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虹杏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我國目前在高中階段的熱點話題,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晚,體系尚未成熟。本文借鑒國外優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經驗,以求搭建中學與大學之間的橋梁。
關鍵字: 中學;大學;國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國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早,最早開始于美國,后發展于歐洲、日本等地。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起步晚,目前都尚未成熟,也未有一套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體系。職業生涯規劃體系能夠串聯孩子整個職業生命的全部過程,不應該人為的分割成只從中學階段或者都已經進入大學以后,專業和方向已經選定,才開始所謂的職業生涯教育,大有亡羊補牢的感覺。如何搭建各個不同階段教育之間的職業生涯規劃橋梁,使得孩子的人生能夠出彩,這是目前我國教育階段中應該思考的重點問題。
在國外有很多優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方法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這里以德國為例,德國是世界上有名的職業教育成功的國家,這也使得德國的失業率一直處于很低的狀態,不可否認,德國“雙元制”教育給德國工業發展帶來的巨大推動力,也應該看德國教育部門在德國教育工作所做出的一系列工作和努力,為德國工業、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德國,由于教育免費,德國的大學根本不存在吸引招生的問題。每個學生只需要繳納足夠的保險和辦理一個所謂的“校園一卡通”就能夠進入大學學習。即便是沒有經濟利益的誘惑,德國大學仍然設立有主管的招生方面學生咨詢服務中心,但是,其主要功能和職責是主管學生報名之前、學習中、以及學生畢業以后的學習工作。雖然不存在吸引招生的問題,但是德國高校還是希望有更好的生源來擴大自己的學校競爭力。所以,德國的大學學校每年將會去到30多所中小學訪問,以便構成校內校外網絡。同時,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來引導中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來學習。
首先,在大學里舉行的宣傳活動。有名的活動稱之為“大學生開放日”,打破大學教育的神秘感。這個活動交由大學生自己完成,大學生們通過在校園內設置各種展臺,制作宣傳品來宣傳自己的專業,設置還要相互比拼誰宣傳做的更好,一方面可能增加大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和熱愛、對大學生的團隊建設和創新思維都有很好的訓練;另一個方面能夠吸引中學生來了解大學專業,中學生們也熱衷于這種形式的活動,可以開拓他們的眼界;除了“大學生開放日”之外,“大學試聽”課也是常有的一種形式,除了傳統的宣講會形式的大學及大學專業的介紹,中學生可以根據大學的安排開放日,根據該大學所給出的課表,課表上羅列了具體的授課地點、授課教師、授課內容等,中學生可以自己的喜好,選擇課表上任意一門感興趣的課程去聽課,感受參觀實驗室等。針對17.18歲等即將中學畢業的中學生,可以進行“中學生跟大學生一天走”活動,讓中學生直觀地認識上大學,怎樣上大學。大學的宣傳活動不僅僅做給中學生、中學生的家長,很重要的是還要給中學的教師進行宣傳,這種方法才能間接快速的傳遞給學生在專業就讀,乃至關于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的選擇取舍。
其次,分男女性別開展職業前期體驗。當然,不僅是中國,在國外也存在著由于男女性別差異所天然帶來的分科,使得機械、制造等專業常常無法招收到女性學生、或者護理、育兒等專業男性學生的匱乏,分男女性別的體驗活動在德國校園也十分普及。針對12-16歲的中學生,全德國統一舉辦的每年4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四為“女孩節”,其目的就是讓女孩子摒棄那些傳統的女孩學科,通過在大學實驗室動手制作一些小零件小器械,讓女孩實際動手參與到科學技術中來,減少女孩與技術類的差距感。而相對應的“男孩節”也讓男孩子參與體驗傳統女孩做的事情,比如做護工、護理師、護士等應用健康類的專業體驗,被稱之為“男孩的新道路”等活動,來減少由于性別所帶來的天然分科,均衡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專業中的比例。
除此之外,我認為最特別的就是,中大學橋梁的搭建使得中學老師可以針對自己所教的學生的興趣來要求中學生完成中學必須完成的一項項目活動,這項活動大約為期半年,而這個項目是大學必須根據中學生的項目內容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持,使得中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進入大學校園,比如共享實驗室、圖書館、與大學生交談等等。
綜上所述,從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搭建中學與大學之間的橋梁,使得中學生能夠從中獲取大學的專業選擇、職業前期體驗,來完成職業生涯教育中對“職業”的了解,這樣在面對高中升學壓力的同時,可以盡早的完成對大學專業的選擇,避免出現盲目跟風、不知如何選擇的局面,同時也可以幫助家長和學校完成學生選專業這一個重大難題,大學也不會出現那么多對自己的專業選擇后悔的學生。長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環,對后代學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