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帆
摘 要:國際貨運物流保險作為高風險性險種之一,從發展之日起即為業界關注中心。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電商迅速發展,貨運物流國際化形勢逐漸明顯,行業中對保險的需求日益提升。本文對國際貨運物流保險這一概念進行分析,根據現階段發展趨勢以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最后試提出部分發展意見,意在使我國物流保險發展突破當前瓶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升。
關鍵詞:國際化貿易;貨運物流保險;保險發展
改革開放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國際貨運物流業應運而生。經近三十年發展,現已形成相當規模。但保險業務與產業發展協調度較差,相關保險業務開展情況并沒有隨著物流行業發展而發展。目前國際貨運物流保險業務發展存在瓶頸,若想使國際貨運物流保險進一步拓展,使其于當前發展現狀基礎上成本更低、收益更高、市場份額更大,需解決行業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基于該目的開展研究,意在使國際貨運物流保險得到與貨運物流行業對等化、同步化的全面發展。
一、國際貨運物流保險概述
國際貨運物流保險為財產保險中較大宗的險種,主要針對國際間流通中的貨物商品,當貨物于運輸過程中出現問題,且問題處于保險賠償范圍內時,保險承保責任人或組織將對投保人進行符合合同范圍內的經濟補償,補償依保險合同中標準而定。保險業務的承保方式大體可根據承保組織與投保人之間確定的關系分為直接業務與間接業務,直接業務指投保人直接與承保組織聯系,確定保險合同具體事宜并簽訂合同,其中無第三方介入;間接業務也被稱為代理業務,指保險人與委托機構中存在第三方機構(例如保險中介、網絡保險辦理等),保險人委托第三方機構代為辦理。
二、保險對國際貨運物流的作用
1.保障交易成本
保險的作用在于轉移風險,使貨物保值,使每位投保人于遭遇事故后得到承保機構的援助。宏觀角度而言,保險對于國際貨運物流業投保人的作用在于保障交易成本。將作用細化分析,具體可分為三類:轉移風險、均攤損失、及時補償。轉移風險指投保人將自身財產風險轉移至承保機構,保障交易成本不受損失,發生風險后可通過承保機構經濟補償繼續投入貨運物流業,使工作開展不受經濟原因受到阻礙;均攤損失則為從詮釋保險本質的角度對其作用進行解釋,因保險機制為承保機構借助其他未發生風險的投保人財力對發生風險的投保人進行補償,以收取保險費用與支付經濟補償的形式將少數人的較高損失轉移分攤向多數人,使難以接受的高昂損失變為可接受范圍內損失,及時止損,保障交易成本;及時補償作用為均分損失的衍生機制,其為分攤損失的目的所在,根據投保人投保當時所簽訂合同對投保人進行及時補償,保障其交易成本。
2.促進相關行業發展
保險這一保障機制的存在可使國際物流貨運行業進一步發展。因保險目的為防止投保人從事國際貨運物流工作時遭受較大損失,保障交易成本,可使投保人放心開展此類工作,同時利用獲得收益進一步擴大貨運物流規模,進而使投保人獲得更多經濟利益。對保險行業而言,若投保人于投保階段未發生危險,其保費為承保機構所獲利益,若投保人發生危險,承保機構雖損失一定利益,但通過及時保障使投保人不受損失的方式可使投保人繼續投入工作,從而繼續投保。雖從概率學角度而言,存在著連續發生風險的幾率,但以現實生活而言幾率極小,甚至不存在。投保人終究會完整獲得利益,從而進一步將其本身所從事的國際貨運物流規模擴大,從而使承保機構獲得更多保單,二者同步發展。
三、國際貨運物流保險發展問題分析
1.相關機制與方式尚未完善
