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遠 王莉君 李濤
摘要:教師不僅僅擔負著對學生的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心靈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更重要的就是關心每一位同學的心靈發展。班級內的學生往往學習程度、品行能力參差不一,有的學生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優秀,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往往卻不盡如人意,那么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對于學生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
關鍵詞:優等生;后進生;教育
班級是一個集體的組成,有班級內的同學,還有教師作為領導者教。教師這項工作不僅僅擔負著對學生的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心靈的培養。教師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更重要的就是關心每一位同學的心靈發展。
一、常給優等生敲響警鐘
優等生班級內的優等生,優等生往往指的是那些成績優異,聰明好學的同學,他們的優點非常明顯,在班級內有著明顯的閃光點,但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優等生同樣也不是完美的,優等生身上的缺點只是被他的光芒所掩蓋,但是小的缺點不加以重視,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舉例來說,班級里的優等生有一部分是對于自己優異的成績十分驕傲自滿,對于自己的表現是十分驕傲的一件事,就造成了一些看不起其他同學的現象,那么這一部分就是優等生的缺點,要為這些學生敲響警鐘,及時提醒他們戒驕戒躁[1]。
優等生往往是作為班級內班干部來管理其他的同學,那么這種管理他人想法,對某些孩子就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比如在老師面前,他對自己的工作非常的認真,也能夠將學習成績提高,但是由于老師的信任,他在同學面前反而表現的非常嚴格專橫,這就是優等生身上的缺點,這種自以為是的表現就需要教師嚴加管理,要使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對此類學生進行教育,讓他認識到自己應該起到的帶頭作用,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要想在班級內當好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并且關心每一位同學,這樣班級內的其他同學才能信服于他。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且主動去改,這樣不僅能將班級管理好還能改掉自身的毛病,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二、多給差生一些關愛
說起班級內的差生,其實這里的差大部分指的是成績的差,那么在學生階段成績沒有提高,更需要教師,對于學生進行相應的鼓勵,使得他們自己找到學習方法來將成績提高,適當時也可對于一些同學進行單獨的學習輔導。當差生有了一些進步,即便是微小的進步,教師也要有相應的鼓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很優秀的,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當然班級內也會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同學,那么這些同學產生的一系列的行為往往和他的生活環境以及性格特點相關。調皮的同學中會有一部分是性格活躍,比較好動,在課堂上穩定不下來,聽課的時候小動作比較多。那么就需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調動教學機制,通過有趣味的課堂語言,課堂中的一些回答問題游戲等,將這樣的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去,并且可以適當飲用一些教學游戲或者進行相關的課下交流,單獨和此類學生進行思想溝通,了解學生內心所想,找到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教師應思考這類問題如何解決,如何幫助這類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還有一些環境造成的學生脾氣、課堂中表現不好的事例,比如說一些學生父母工作繁忙,對孩子的關心較少,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隔代教育往往是溺愛較多,這就造成了孩子在家庭里面缺少管教,而到了班級里依然一副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不夠考慮其他人的想法,對于其他同學搞惡作劇或者上課作業不完成作業不按時完成這種情況,教師首先要和家庭那家長取得聯系和溝通對學生的教育有統一的要求,其次,對于學生要主動去溝通,從生活中去關心他,幫助他,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來感動他,讓學生配合老師的工作,并且發現學習的重要性自己主動來進行學習[2]。
三、架起信任的橋梁
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后進生教師都要俯下身子,聆聽學生的內心想法,教師這項工作不僅僅擔負著對學生的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人格心靈的培養。教師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課堂上關注學生的表現和成績,更重要的就是關心每一位同學的心靈發展。
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談心,發現某些同學最近表現不佳及時了解情況,關注到微小的細節之處,將每一位同學當成自己的孩子培養。與學生聊天談心不能高高在上,要和藹可親的進行問詢,使學生敞開心扉,勇敢表達自己的心中所想,不要讓教師和學生之間有隔閡感,對于后進生要鼓勵多過批評,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并且及時地給予贊揚,這樣他們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心能夠表現得更好。
四、結語
教師的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不管是對于優等生還是對于后進生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過多的偏愛也不能過多的嚴格,讓每一位同學充分發揮和展現自己的特點和特長,將班級團隊意識擴展到最高。班主任的工作是懷有一顆愛心,將每一位學生教育好,懷著責任感將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1] 高自花,徐鵬.班主任如何對待班里的優等生和后進生[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08):8.
[2] 牛豐軍.淺談如何對待班級優等生和后進生[J].現代教育,2015(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