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趙 益,胡文靜
(1.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眼科,湖北 武漢 430200;2.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湖北 武漢 430060;3.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兒科,湖北 武漢 430200)
青光眼是眼科的常見病。此病是指以視乳頭萎縮和凹陷、視野缺損及視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眼科疾病。此病患者的眼壓可明顯升高,且普遍存在眼痛、畏光、頭痛、結膜充血等癥狀。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持續發展,就會嚴重影響其視力,部分患者甚至可失明[1]。在本文中,筆者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眼科收治的58例青光眼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病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對其生活質量及用藥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眼科收治的58例青光眼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眼壓檢查、房角鏡檢查、視野檢查、裂隙燈檢查及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等得到確診[2],均存在眼壓升高、眼痛、畏光、頭痛、結膜充血等臨床表現。其中,排除合并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臟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溝通障礙及出院后失聯的患者。將其中接受常規護理的29例患者設為Ⅰ組,將其中接受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的29例患者設為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12例(占41.38%),女17例(占58.62%);其年齡為31~72歲,平均年齡為(54.79±3.41)歲;其中,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患者19例(占65.52%),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的患者10例(占34.48%)。在Ⅱ組患者中,有男11例(占37.93%),女18例(占62.07%);其年齡為33~75歲,平均年齡為(55.65±3.12)歲;其中,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患者17例(占58.62%),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的患者12例(占41.38%)。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用抗膽堿酯酶類藥物、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及碳酸酐酶抑制劑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在此期間,對Ⅰ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用藥指導、病情觀察,定期測量其眼壓,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等。另外,在患者出院前,為其發放《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手冊》,告知其在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對Ⅱ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Ⅰ組患者相同)+延續性護理。對其進行延續性護理的方法是:1)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結合患者的住院病歷并通過與其進行溝通,為每例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檔案中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職業、病情、住院的時間、住院期間的治療方案、出院時病情的好轉情況、出院后的用藥方案、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如電話號、微信號、QQ號)等。2)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在患者出院后的半年內,每隔2~3周對其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次進行電話隨訪的時間均定在晚上7∶00~8∶00之間),將每次進行電話隨訪的時間控制在15~20 min以內。在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時,要詳細詢問其是否存在眼痛、畏光、頭痛、結膜充血等癥狀,詢問其是否按時服藥。對于未按時服藥的患者,應了解導致其不能按時服藥的原因,并告知其按時服藥的重要性,督促其按時服藥。對于再次出現眼痛、畏光、頭痛、結膜充血等癥狀的患者,應讓其及時到醫院復查。另外,囑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可吸煙、酗酒、熬夜及過度用眼。3)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每隔1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家庭訪視。在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前,要先和患者取得聯系,取得患者的同意。在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時,要為其測量眼壓,觀察其病情是否復發,并教會其進行眼球順時針、逆時針鍛煉的方法。對于心態不佳的患者,應給予其必要的心理疏導,告知其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于病情的康復。另外,鼓勵患者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以放松其心情,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4)與患者進行網絡溝通。將有微信號、能進行網落溝通的患者加入到微信群中,鼓勵病友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定期在群中發布與青光眼有關的知識,并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5)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健康講座。每隔2個月左右組織患者參加一次健康講座(將每次參加講座的人數控制在40人以內,將每次講座的時間控制在60 min以內)。向患者講解青光眼在發生、發展、預防、治療及轉歸方面的相關知識,并現場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
進行護理前后,采用周傳棣等修訂的青光眼患者生活質量15項評分表(GQL-15-CHI)[3]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差。進行護理后,采用Morisky[4]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患者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此評分標準包括以下四個問題:1)你是否有忘記服藥的經歷?2)你是否有不注意服藥的時候?3)當你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存在停藥的現象?4)當你用藥后自覺癥狀惡化時,是否存在停藥的現象?以上4個問題的答案為“否”計1分,答案為“是”計0分,總分為4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越高。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Ⅱ組患者的GQL-15-CHI評分低于Ⅰ組患者,其對用藥治療依從性的評分高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GQL-15-CHI評分及護理后其對用藥治療依從性的評分(分,±s)

表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GQL-15-CHI評分及護理后其對用藥治療依從性的評分(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護理前 護理后Ⅱ組 29 28.45±11.36 19.41±9.63* 3.12±0.21Ⅰ組 29 27.96±12.45 23.47±8.54* 2.49±0.23 t值 0.157 2.117 3.978 P值 0.876 0.039 0.000組別 例數 GQL-15-CHI評分 護理后對用藥治療依從性的評分
青光眼是一種常見的致盲性眼病。病理性眼壓增高、視神經供血不足是誘發青光眼的主要危險因素。目前,臨床上對青光眼患者主要是進行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此病患者在出院后仍需服用一段時間的藥物。故只有將護理工作延伸至患者的家庭或社區,才能提高其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鞏固其療效。延續性護理是院內護理的延伸,是指在患者出院后采用電話隨訪或上門訪視等途徑對其進行護理干預,使其得到連續性照護的一種護理模式。本研究的結果證實,Ⅱ組患者在接受延續性護理后,其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均明顯提高。這與陳杰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青光眼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可顯著提高其對用藥治療的依從性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