當下我國國際貨運物流保險市場內專業國際物流保險較少,除較少知名保險企業外,其他保險機構機制完整度較差。作為國際貨運物流產業的衍生物,保險應為其服務,但國際貨運物流現形式已逐漸明朗,運作體系及產業鏈完整度較高,系統中各劃分明顯,以運作模式角度對國際貨運物流保險進行分析,可將其流程分為七大部分,分別為運送、裝載儲存、配送、分包、分區搬運、二次加工、信息分揀,但保險中并無針對此類分步驟開展的對應險種,部分投保人有著分離投保而并非整體投保的想法,導致保險無法為此類客戶服務。另外,現代化物流趨勢引導下,如國際多式聯運中對各類運輸方式的流暢銜接使物流企業希望承保機構具有足夠實力,能夠對此類流程一并承保,綜合且系統化地對此類流程中每一環節進行全方位保障,但目前國內多數承保單位不具備此類實力,且相關機制不完善,導致承保人僅能分批次、分階段投保,反復磋商過程中導致交易成本過高,綜合效益降低,不僅耽誤時間、影響效率,更易使投保人對承保機構的資質產生質疑。
2.保源流失程度較大
保源為承保機構發展的必要因素,承保機構需要足夠保源來維持對投保人的補償資金及經濟效益穩定,以我國目前國際貨運物流模式分析,我國對外貨運運輸方面的產品結構較為單一,主要產品類型為勞動密集型,此類型產品存在著高替代度的缺點,不屬于我國專有型產品,相關貨運物流企業亦只能通過降低價格、提高成本方式取得競爭優勢,交易談判過程中處于較弱勢地位。相應地,成本提高、收益降低等因素影響著承保機構,當預計經濟效益小于估計經濟效益且需要投入較高保險金時,部分物流企業選擇通過加強內部員工防范力度、對風險因素進行規避等方式自行保障安全,只投保貨物意外險,以保險預防突發自然災害,保單金額較小,對承保機構而言屬于無形中流失保源。
以國際貨運物流中外貿企業而言,其因國內保險業務較國際標準尚不完善,且保障范圍存在一定缺陷等問題更傾向于將保單投至國外承保機構,此類因素亦對保源產生較大影響,雖國內部分承保機構將需繳納保費降低、賠償金額提高,但此類方式并非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還應擴大保障范圍、細化保障細節,以此使保源流失現象得到改善。
3.高風險性導致出險率偏高
國際貨運物流風險性較高為阻礙保險行業發展的原因,承保機構賠償次數過多,導致其無足夠資金使企業進一步發展。以國際貨運物流中應用較多的海運運輸方式而言,其優點在于成本較低、適應性強,但海運風險偏高,其運輸航程長,其中氣候、地形甚至政治因素皆會對其造成影響,遭遇風險因素的基數較其他類運輸更高。海運中發生的問題較多,糾紛時間亦較長。于社會安全角度分析,海上航運物流業由于合同目標較大。易引起犯罪分子注意;于法律角度分析,跨國貿易中涉及到的律法等問題較難解決,由于國與國之間的法律體系不同,量刑標準、判罰依據、辯護流程等皆有出入,詐騙分子易通過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漏洞進行詐騙;于船運監管角度分析,目前我國船運方面監管力度足夠,但細節方面尚且存在誤區,海運貨代市場中從業人員素質不均,部分業主與詐騙組織聯系,投保過程中虛報業務量、擾亂評估過程,使承保機構對該機構業務量存在著誤區,合同簽訂失誤,保費收取較低,發生風險后易受詐騙導致大量損失。
另外,物權分離問題亦導致承保過程中出現問題,一般情況下的保險過程中只存在一個貨物所有人,與貨物所有人溝通解決問題即可。但國際貨運物流過程中存在著一定問題,當事人較多,頻繁存在著多個當事人或是財務承包制現象出現,物權分離,進行具體溝通時負責人對貨物具體情況無了解,若一旦出現風險結算流程過長,影響雙方時間,阻礙收益獲取。
四、促進國際貨運物流保險進一步發展的策略分析
1.完善機制,開發新式保險
若想完成增強我國物流貨運保險與行業協調度,首先需完善相關機制,使行業正?;l展,從根源開始,逐步完善相關事項。規則方面需國家與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不斷完善,填補當前法律法規中出現的漏洞,解決物流保險業務中出現的各項問題,防止不法分子鉆法律漏洞對相關產業造成危害,阻礙相關產業發展。與此同時,由于國際貨運物流行業中涉及到國際、地區較多,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需注意參考與借鑒國際貨運物流相關規定,于尊重國際慣例同時制定出具有我國特色且合理合法的相關規定。
