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秀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大隱靜脈曲張是指患者的大隱靜脈受血液淤滯、靜脈管壁薄弱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的迂曲和擴張。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其患肢表層的靜脈凸出于皮膚表面,呈團狀或結節狀,且其患肢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異常(如針刺感、瘙癢感、麻木感、灼熱感和疼痛感等)。有文獻報道稱,大隱靜脈曲張在我國男性中的發病率高達28%,在我國女性中的發病率高達19%[1]。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是臨床上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主要術式。在本文中,筆者對在射陽縣人民醫院接受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的74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類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射陽縣人民醫院接受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的74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這74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下肢靜脈診療方案》中關于大隱靜脈曲張的診斷標準,均具有進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的指征[2]。其中, 排除合并有癲癇、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有下肢軟組織疾病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25例,女12例;其年齡為22~63歲,平均年齡為(45.08±4.83)歲;其病程為2個月~10年,平均病程為(4.15±0.86)年;其中,單側下肢與雙側下肢發生大隱靜脈曲張的患者分別有28例與9例。在Ⅱ組患者中,有男28例,女9例;其年齡為25~61歲,平均年齡為(45.42±4.77)歲;其病程為4個月~9年,平均病程為(3.84±0.82)年;其中,單側下肢與雙側下肢發生大隱靜脈曲張的患者分別有27例與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在此期間,對Ⅱ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1)術前,了解患者的病因、心理狀況、生活狀況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向其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手術團隊的專業性,以增強其對手術的信心。對存在焦躁、緊張等負面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指導其進行呼吸訓練與肌肉的放松訓練,以緩解其負面情緒。(2)術前1~2 d,指導患者穿著彈力襪,并在坐下休息時保持雙膝交叉式坐位,在睡覺時將床尾抬高30°~40°,以促進其下肢血液的回流。(3)術前加強對患者進行營養干預,向其強調保持低脂、低鹽飲食的重要性,鼓勵其多食用蔬果及易消化的食物,多飲水,以防其發生便秘。(4)對于患肢局部皮膚存在濕疹、潰瘍的患者,術前應對其患處的皮膚進行清潔和消毒,以防術后其患處的皮膚發生感染。對于患肢局部皮膚發生脫屑的患者,囑其術前在洗澡時避免使用堿性的洗浴用品。2)術后護理。(1)術后,用彈力繃帶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包扎,協助其保持去枕平臥位,并將其患肢抬高30°左右。遵醫囑為患者應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等藥物,以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注意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有無滲血、滲液等情況,按時為其更換敷料。(2)術后6 h,主動詢問患者有無惡心、反胃等胃腸道不適的癥狀。若患者無上述癥狀,則指導其進食適量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術后24 h,可讓患者進食普食。指導其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熱量且易消化的食物。(3)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每天按摩3~5 次。術后第2天,鼓勵患者進行患肢足背的屈伸運動,以促進其腓腸肌的收縮,進而達到促進其患肢血液回流的目的。對Ⅰ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和生活護理,術后對其進行切口護理和用藥指導等。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便秘、切口出血等)的情況、術畢至傷口拆線的時間與術后住院的時間。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16.22%與2.7%,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Ⅰ組患者術畢至傷口拆線的平均時間與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0.84±1.93)d與(12.87±3.03)d,Ⅱ組患者術畢至傷口拆線的平均時間與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7.54±1.48)d與(8.17±1.68)d。Ⅱ組患者術畢至傷口拆線的時間與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畢至傷口拆線的時間與術后住院的時間(d,±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畢至傷口拆線的時間與術后住院的時間(d,±s)
組別 例數 術畢至傷口拆線的時間 術后住院的時間Ⅰ組 37 10.84±1.93 12.87±3.03Ⅱ組 37 7.54±1.48 8.17±1.68 t值 8.505 8.172 P值 0.000 0.000
大隱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的外周血管疾病。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持續發展,就會導致其患肢的局部皮膚出現色素沉著、脫屑、瘙癢等癥狀,嚴重時還可導致其患肢的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潰爛[3]。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主要術式。在對患者進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時,會對其局部的肌肉組織與血管造成損傷,因而可增加其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此外,接受手術治療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會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生理應激反應與心理應激反應,從而可影響其術后的康復。因此,臨床上在對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進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前后,應對其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以減輕其生理與心理方面的應激反應,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綜合護理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護理模式。本文中,Ⅱ組患者在接受綜合護理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僅為2.7%。這與陸舒曉[4]的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接受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與剝脫術的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傷口拆線的時間與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