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省邢臺東部農村經濟落后,傳統思想文化意識占主流。近年來在改革開放浪潮沖擊下,不斷創新求變,在婚嫁風俗、生活方式、育子觀念等方面出現了新觀念、新思維,形成地域性較強的農村風尚,推動著農村發展。
關鍵詞:邢臺;農村;婚嫁;風尚
河北省邢臺東部農村地處平原,土地肥沃,長期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形成了安于現狀、封建保守、故步自封的思想意識。國家重點貧困縣邢臺共有8個,其中邢臺東部農村就有5個。本課題立足邢臺東部農村新風尚對傳統文化的取、舍,試圖尋找并實現新時代農村的文化回歸。本課題主要從婚嫁觀念、教育理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展開農村新風尚的研究。尊重歷史、尊重傳統文化、以人為本、創新求變、不斷進取應該成為新的時代風尚。
一、重男輕女及婚嫁觀念的變化
(一)男尊女卑觀念的變化。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三從四德以及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是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傳統的家庭生活觀念,也是古老鄉村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國改革開放的腳步加速前進,農村人沖破世代相傳的藩籬走向外面的世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的沖擊使更多的農民走出農村,外出打工成為時尚,年輕人離開農村入住城市,開闊的視野使他們心理和思想發生了悄悄的變化。女子和男子不僅社會地位平等而且在家庭中女子地位更高一些。
(二)重男輕女思想大大改善。在邢臺東部農村,經濟比較落后,一方面還在秉承“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思想,認為家中沒有男孩就是斷了后代。有個典型的例子:上個世紀90年代末,一家庭東躲西藏,被抄家罰款,生了五個女孩之后,還是想法子從人販子手里買了個男嬰。另一方面在社會文明和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農村男子娶妻成為困擾家庭的重大問題,男孩子不優秀不容易找對象,男孩子家里窮不容易找對象。一般男孩子從一出生,家長就開始為孩子結婚準備了。目前男孩子結婚儲備金少說也要三、五十萬,多則百萬。一個農民家庭只要家有男孩就開始了一生的奮斗之路。據調查,單有女孩的家庭幸福指數高于單有男孩的家庭。國家放開生育二胎后,很多第一胎是男孩的,在是否生育二胎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有的干脆放棄二胎。而第一胎是女孩的,100%都要了二胎。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為了傳宗接代,一連生五、六個女孩也不放棄生男孩的家庭如今已經絕跡。
(三)自由戀愛成為時尚。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在淡出歷史舞臺,自由戀愛蔚然成風。家長在孩子婚姻問題上從主導變為引導。
以地域為限的婚姻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男子入贅和娶外地媳婦不再受歧視。邢臺東部農村經濟比較落后,據調查,一些家庭條件困難且男孩較多的家庭娶不起當地媳婦的,就會想辦法娶外地女子,如云南、貴州、四川偏遠山區的女子。如果外地女子找不到,就會讓男孩入贅。一些村莊中總有男孩入贅女孩家中。這樣的家庭占比達15%左右。不管外地女子還是入贅男子,村民都能平等對待。
遠嫁他鄉成為一種時尚。為什么農村男孩娶妻難?這和本地女孩外出打工留在城市或是自由戀愛嫁到外地有很大關系。部分家長鼓勵孩子自由戀愛,對于找的媳婦或姑爺是否是本地人已不重要。也有很多年輕人遠走他鄉,在那里扎根,體現了農村意識形態的變化,這一轉變打破了以地域作為擇偶標準的傳統理念。盡管傳統的近距離婚配依然占主導,但從人們的經驗世界及人類學角度看,她嫁遠方不再是悲情,遠來的女婿或媳婦帶來新的風俗,在人們心目中有“遠來和尚會念經”之感。
(四)婚嫁儀式呈逐漸簡化趨勢。古代婚嫁禮儀有“三書六禮”之說,從提親、訂婚到結婚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程式。這些禮節曾經也是邢臺東部農村的婚俗禮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今除了隆重的結婚儀式,其它環節基本省略。如今農村還存在提親的媒人,媒人的作用主要是牽線搭橋,不再像過去大小事都要經由媒人之手,男女雙方的戀愛過程取代了古代繁瑣的程式。人性化、獨特性、協商性成為當今婚嫁儀式的主流。然而這種缺少儀式感的婚俗近幾年有回歸傳統的趨勢。
(五)彩禮成為婚嫁的關鍵。對于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來說,越是窮困彩禮越高。男方娶妻,除了要有房子、車子,彩禮一般都在10萬以上。房子至少是縣城的樓房,車子也要是像樣的轎車。這個條件已經很普遍。對于一般農民家庭,若沒有足夠的積攢,是娶不起媳婦的。調查顯示,2017年彩禮最低10萬,2018已經最低12萬了。農村男孩子25歲還沒結婚就很可能要成為剩男了。據調查,這樣的剩男超過了任何時期,而且呈增長趨勢,這都是彩禮過高造成的后果。
(六)離婚率高,結婚率底。在一個被調查的近千人的村莊,最近兩年沒有一個男孩子娶妻。而三五年前結婚的男子離婚的就有8人,且都是女方提出離婚。村里25歲以上沒結婚的男子20人。女孩子年紀不大就結婚了,25歲之前的女孩子不結婚的零人。在農村30歲還沒結婚的男子結婚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了。再婚女子很受歡迎,彩禮也會高出一截。越窮的地方彩禮越高,不到十年時間已形成惡性循環,未婚男性的增加必將給農村治安帶來隱患。如此風俗,“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二、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活新風尚
隨著電視、電腦、手機、互聯網進入農村,農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去外地打工經商成為時尚。農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農民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各級政策的發布、關心養生、關心子女教育,從以前的只看眼前、只顧自己到放眼未來、把自己納入整個社會,都說明農民的思想大大地開放了。過去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狀態正在悄悄地離去;跳舞、唱歌、旅游等精神層面的追求不再是城里人的生活專利;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幸福指數空前提高。
三、教育觀念的新變化
從原來的忽視家庭教育到如今的重視教廷教育,從原來的把孩子交給學校交給老師到現在的重視家校互聯、積極參加家長學校,從原來的忽視孩子個性到現在的重視孩子個性發展,從原來的負責吃穿到重視孩子全面發展等,說明農村的教育觀念正在發生轉變,從娃娃抓起,一個文化先進的農村一定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家鄉面貌煥然一新。
作者簡介:
齊淑君,女,邢臺廣播電視大學教師,主持邢臺市社科聯課題《文化視域下的邢臺東部農村風尚研究》(課題編號:xtskfz201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