,丈母娘非常生氣。
見母親氣成這樣,曉丹的哥哥也出場了。
第二天剛到上班時間,曉丹的哥哥就來到了桂城的單位,一見面不容分說,劈頭蓋臉把桂城教訓了一頓。桂城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要不場面更熱鬧了。沒想到,桂城的態度讓曉丹娘家人更有理了:一定是桂城犯錯,要不他為什么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晚上下班了,桂城來到曉丹娘家,本想道歉和解,接曉丹回家。可是,曉丹娘家人還在同仇敵愾之中,把來登門道歉的桂城拒之門外。當然,少不了把桂城痛罵一頓。曉丹只顧在屋里流眼淚,不僅默許了娘家人的作法,也沒有去主動打開門,給彼此一個和解的機會。和解不成,媳婦沒接回來,還挨了一頓罵,桂城的心頭也有了幾分郁悶。
事情鬧到這份上怎么了結?
僵持不下的時候,曉丹的一個閨蜜、大學的同窗好友依蘭也出場了。
曉丹找依蘭訴說了上面的情況,依蘭聽聞挺身而出:“我去找他。”都是大學同學,見面后依蘭直來直去批評桂城。見到老同學,桂城總算找到了可以傾訴委屈的人。可是,沒等桂城說完,依蘭快言快語:“你當初對她多好,現在怎么這樣了?與其這樣,不如你們離了算了。”聞聽此言,桂城以為是曉丹讓依蘭拿離婚來威脅自己,一下子把埋在心頭的暗火點燃了:“離就離,她不怕離,我更不怕離。”當即,桂城寫好了離婚協議交給了依蘭。
等待好消息的曉丹萬萬沒想到依蘭帶回的竟是一紙離婚協議。曉丹的娘家人在一旁罵:“這個沒良心的,離就離!”依蘭更是嫉惡如仇,和曉丹娘家人一起罵桂城:“跟我那個沒良心的一樣,這樣的男人,離!”
這時候,曉丹抹了一把眼淚大喊起來,把這兩天的情緒都發泄到了親人和好友身上:“我愛他,我不想離婚!”
曉丹突如其來的一聲,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等回過神來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我們這不都是在幫你嗎?
曉丹這回擦凈了眼淚,說:“我不想離婚,我和依蘭不一樣,我不要你們這樣幫我,誰讓你們鬧成這樣的!”
是啊,一個小插曲怎么就變成了一幕鬧劇?
俗話說,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通常,即使一般關系,面對別人的婚姻矛盾,都是勸和不勸離。曉丹的娘家親人和閨蜜都勸離不勸合,把曉丹的婚姻矛盾鬧到了離婚的地步,把一個小插曲變成了一幕鬧劇。這究竟是為什么?
先說曉丹的娘家人。曉丹在娘家從小是個嬌嬌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哥哥也是對她呵護備至。特別是曉丹的母親,非常心疼曉丹,看不得曉丹受一點委屈。于是,在曉丹婚后,娘家人特別是母親就會角色扮演過度,對小夫妻的婚姻生活介入過多,因此往往好心辦了壞事,幫了倒忙。這種對兒女婚姻生活介入過度的現象,在許多家庭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現。
再說曉丹的閨蜜依蘭。即便是閨蜜及同學,比起家人來,依蘭到底是外人,通常更不會勸離不勸合,可為什么依蘭會這樣呢?原來,除了閨蜜情深要仗義相助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依蘭剛剛經歷了婚變。于是,依蘭就以己度人,把自己婚姻的經驗推演到了曉丹的婚姻中來。依蘭的這種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上叫做心理投射,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活動。由于這種心理投射,依蘭也就幫了倒忙。
這樣說來,似乎尋根求源找到答案了,可是細加思量又發現了問題:在這場婚姻沖突中,很明顯,曉丹親友并非主動介入,而是不知不覺被卷入的。那么,是誰讓他們卷入這場婚姻沖突的,是誰讓他們在這幕婚姻鬧劇中如此登臺演出的?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曉丹自己。在這幕婚姻鬧劇中,曉丹是演員,更是導演,是她親自導演了這幕婚姻鬧劇。
原來,曉丹有時候很像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有些幼稚,愛依賴別人,愛撒嬌,常常小題大做,只會報憂不會報喜。曉丹在娘家是父母的寶貝獨女,是哥哥的寶貝小妹,從小沒有學會為自己的生活做主,遇事沒有主張,形成了依賴型人格。用曉丹的話說,遇到事情總是不知道該怎么辦,就喜歡找媽媽,找家人,找朋友。從戀愛到結婚,大事小事,差不多都要問媽媽,就是純粹兩個人的私密生活,也總是讓媽媽知道。結婚后,兩個人過起了小日子,曉丹還是喜歡凡事都和媽媽說,更麻煩的是她常常報憂不報喜。結果呢,自己暗自享用了小夫妻的甜甜蜜蜜,卻把大大小小的摩擦擺在了親友面前。這就使她在與親友的交流中,有些信息被遮蔽了,有些信息被夸大了。于是,她自己雖然清楚遠遠沒到離婚的份上,失真的信息卻誤導了親友對她婚姻狀況的判斷。
在這次沖突中,依然可見曉丹對親友的誤導。原本,不過是小夫妻間的一點小事,曉丹卻哭哭啼啼跑回娘家,給人一種受氣小媳婦的樣子。而且,原本是自己不小心路上碰了膝蓋,卻隨口默認是桂城打的。于是,激起了家人的怒氣。而桂城當晚要到單位加班,屋子里亮著燈是留給曉丹的。對由此引發的誤解,曉丹依然不作為,不知道積極創造條件溝通情況,以及桂城登門來求和解,也不知道開門。這還不夠,還要把這些事情訴說給好友依蘭。這樣的訴說中,哪會有對桂城的褒獎,都是抱怨,這也激起了依蘭的怒氣。家人親友怎么忍心再袖手旁觀呢?于是,紛紛出場登臺演出了這一幕婚姻鬧劇。
這就是曉丹導演的婚姻鬧劇。但是,這是沒有劇本的鬧劇,是曉丹的依賴型人格特征在不知不覺間導演了這幕鬧劇。而且面對離婚協議時,她只會說:“事情為什么會這樣?誰讓你們鬧成這樣的!”
當然,事情的結局是圓滿的,是令人欣慰的。經過復雜的心理咨詢之后,曉丹和桂城重新擁抱在一起,親友們都笑逐顏開,曉丹的哥哥說:“我們前面真是幫了倒忙,現在祝福他們吧。”曉丹的心靈也受到觸動:“我要長大,我要學習為自己的生活做主。”
是的,雖然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但是,婚姻生活的確不需要旁人太多的介入,最重要的是婚姻當事人,要自己學會經營,學會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