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順應發展潮流,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在供給側進行變革。本文認為移動健康有利于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預防城鄉之間的數據鴻溝,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確保“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推進。因而,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引導衛生服務機構和相關產業積極參與農村地區的移動健康體系建設。
關鍵詞:大數據;移動健康;農村公共衛生
健康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賦予群眾實在的“獲得感”。黨與政府歷來重視人民的健康保障,“十三五”規劃中,“健康中國”成為國家戰略,力求“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但是,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基礎設備薄弱,衛生人才匱乏,城鄉資源的難以共享,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與農民健康需求之間存在差距。而且,農村人口總量巨多,空間分布卻呈現“滿天星”式的散落狀態,地廣人稀的狀況增加了醫療衛生服務覆蓋的難度,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有待提高。
一、移動健康的內涵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對移動健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嚴重、慢性疾病增加、居民地理位置分散、醫護人員短缺、醫療成本上漲等社會健康問題。移動健康英文為Mobile Health,縮寫為M-health,是將移動通信技術應用于衛生保健領域,提供健康服務和信息,實現“健康傳感終端+移動通信平臺+健康服務”的實時、連續、長期健康服務。世界衛生組織對其定義:通過移動設備,如移動電話、患者監護設備、PDA和其他無線設備為醫療和公共衛生的實踐提供支持(WHO,2011)。移動健康是移動、互聯網和健康服務融合的產物,它整合了移動“隨時、隨地、隨身”和互聯網“分享、開放、互動”的優勢,將健康服務從電腦延伸至手機、平板計算機和其他可移動終端,使得用戶與健康服務者及時、快捷、準確地獲得相關的健康信息,進而加強疾病管理和健康促進,提高健康服務可及性,促進健康服務均等化,與公共衛生服務的目標高度契合。
二、加強農村移動健康建設的意義
(一)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構建經濟、高效、實用、互動的移動衛生平臺,既能節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成本,又能提升服務可及性,增強人民的“獲得感”。移動互聯技術應用到農村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夠克服位置散、距離遠的空間障礙,為農村居民提供成本低、效率高、質量好的移動衛生保健。
(二)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城鄉和諧發展。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打造有利于突破城鄉障礙,縮小數字鴻溝,共享科技成果,體現社會和諧。農村醫療健康服務是公共管理熱點,移動健康體現了信息時代的高新科技,兩者結合能成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側的新路徑,為縮小我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差異、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做出貢獻。
(三)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構建有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移動健康服務在農村地區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路徑,能夠預防“因病致貧”,推進“精準扶貧”。供給側改革倡導市場化運作,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移動健康產業在農村市場的發展,不僅能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還能通過產業化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具有良好的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
三、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建設措施
構建農村移動健康服務體系,需要從供給側分析移動互聯技術應用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需要采取的措施。從政策環境、財政投入、產品服務、技術支撐、社會文化等角度,提出相應的建議,主要包括:
(一)政府主導農村移動健康體系的宏觀架構。政府對供給側的措施包括專項資金的募集與投入、衛生人員的網絡培訓、衛生信息產業向農村的引入和管理、相關制度法規的制定等;對使用端的措施包括移動設備的補助與推廣、網絡覆蓋的加強與費用的優惠、“預防為主”保健理念的普及,還要加強終端互動,掌握村民的衛生訴求,通過網絡掌握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衛生服務滿意率等;衛生行政機構的管理與監督。行政機構重在落實相關政策,加強對衛生服務機構的考核、對衛生服務質量的管理,協調相關部門,確保服務供給。
(二)衛生服務機構的積極參與,完善“O2O”(Online To Offline)服務。具體措施包括電子檔案更新和應用、衛生健康知識在線普及、衛生保健監測與干預、老弱婦幼等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傳染病與突發衛生事件的處理等公共衛生服務,線上產品既要“科技化”、“網絡化”,又要“本土化”、“鄉村化”,例如在健康知識普及環節,少使用專業術語,多運用圖畫視頻,對老年群體甚至可使用本地方言介紹,做到通俗易懂。
(三)相關支撐單位協同參與,實現農村移動健康服務平臺的共建共享。包括移動互聯網絡平臺的發展。網絡平臺的打造重在提速降費,擴大覆蓋區域,提高信號質量,做好數據存儲、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工作;衛生產業向農村的發展。在線藥商、移動設備、保險機構等企業的延伸服務可以參與、協同農村移動衛生服務。
移動健康代表著醫療衛生事業未來的發展的方向,只有重視農村移動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才能提高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預防城鄉之間的數據鴻溝,為全體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保健工作,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于勇,牛政凱.移動健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側的創新實踐[J].甘肅社會科學,2017(05):250-255.
[2] 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15-19.
[3] 姚志洪.跨入移動健康時代[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4, 35(05):2-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M-health導向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側創新研究(16BGL179);湖南省社科項目:移動健康導向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研究(15YBA200)。
作者簡介:于勇(1978- ),男,漢族,博士,講師,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