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凱風(本刊記者)
這些頂著經濟下行壓力的新科技企業,正如背后有兇猛天敵追著的瞪羚,在這場生存的較量中,挺過去就是獨角獸

瞪羚,是非洲最善于跳躍和奔跑的動物之一。“瞪羚企業”是硅谷對高成長中小科技企業的一個特殊稱謂,因為它們有與瞪羚相似的特征——個頭不大、跑得快、跳得高。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長城所發布的《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17)》,陜西2017年有66家瞪羚企業,分布于西安、寶雞、渭南、安康、榆林等地市,誕生于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等領域。
新經濟下,“瞪羚企業”已然成為一個熱點和趨勢。
創業—瞪羚—獨角獸,新經濟下企業開始跳躍性發展。
沖在最前面的“獨角獸”,個個頭頂光環,是大眾和資本追捧的焦點。雖然獨角獸在陜西來得晚、數量少,但作為獨角獸儲備軍的瞪羚卻早已起跑。
十年前,西安創業園創新大廈的報告廳里,“生產管理——6S活動的原則與內容”的培訓課程吸引了不少創業者,這是園區“APEC創業講堂”免費培訓課程的一節課。
就在這一年,西安高新區出臺了《關于扶持高成長性“瞪羚”企業的辦法》。隨后,又出臺瞪羚企業促進計劃,成為繼中關村之后全國第二個出臺瞪羚相關政策的地區。
理念超前,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不到十年,西安高新區培育出的瞪羚企業資產總和超過150億元,利潤總和超過30億元,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械制造、軟件服務等行業都有分布。
奇維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劉升,2004年從西安某研究所辭職開始創業,他發現廣泛用于國防領域的固態存儲產品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價格高昂且存在安全隱患,就帶領團隊進行研發。一邊做技術,一邊學管理,2016年公司以8.95億元的價格與江蘇雷科防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購重組,開啟新的征程。
這是西安高新區極具代表性的“瞪羚企業”成長故事——擁有核心技術,可以自研產品,在管理模式上不斷跟進,與資本完美結合。
十年前,西安高新區的創業園是“網紅”。“一提到創新創業,全國各地都知道西安高新區的創業園。” 長城戰略咨詢西安公司副總監、西安新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歡說。
2006年定名于創業園的“瞪羚谷”,凸顯出西安創新創業的導向和理念。“當時,瞪羚企業還不熱、不火,瞪羚谷設計的本身就是西安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成果,這么前衛的理念很不容易。”張歡認為。
2013年起步于瞪羚谷的西安圖跡科技,看到中國電廠在輸送電力過程中,存在著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不對稱,造成能源浪費,就利用大數據為國內領先的發電企業提供移動管理平臺。自2015年開始在南京、北京、新疆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并且順利拿到了B輪融資。
圖跡的跳躍式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獎補。據圖跡科技人力資源總監介紹,瞪羚谷的辦公室租金比市場價便宜了一半,每年節省的錢加之省上針對瞪羚企業的30萬元補助,成為加速奔跑的助力器。
去年,西安高新區對瞪羚政策進行更新,實施“雛鷹—瞪羚—獨角獸”梯度培育計劃。截至目前,最先起跑的西高新總計認定瞪羚企業116家,扶持資金1030.14萬元。這些瞪羚企業有的成為了獨角獸,有的已經在主板上市,并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產業聚集。
不看大小、看狀態。
“加入瞪羚的企業必須有沖勁、有潛力、有精氣神。瞪羚企業是雙創的成果,也是檢驗雙創成功與否的標準。”省科技廳副廳長史高領認為,重視瞪羚,要從源頭上開始,要重視和支持雙創。
自2016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對瞪羚企業的重視不斷提升。《工業穩增長促投資21條措施》《關于加快培育瞪羚企業的通知》《進一步加強瞪羚企業培育工作指引》,有關瞪羚的政策從一句話到一個方案,從只備案到多給錢,利好的政策支持著瞪羚企業的發展。
政策出臺,資金落地。去年底,省科技廳聯合省財政廳獎勵入選科技部火炬中心榜單的瞪羚企業每家30萬元,共計1980萬元。
