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王玉梅
(安岳縣中醫醫院,四川 資陽 642350)
膝關節骨性關節是臨床上常見的骨關節疾病。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發群體。對此病患者進行X線檢查可見其膝關節的間隙變窄,出現骨贅,且其軟骨下的骨小梁變薄、變硬。此病患者可出現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此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本文中,筆者對安岳縣中醫醫院收治的12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用自制的養血壯骨膠囊治療此病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岳縣中醫醫院收治的12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將其中使用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進行治療的60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其中使用自制的養血壯骨膠囊進行治療的60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占35%),女性患者39例(占65%);其年齡為43~78歲,平均年齡為(60.14±4.27)歲;其病程為1~15年,平均病程為(7.64±1.43)年;其中,左膝患病的患者有21例(占35%),右膝患病的患者有26例(占43.33%),雙膝患病的患者有13例(占21.67%)。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占36.67%),女性患者38例(占63.33%);其年齡為45~77歲,平均年齡為(61.37±4.48)歲;其病程為2~17年,平均病程為(8.16±1.59)年;其中,左膝患病的患者有20例(占33.33%),右膝患病的患者有28例(占46.67%),雙膝患病的患者有12例(占20%)。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患者同時符合以下第1條和第2條中的標準,或同時符合以下第1條、第3條、第5條和第6條中的標準,或同時符合以下第4條、第5條和第6條中的標準,即可診斷其患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2]。1)患者在近1個月內經常感到膝關節疼痛。2)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X線檢查可見其膝關節腔內出現骨贅。3)對患者進行膝關節腔穿刺抽液檢查可見其膝關節腔內的液體呈粘稠狀,且其膝關節液中白細胞的數量低于2×109/L。4)患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上。5)患者每天膝關節晨僵的時間超過3 min。6)患者在活動膝關節時可產生較大的聲響。
用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生產企業:山西中遠威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0306)的用法是:口服,0.24~0.48 g/次,3次/d,連續用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用自制的養血壯骨膠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養血壯骨膠囊的藥物組成是:熟地黃、當歸、鹿角膠、淫羊藿、杜仲、川牛膝、骨碎補、山茱萸、菟絲子、羌活、制川烏、地龍、制天南星、雞血藤、當歸、紅花、白芍、甘草。將上述中藥材研磨成粉末狀,將藥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制成膠囊。讓患者每天服3次,每次服4粒,連續用藥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囑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不可使用其他的藥物進行治療。
進行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分值為0~10分)評估兩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的嚴重程度。根據患者的VAS評分將其膝關節的疼痛程度分為四個等級。0級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0分。1級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1~3分。2級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4~7分。3級疼痛,患者的VAS評分為8~10分。2級疼痛+3級疼痛的發生率=(2級疼痛的例數+3級疼痛的例數)/總例數×100%。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年的隨訪,觀察其病情復發的情況。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相關規定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臨床控制、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臨床控制:經治療,患者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完全消失,其膝關節的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患者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明顯減輕,其膝關節的功能明顯改善。有效:經治療,患者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有所減輕,其膝關節的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未減輕,其膝關節的功能未得到改善。病情的控顯率=(臨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傆行?(臨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膝關節2級疼痛+3級疼痛的發生率相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膝關節2級疼痛+3級疼痛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膝關節2級疼痛+3級疼痛的發生率
經治療,兩組患者病情的控顯率相比,P>0.05。經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1年的隨訪得知,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的常見病。膝關節發生退行性改變是誘發此病的主要因素。此病患者可出現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痹證”、“骨痹””的范疇,其病機主要是肝腎虧虛、血瘀氣滯[4]。腎主骨藏精氣,骨髓生于精氣。肝主筋,可約束骨節。肝腎虧虛,則血不養筋,關節失滑,筋骨失養。另外,勞損過度、跌仆扭傷、筋骨受傷、營衛失調也是誘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中醫主張從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通絡、強壯筋骨等方面著手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本研究所用的自制養血壯骨膠囊中,熟地黃、當歸、鹿角膠、淫羊藿為君藥,可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通脈除痹。杜仲、川牛膝、骨碎補、山茱萸、菟絲子為臣藥,可協助君藥,起到活血化瘀、通絡祛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之功效。羌活、制川烏,地龍、制天南星可溫經通絡、祛風除濕,雞血藤、當歸、紅花可補血活血、通絡止痛,這7種中藥材共為佐藥。白芍可養血斂陰、緩急止痛,甘草可調和諸藥,二者共為使藥。上述諸藥合用,可達到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的目的,共奏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通絡、強壯筋骨之功。
綜上所述,用自制的養血壯骨膠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疼痛、晨僵、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癥狀,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