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梅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豐縣 221700)
顱腦損傷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重度顱腦損傷是指患者在受傷后昏迷12 h以上,或蘇醒后再次發生昏迷的一類顱腦損傷。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臥床休養,加之其抵抗力下降、血液流速減慢,因此易發生壓瘡。此病患者一旦發生壓瘡,不僅會增加其痛苦,降低其生存質量,還會加重其病情,延長其康復的時間。因此,臨床上應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以防其發生壓瘡。在本文中,筆者對40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病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與預防壓瘡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5 年1月至2016年12月徐州市豐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40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CT檢查、MRI檢查等得到確診,其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均低于8分[1],且其在入選本研究前均不存在壓瘡。其中,排除有腦血管疾病史、合并有癲癇及存在下肢殘疾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比較組與探討組。在比較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占70%),女性患者6例(占30%);其年齡為31~70歲,平均年齡為(43.26±3.94)歲;其受傷至入院的時間為2~9 h,平均時間為(3.32±0.54)h;其中,有6例患者存在顱骨骨折,有11例患者存在腦挫裂傷,有12例患者存在顱內血腫。在探討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例(占65%),女性患者7例(占35%);其年齡為28~66歲,平均年齡為(44.17±3.75)歲;其受傷至入院的時間為1~8 h,平均時間為(3.26±0.61)h;其中,有5例患者存在顱骨骨折(占25%),有10例患者存在腦挫裂傷(占50%),有11例患者存在顱內血腫(占5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如對其進行吸氧、抗感染、脫水、降低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與常規護理(如對其進行呼吸道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口腔護理、輸液監測及預防尿路感染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探討組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與預防壓瘡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采取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此量表包括感覺、潮濕度、活動度、移動力、營養狀況、摩擦力和剪切力等評分指標,分值為0~23分。患者的評分為19~23分,表示其發生壓瘡的風險較低;評分為15~18分,表示其發生壓瘡的風險為低度高危;評分為13~14分,表示其發生壓瘡的風險為中度高危;評分為9~12分,表示其發生壓瘡的風險為高危;評分<9分,表示其發生壓瘡的為極度高危。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極度高危的患者,應每天對其進行1次壓瘡風險評估;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高危的患者,應每隔1天對其進行1次壓瘡風險評估;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中度高危的患者,應每周對其進行2次壓瘡風險評估;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低度高危的患者,應每周對其進行1次壓瘡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壓瘡護理。2)對患者進行預防壓瘡護理。(1)將患者的床頭抬高15°~30°,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其因發生誤吸而導致其下肢的肌張力增高。使患者的雙下肢保持屈髖屈膝位,讓其足底著床,并將大腿內收。(2)為患者制作專門的翻身卡,將該卡放置在其床頭。在翻身卡上詳細記錄患者翻身的次數、時間及受壓部位皮膚的情況等。根據對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的結果按時幫助其翻身。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低度高危與中度高危的患者,每隔2 h為其翻身1次。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高危的患者,每隔1.5 h為其翻身1次。對于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為極度高危的患者,每隔1 h為其翻身1次。在幫助患者翻身時,動作要輕緩,避免其皮膚與床面發生摩擦。(3)每天對患者的雙下肢進行按摩,每次按摩的時間為15~20 min,每天按摩3次。在患者保持平臥位時,在其身體下墊減壓敷料。在患者保持側臥位時,在其背后墊軟枕,以支撐其身體,分散其骨凸隆處的壓力。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發生壓瘡的情況。采用自制的生存質量評分表(此量表由患者家屬填寫)評估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此量表包括6項評分指標,每個評分指標包括24個條目,每個條目包括4個問題,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探討組患者與比較組患者壓瘡的發生率分別為5%(1/20)與25%(5/20),二者相比,P<0.05。
接受護理后,探討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對比(分,±s)
注:#與比較組相比,P>0.05;*與比較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探討組 20 62.51±5.34# 84.85±5.78*比較組 20 62.47±4.93 70.47±6.33
壓瘡是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常見的并發癥。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普遍存在肢體活動受限、營養狀況不佳、血液流速減慢等情況,從而易導致其發生壓瘡[2]。此病患者一旦發生壓瘡,就會增加其痛苦,延長其住院的時間,且易導致其病情加重[3]。因此,在重度顱腦損傷患者住院期間,應對其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以降低其壓瘡的發生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探討組患者壓瘡的發生率低于比較組患者,其生存質量評分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這與徐愛萍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通過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可明確其發生壓瘡的風險等級,從而為其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壓瘡的發生率[5-8]。
綜上所述,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與預防壓瘡護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顯著降低其壓瘡的發生率,提高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