越來越多的實惠不斷給予瞪羚們奔跑的力量,也激發各地區使出招數,或引進、或培育,為更多瞪羚的到來努力著。
寶雞重工業基礎強。而瞪羚企業小而輕,似乎和重工業不太搭調。依托現有的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骨干科技企業,探索轉型升級之路,是寶雞培育瞪羚企業的方向。
寶雞賽威重型機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文中,就是看準了寶雞在機床行業的優勢和基礎,在起步階段就把資金投入到深層技術研究和創新能力培養。國家對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視,也給了賽威機遇。2015年3月,客戶需要研發四種裝備車樣車,賽威承擔的一種樣車研發任務技術含量最高,和其他承擔項目的公司比,賽威規模最小、最年輕,但卻最早交付樣車,超出預期目標。產品不斷被認可的賽威也在今年的軍博會上獲得了青睞。
楊凌是農科城。傳統的農業不和高科技掛鉤,但小而精的楊凌創新創業活力迸發。
“當年,我們也選了不少地方,但引我們進來的楊凌效率最高、服務最好,也讓我們下決心把企業建在楊凌。”陜西第一家獨角獸公司楊凌美暢董事長吳英說,雖然楊凌很小,但對企業的服務意識卻一點都不打折。
沒有工業基礎、科教資源在全省排名倒數的安康,與別的地市相比,優勢不大。但安康在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營造中卻不甘落后。

探討 任愷/攝
華銀科技就是安康重點招商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依托安康的釩礦,主打新材料、新能源兩大板塊,其主要產品釩氮合金2017年營業額超3億元,較頭年翻番。公司負責人雄心勃勃:“政府的服務意識很強,成為獨角獸,我們有信心。甚至,兩大板塊都有成為獨角獸的基礎和潛力。”
據了解,2017年全省各市都已經啟動培育、引進瞪羚企業的步伐,早起步的西高新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放開瞪羚奔跑的腿。現在,如西高新、安康高新等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注重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營造,再加上企業自身的發力,入群后的瞪羚們開始了新一輪比拼,誰能當羊群中的領頭羊,未有定數。
《創新驅動中國》的作者把創新總結為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重推動,而陜西的省情為創新提供了土壤和發生的時機。
在供給側,陜西擁有規模龐大但成本相對較低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有政府在基礎設施和科技園區上的投入,有前沿科技領域——航空航天、光電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在需求側,除了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國家級中心城市的打造,“一帶一路”帶來更多的出口拉動。
產業聚集和瞪羚相互促進。西安智多晶微電子海歸技術團隊研發的28納米FPGA(可編程集成模塊)已經進入測試階段。“該產品一旦順利投產,將在這個領域快速縮短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企業董事長賈紅篤定。
留過洋的北京人賈紅何以會來西安高新區創業?他給出一連串理由:“高新區聚集了芯片生產的上下游企業,這里高校資源豐富,方便招到需要的專業人才。”
而位于榆林的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煤制高端化學品為產品方向,其所生產的10種主產品,帶動了多家下游企業在榆林立足,2017年18個億的利潤讓其昂首羊群,最近他們在了解獨角獸的標準,向獨角獸企業看齊。
借助自貿區的平臺和“一帶一路”的便利,楊凌翔林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外貿部,其生產的昆蟲信息干擾素今年前三季度已出口達700萬元。
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重推動,使我省的創新創業不斷向前,也為瞪羚儲備著能量。
剛閉幕的第二屆全球硬科技大會向全世界展示了西安乃至整個陜西的科技優勢。會議閉幕時,西安市科技局發布《西安市獨角獸企業培育方案》,提出到2021年全市力爭培育獨角獸企業10家以上,同時對認定入庫的獨角獸企業最高獎勵1000萬元。
這恰是對陜西未來的獨角獸、瞪羚提供了方向——硬科技將成為主流,也給正在奔跑的瞪羚多了一重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