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慧茹,南京大學商學院
現今,我國相當數量的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國民經濟學專業,新理論、新體系不斷涌現,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學的研究進程。然而,關于國民經濟學發展至今,關于學科的定位尚有不小的爭議,也始終沒有形成一以貫之的理論體系,當前的國民經濟學研究過程中,其研究對象“繁雜、籠統,似是而非”,似乎與西方宏觀經濟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重合又偏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國民經濟學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時代特征,對研究方向進行調整,從而更好的應對挑戰。
從國民經濟學的發展淵源來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馬克思時代、計劃經濟時代以及市場經濟時代:在馬克思時代,“國民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是同義詞。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學就是計劃經濟學,從事國民經濟計劃管理研究,這個時期是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原有的經濟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打破。經濟體制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一是“對國民經濟運行由直接管理轉向宏觀調控”,二是“對企業由管理轉向指導”,原先的計劃經濟學內容就失去了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國民經濟學的研究重心逐步轉變為國民經濟管理,主要的部分是關于資源供求總量平衡的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其中的需求管理、供給管理和國民經濟核算涉及宏觀經濟學,貨幣、財稅、產業政策分別涉及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產業經濟學。而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國民經濟學又同時涉及了經濟、政治、制度因素??梢哉f,國民經濟學的研究體系十分寬泛,與其他學科多有交叉,學科邊界十分不明。
一是與西方宏觀經濟學邊界不明。許多人認為,國民經濟學學就是西方宏觀經濟學。必須承認,西方經濟學產生于市場經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模型方法,改革開放以來,既然中國也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么,脫胎于市場經濟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研究我國宏觀經濟問題自然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同時,國民經濟學的理論來源之一就是宏觀經濟學,甚至國民經濟學也只有緊密結合宏觀經濟學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二是與政治經濟學邊界不明。畢竟,馬克思給“國民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劃了等號。不可否認,政治經濟學是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中國的國民經濟學也是從國民經濟計劃學轉化而來,自然包含了包括政治經濟學在內的各個經濟學流派的知識。
三是與其他應用經濟學邊界不明。國民經濟學中,關于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的研究,涉及了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的內容。同時,因宏觀調控政策涉及財政、貨幣、國際貿易等方面,又涉及財政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等學科,而這些學科本身已經是獨立的學科,有完整的學科體系。
由于學科邊界不明的問題,國民經濟學缺乏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繁雜而多樣,這就很難形成屬于自己的、有影響力的理論和成果。
目前國內的主流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而且,國民經濟管理學的主要部分也是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框架下發展而成的,可以說缺乏自己的理論體系,這是學科邊界不明造成的,也是中國國民經濟獨特性造成的。
由于歷史文化原因、政治經濟制度、龐大的人口基數等因素,中國的經濟發展自有其獨特性,其發展特征、發展趨勢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果照搬和套用西方經濟學的觀點,無法完全解釋和解決。這就是有時候經濟學界的一些思想和認識會同中央精神發生偏離的原因所在。
既然中國經濟的獨特性決定了不宜對西方經濟學教義進行直接的套用,而是應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國民經濟學的核心就是要歸納和提煉出能夠反應中國長期基本特征的基本假設條件,在此基礎上才能談論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新的行動指南?!靶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也多次提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不平衡;而“不充分”主要表現在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尚不豐富、發展程度尚不夠高、發展態勢尚不夠穩固。
因而,新時代國民經濟學的研究,應該建立在“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假設上。其中,“不平衡”是結構問題,“不充分”是總量問題。
除此之外,在當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國有經濟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而國家的宏觀調控手段也依舊有相當大的干預力度??梢哉f,國有經濟和宏觀調控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加之開放的經濟環境,決定了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假設,也不能脫離開放經濟環境、國有經濟主導和宏觀調控這三大因素。
首先,國民經濟學研究需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國民經濟學發展所需要面對的新限制和新挑戰進行正確分析,從而確定未來的研究核心與發展方向。其次,還要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通過實例證偽的手段,將研究內容進行合理的優化與調整。同時,要明確中國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實際意義,在于從宏觀的角度,實現經濟學的應用化、戰略化、政策化,在新時代的背景和市場規律的作用下,輔以宏觀調控,實現促進“國”與“民”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林木西教授認為,“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系統運動及其規律性”。由于國民經濟系統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功能綜合、環境開放、動態發展的特性,國民經濟學的研究需要合理吸收和借鑒其他應用經濟學學科的養分,然而,也需要明確國民經濟學與其他應用經濟學學科之間的分工和邊界,以更宏觀的視野來進行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璋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對象簡單地說,就是關于在生產力不平衡結構基礎上經濟總量與結構及其關系的問題”。結合上文關于新時代國民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假設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研究國民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顯得較為可行,特別是厘清生產力不平衡機構基礎上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的關系。對于相同生產力水平形成的同一市場,可借鑒西方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管理;對于不同生產力水平形成的不同市場,其經濟問題難以依靠市場力量自發解決,唯有通過國家長期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和政策,保護和支持較低生產力水平的市場向更高生產力水平轉化。這就要求國民經濟學的研究跳出西方經濟學“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將研究對象限定在我國特殊國情背景下的宏觀經濟建設上,特別是針對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貧富分化、區域經濟不平衡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從國家的宏觀角度,在共同富裕、區域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出研究和貢獻。
國民經濟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統領性、應用性”的經濟學學科,是我國經濟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開展相關的研究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和需求進行調整和轉變,特別是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要從宏觀和科學的角度,致力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社會經濟實現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