為應對多種類型的投保人,承保機構應不斷開發新式險種,現階段我國已有部分公司開發此類針對性險種,對投保人個性化、專業化的要求有著具體應對。但此類創新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我國物流貨運保險業仍存在較大進步空間。以國際發達國家解決此類方式的辦法作分析,我國可開發類似于“物流綜合險”的新式險種,顧及短期利益的同時將發展目標長遠化、階段化、系統化,開發新險種潛力,擴大企業戰略競爭力。
2.提高承保機構資質,簡化理賠流程
承保機構資質提升在于機構本身是否注意業務開展細節與其資金是否足夠,相關企業需注意自身能力提升,積極參與相關部門展開的資質評估活動,盡可能的取得較高資質評級,方便其展開承保工作。
險情發生后的評估與索賠流程過長亦是導致保險行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將索賠流程分解,盡可能地加快其中每一步驟、減少所消耗時間,有效提高處理速度。例如承保機構確認損失程序,可就外勤員工專業度進行培訓,使其于收取評估材料的同時對險情嚴重程度有著逐步分析,可初步判定其是否屬于保險賠償范圍內,若處于賠償范圍內嚴重程度如何,做出初步評估后將相關資料上傳至公司,可節省大部分時間,保證盡快進行險情鑒定與評估,盡快展開賠償。開展以上工作,并將其具體實施于承保機構中,可有效解決保源流失問題。
3.解決物權分離問題、確立責任制
物權分離問題對保險行業發展造成一定阻礙,目前國際貿易中采用FOB或是CIF條款者居多,此類條款中購買方與出售方均可進行投保,其中界定范圍較模糊,承保機構應注意此類問題一次作為解決物權分離問題的契機,于合同簽訂階段明確規定物權人,同時對購買方與銷售方的權利范圍進行規劃,明顯地將其體現于合同當中,使合同規定明確,發生險情時可根據合同進行具體判定與賠償。承保機構可于合同簽訂階段對責任制進行確定,將責任細化至個人范圍內,使相關責任人負起具體責任,解決原有模式中物權分離、責任人與責任制度不匹配、多個財務所有者出現的現象,對承保業務及后續賠償機制造成以影響。
4.以協會為單位,培訓新式人才
行業中協會的作用不可缺少,國際物流貨運行業中也應具備協會這一協調政府與個體關系的部門。現階段中我國國際物流貨運保險行業中缺少協會存在,無法推動物流保險企業的信用分級,對物流貨運單位選擇投保機構造成一定困擾,無法選擇針對性機構以及可靠機構,自然導致該行業發展受阻。物流貨運保險協會應做到加強與物流貨運行業之間的聯系,聯合政府作出信用評級機制,對當前市場中存在的物流貨運保險行業進行評估,根據其承保率、理賠率、理賠時間、履約記錄等作出評級,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如一年)對行業內企業進行重新評級,更新評級,保障行業發展力,為后續行業自律意識打好基礎。
五、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進步,國際物流貨運行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雖然我國物流貨運保險行業仍處于發展階段中,但相信隨著行業內各方面不斷提升,行業信用評級、自律工作的持續開展,可使我國國際物流貨運保險與國際物流貨運行業協調度不斷提升。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對未來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潘攀.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物流的關系[J].中國集體經濟,2018(19):123-124.
[2]唐志剛,楊麗君.關于物流貨物保險能否代替貨物運輸保險的研究[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8,32(01):28-32.
[3]王曉怡.中國航運物流責任保險的探索之路[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