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然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由于其獨有的學科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同學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氛圍不夠活躍等問題。情境創設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自主安排創設內容,具有很強的機動性。若將情境創設這種教學手段靈活的運用于思政課教學當中,那么對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將大有裨益。
一、用互動和游戲抓住學生的心
在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交流。隨著手機和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把你想說的話,你的看法、觀點通過彈幕的方式“上墻”,這種有趣又流行的方式開始被一些走在課程改革前端的思政課教師所采用。把自己的觀點展示在大屏幕上與每個人分享,這是一個學生之間思想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老師了解學生想法的過程。原來只在網絡視頻中可以見到的彈幕在思政課堂上也可以看到。這樣一來,學生覺得新奇,教師又可以走到學生內心深處去探究真實的想法。
此外,課前游戲也能帶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進行公民文明德育教育的時候,思政課教師可以讓同學分別扮演遵守社會公德和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的方式,觀察學生的變化,用游戲效果說話,用同學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來進行文明德育教育。
二、用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
語言創設情境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格外注重語言的魅力,通過語言的描述和聲調的抑揚頓挫來營造一個與所授內容相關的情境。例如所授課程涉及到人物介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或慷慨激昂或義憤填膺的語調表達自身的情感傾向。對值得歌頌的正面人物,教師應帶有強烈贊揚地語氣去進行講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師的這種語言表達就是一種情感的釋放,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展示出了正確的價值選擇。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教師又把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傳遞給了學生。
三、用生動的畫面引起興趣
多媒體創設情境的方法是以多媒體設備為載體的新方式。例如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加入一些圖片、音頻和視頻文件。生動形象的課件會在視覺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的提高也會幫助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課老師在選擇視頻文件的時候往往會采用一些影視片段。優秀的歷史紀錄片和弘揚正能量的影片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通過視頻資料的觀看以及觀看之后的欣賞點評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用微課創新教學情境
用微課營造教學情境,讓學生與教學內容親密接觸。微課的主要載體為視頻,時間通常是10-20分鐘,它將教師針對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短小精巧的教學活動監督記錄下來。微課時間雖短,但教師的準備工作投入很大,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充分的設計,對內容也要仔細斟酌。教師的目的在于讓微課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機械重復的枯燥和理論教學的乏味。[1]微課作品中,新思想和新方法的運用增添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更重要的是同時保證了知識點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教學任務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利用微課時間短但內容精煉的特點,教師可以短時間內創造一個可以有效引導思政課學習的情境,不僅使學生快速了解了具體學習內容,而且對整節課也有了很好的把握。
用抓人眼球的微課作為一節課的開始,不僅會引起學生對這節課的關注,而且對于知識點的快速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
五、用情境劇讓學生變身演員
通過扮演角色創設情境是指學生圍繞一個主題,設置一個場景,通過表演的方式展現一段故事,通過這段情境劇來達到教育的目的。這個時候,學生變成了“演員”,教師變成了“導演”,課本變成了“劇本”。大學生的展現欲和表演欲都比較強,這種教學方法正是迎合了他們的性格特點,這種參與感和獲得感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這樣一來,學生帶著問題在愉快地表演中去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六、用實境教學增加代入感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使學生身臨其境去體會所講授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本與真實生活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們清楚地了解到思政課本源自于歷史、源自于生活。在參觀結束后,要及時布置課后作業,讓同學們對此次參觀進行總結和歸納。把所見所思所感寫成觀后感,同學間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從而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中,想要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滿堂講述的方法,敢于創新,靈活運用不同的情境教學法。利用微課提高學生的興趣;用互動交流的方式探究學生的內心;用游戲點燃課堂的激情;用語的魅力還原人物和事件;用多媒體將歷史變得有聲有色;用情境劇的形式寓教于樂。多種情境創設手段的多管齊下靈活運用,不僅活躍了思政課的課堂氣氛,教學效果也隨之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吳嬋.關于微課對優化高校教學效果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