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也就失去了學習動力。每一個孩子在數學課堂上都是一段不規則的曲線,就看每一位老師能否將這些曲線演奏成一段美妙的音樂,或編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關鍵詞:更新理念,大膽創新,放手游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也就失去了學習動力。學生不光會在現有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到一座座大山翻越不過,更會對他今后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發展嘗試,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對于系統完整的數學知識接觸有限,那么我們則應從他們所感興產趣的七彩童年生活著手:卡通、游樂園、故事……當我們將這些元素與數學知識相拼接,將能撞出耀眼的火花。
一、通過生動有數學游戲構建趣味性的課堂。
兒童具有不能持久性集中注意力的特點,且在課外活動中較大面地接觸了新鮮生動的課外知識,這就給我們新課改后的數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挑戰。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給教師帶來的往往是收效甚微的第一感觀。但孩子們的天性是愛玩,如果我們讓數學課堂也產生學生最喜歡的元素。課堂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將無燥的鞏固練習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學生自會有一種參與勝負欲。例如在教授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時候,我在新授課后十五分鐘,嘗試設計了三個數學游戲:
(1)聽一聽:通過聽老師有節奏地擊掌聲,說一說里面有幾個幾相加,并模仿老師擊掌創造新問題。
(2)分一分:用小棒分別表示出3個2相加,和3與2相加。
(3)站一站:請一大組16人走上講臺,根據老師說的2個8,4個4自行分好組,抱團站好。
這些游戲雖簡單,但讓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紛紛躍躍欲試,這樣,課堂上玩開心的過程就學會了知識,我們常說,受玩的孩子,其實最聰明。事實上,兒童在游戲過程中,能通過思考,想象,模仿,迅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產生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將生活融入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育的日常活動中,學習興趣是關鍵的,而由學生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構建的數學課堂將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
數學本就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好即夯實了學生今后學好其他學科的知識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及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
例如,在教授“認識時間”一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與家長合作,自制鐘面,這樣,既是一個很好的預習知識的過程,也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在教授“認識人民幣”一內容的時候,可以安排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采集超市中物品的價格,并運用到課堂活動中。這樣讓學生在直觀感受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份社會責任感與成就感。
三、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達到全員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出師生能共同參與且全員參與的學習模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一份成果的體驗與成功的喜悅。
多年來,各地教師不斷積累課改經驗,鍛造出各式百花齊放的高效課堂。在這一過程中,較多的優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能力展示與知識體驗。例如,在小組合作中,倚重就起到了絕對主導性的作用,同時,我們在教學中更需要密切關注各類學生,及時做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表撥,以此激勵優生,鼓勵后進行,起到均衡發展的作用。
數學是一門重視結果,但更重視知識探索過程的學科。將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等數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易于接受且樂于接受。
現在代的教學方式有很多,這些教學手段更接近于現代學生的生活與娛樂,喜聞樂見,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我們做個好伯樂更重要 。PPT,動畫等方式能讓各個成績段的孩子找到興趣點。
四、變化模式,告別題海戰術,培養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目標之一即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數學創新能力,這項能力的培養重在鼓勵和激發,鼓勵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出多種多樣的解題方式。解答數學問題能力來自于數學課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運用于生活,這正是學習數學的目標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多設置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逐步深入中獲得成就感,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適當的練習,對于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十分重要了,完整精煉的課堂就是一場實實在在的“光合作用”,課堂上的教師精講部分是學生“吸取養分”的重要時刻,而練習則是學生“釋放氧氣”的時段。但以往的題海戰術卻只能起到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練習貴在“精”,“準”:既能全方位地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鞏固,也能讓學生從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練習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抄抄寫寫做做,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口頭練習。比如在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可讓學生口頭完成,用教師為他們搭建好的練習平臺:三句話描述生活在中的事物,旨在讓學生理解清兩條有用的數學信息加上一個合適的數學問題即成立一個完整的數學應用題。口頭描述既讓學生感到輕松,也讓他們感到有趣。也產生我還可以這樣說 ……的想法。
(2)課前操作性練習。在數學“圓柱的面積”可讓學生準備好長方形卡紙,并計算出面積,并嘗試將它卷成圓柱,尋找兩者面積的差別。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練習方式,但讓學生充分做好了預習工作,且在實際操作中能體會圓柱面積公式如何產生的。在操作中得到體驗,得出結論。
總之,每一個孩子在數學課堂上都是一段不規則的曲線,就看每一位老師能否將這些曲線演奏成一段美妙的音樂,或編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我們努力著,我們行動著,就能讓每一個學生愛上數學,愛上數學課堂。
作者簡介:
劉曉敏(1983-),女,漢族,江西遂川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現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