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彬 張明遙 吳科旭 李朝林
摘要: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的各行各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中物聯網發展特別迅速,在這個物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的教學面臨著一些困難與矛盾,需要進行不斷地創新改革與實踐,只有這樣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才能更好的結合時代要求,可持續的發展。在物聯網的環境下,加強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教學的改革與實踐,無疑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全能的應用型人才。本文將有效的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的教學體系,對實施課程群改革與實踐體系進行探討。
關鍵詞:物聯網;計算機網絡;課程群;教學改革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我國的網絡設施得到了普及,互聯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廣大民眾帶來了方便。物聯網的發展是基于互聯網,但是它與互聯網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它打破了互聯網的局限性,實現了不同人與物的聯系,應用到社會中的各行各業。事物的不斷發展,通常會引導著這一行業的相關事物得到發展。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我國的社會市場就會大量的需求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型人才,不僅僅要求其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具備靈活的實踐創新能力。作為為社會提供人才的高校來說,需要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的教學體系進行反思與改革,有效的結合時代與社會的要求,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教學體系進行創新,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一、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絡課程群教學體系來說,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影響著我國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國家面臨物聯網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所以,高校教育應該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與缺點,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落后的實踐設施不能滿足課程需求
隨著我國物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計算機相關行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對學生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時代市場的需求,不僅僅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結合著國家的需求,我國高校在進行課程安排時,為學生添加了很多的專業課程,但是在不斷地添加有意義的專業課程時,常常忽視硬件設施的配備,學生的實踐條件不能滿足學生在課程中的需求,影響學校正常的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只能尋找一些代替品進行實踐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嚴重影響了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學習喪失興趣[1]。
(二)實踐課程不能得到保證
早在21實際初期,我國的教育部門就已經頒發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安排要求,要求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課程要占到總課程的至少一半,在進行課程安排的同時,要將大部分課程時間安排到實踐課程,保證實踐課程的課時量。實踐課程不僅包括課內的實踐課,還包括課外實踐課,課外實踐課也要占有一定得比例。但是我國高校在進行教學課程的安排時,通常將更多的課程安排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將很少比重的課程時間分配到實踐課,有些專業課老師往往會占用學生的實踐課程,使原本少的時間課程變得更少。而且在進行課外實踐的時候,學生會被分配到不同的實習基地,在進行教師分配時,有時一個基地只有一個教師,或者是沒有教師跟隨,教師不能夠了解到學生的實踐效果與成績,不能保證每位學生的實踐,學生的實踐效果也差強人意[2]。
二、物聯網環境下計算機技術課程群教學的改革
(一)改變實踐的條件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要保證學生的實踐條件,完善實踐設施,注重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保證學生的實踐效果與質量。在進行實踐基地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硬件設施,還要注重建設高校實踐的基礎設施。在進行實踐條件的完善過程中,還要注意實踐建設的過程,首先應該建設校內的實驗教室與校外的實踐基地,保證學生的基礎實驗場所,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在進行設備建設的過程中,還要結合著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實踐條件的建設,滿足學生的專業課程需求,有效的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鞏固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3]。
(二)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
高校通過與企業進行合作,可以保證實訓基地,也可以落實學生的時間鍛煉,有效的掌握學生的實踐效果。學生通過進去企業,可以過早的意識到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專業知識的掌握,企業本身就具備著完善的體系,可以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在進行學校的教學體系改革過程中,還應該不斷地對思想觀念進行創新改革,對高校的發展進行合適的企業轉型,將學校的相關職能部門與企業進行合作,結合著企業的需求,進行教學體系的改革創新,將企業建設成培養人才的專業化實訓基地[4]。
三、結語
在物聯網的背景下,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群改革與實踐是至關重要的。高校在進行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教學問題,還要對其進行探討,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高校在進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時,要注重實訓基地的選擇,注重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還要建設完善的實踐基礎措施,為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盧先領,毛力.物聯網時代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初探[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
[2]李紅,王春枝,賀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計算機網絡課程混合學習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20).
[3]楊冰,鄧曙光等.基于物聯網市場需求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3,(01).
[4]毛建景.應用型本科“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時間[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4(12):167-168.
作者簡介:
1.干彬,男(1983.10—),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長期從事云計算、通訊網絡系統加密與數據挖掘技術創新及優化等領域的研究
2.張明遙,本科學歷,四川傳媒學院,系統集成高級工程師。
3.吳科旭,碩士研究生,四川傳媒學院講師。
4.李朝林,講師,四川傳媒學院,曾主持并參與四川省教育廳大數據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