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海商法》將水路貨物運輸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致使我國一直將國際海上貨物運輸與沿海、內河貨物運輸區別對待,實行兩套不同的法律制度。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污染事故,對環境帶來不可逆的損失,事故處理必將追責。本文擬對危險化學品水上運輸這兩大問題進行梳理、探討,以期給貨主方法律風險管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 危險化學品 水上運輸 法律適用 環境污染 法律問題
作者簡介:曾向軍,中國石油華南化工銷售公司,法律顧問,研究方向:法務管理、合規管理。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23
在我國,水路運輸包括沿海運輸和內陸水域運輸。針對1993年7月生效的《海商法》,由于該法在修訂過程中認為國際貨物海運與沿海貨物運輸存在諸多不同,主要包括貨物承運人的歸責問題、運輸單證以及賠償責任限制等多項問題。這些不同在當年看來難以找到問題解決的平衡點,所以制定《海商法》第四章時,其適用范圍不包含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而水上貨物水路貨物運輸的立法研究多年受到冷落,導致出現了“重海輕水”的立法現狀。
一、危險化學品水上貨物運輸法律適用梳理
在民事責任層面,國內水路貨物運輸法律較為欠缺。《海商法》將水路貨物運輸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由于《海商法》的規定僅適用于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所以國內水路貨物運輸只能將相關基本法作為參考依據,而沒有特殊法律調整。因此可以理解為《海商法》第四章涉及海運貨物合同的相關法規,其有效適用范圍不包含我國國內港口間的貨物運輸(除大陸港口和港、澳、臺特別行政區港口的海上貨物運輸外),而只包括國內大陸港口和其它國家港口間的海上貨物運輸。當出現有關國內港口間的貨物運輸(除大陸港口和港、澳、臺特別行政區港口的海上貨物運輸外)的合同糾紛時,此類合同糾紛僅適用于《合同法》等一般法規定。而以上基本法自身僅具有原則性和普遍性,在應對現實中復雜多變的水上貨運糾紛時,基本法受其原則性和普遍性的限制,就難以準確的應對具有復雜、特殊性海事海商糾紛。在《合同法》中,盡管十七章中明確了運輸合同的相關規定,但是真正規范了包括水路貨運在內的貨物運輸的具體條文只有第23條規定。而該法律在修訂過程中,相關修訂人員并未真正認識到水路貨運的特殊性,相關法律條文也沒有明確劃分水路貨運中合同雙方的權利及義務,因此在實際司法中有諸多問題都無法僅依靠《合同法》進行解決。例如,在現行《合同法》中未規定相關承運人,致使貨主方無法對實際執行運輸的第三人請求賠償,從而使貨主方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為了彌補立法上的不足,原交通部于2000年8月發布了《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但由于《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法律層級不高,所以依然無法解決水路貨運合同糾紛中較為困難的商事法律爭議。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底頒布了《關于國內水路貨物運輸糾紛案件法律問題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法院在審理國內水路貨運合同糾紛案中常見的六類主要糾紛,分別是《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適用、國內水路貨運合同的效力、承運人和實際承運人責任、承運人留置權的行使、船舶掛靠問題、以及相關訴訟時效問題。
我國交通運輸部于2016年頒布了《交通運輸部關于廢止20件交通運輸規章的決定》,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正式施行,據此《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被廢止。《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廢除使得國內水路貨物運輸更加無法可循,原本依據《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第46條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認定貨物承運人和實際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廢除使得這唯一的依據也不存在了。當前我國在有關國內水運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正式出臺之前,只能根據《合同法》和《指導意見》對其進行規制,雙方當事人可以將《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的內容寫入合同進行約定。
在行政責任層面,我國原交通部1996年頒布的《水路危險貨物運輸規則》從安全管理角度對危險化學品運輸作了行政性規定,如辦理危險貨物運輸,托運人應向承運人、港口經營人提交危險貨物包裝檢驗證明書等資料;承運人及其代理人應按規定做好船舶的預、確報工作,并向港口經營人提供卸貨所需的有關資料。《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八十七條規定委托未依法獲取危險貨物道路運輸許可、危險貨物水路運輸許可的企業,進行危險化學品運輸的,由交通部門責令改正,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危險化學品運輸致環境污染法律責任分析
(一)民事責任的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若相關責任方因環境問題發生糾紛,污染者應依照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減輕責任的情形,以及具體行為與實際損害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同時規定因第三人過錯而造成環境污染的,被侵權人有權向污染者或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執行賠償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由以上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危險化學品運輸途中發生事故造成環境污染,第一被告應是承載危險化學品的運輸人,且歸責原則采用無過錯責任,如果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確定事故的另一方具有過錯的,運輸人在承擔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一般而言,危險化學品的所有者即貨主方并非環境事故的污染者,不需要承擔運輸事故導致環境污染的法律責任,但如果對于危險化學品的泄露,貨主方存在過錯的,例如在貨物交付至運輸人即有化學變質現象,或者因貨主方的包裝不當導致的泄露,則屬于因第三人過錯導致污染環境的情形,運輸人有權向貨主方追償。另外實踐顯示,環境污染的污染者的認定范圍不應被隨意擴大,指的就是運輸事故發生時,涉案危險化學品的實際承運人,實際承運人主張貨運代理等中間人承擔責任的,沒有法律上依據。但對于貨主而言,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可向包括貨運代理人在內的合同相對人主張合同上的權利,故貨主方在運輸合同上應對雙方的權利義務及責任承擔作科學合理設置。
關于貨運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及其責任,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在實務中極易產生糾紛。一般情況下,貨物委托人都會把全部相關貨物代理事宜都轉交專業貨代方處理。這時如果運輸環節發生貨物損失,通常委托人對出現損失的緣由知之甚少,相對來講貨運代理人對此知道更多,所以這類糾紛應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若因第三人原因造成貨運代理人違約的,需要根據貨運代理人與貨物委托人的合同約定,以及貨運代理人的實際履約情況,從而整體分析判定貨運代理人是否有過錯。若貨運代理人無法舉證自己在履約過程中不存在過錯,就需要向委托人承擔違約責任。
作為特殊的代理領域,應當包括直接代理和間接代理兩種情形予以考慮。但萬變不離其宗,貨主方在簽訂運輸代理合同時,厘清責任期間及責任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風險管控方式。
根據合同法規定,在多式聯運中實行統一責任制度,即多式聯運經營人需要對貨物整個運輸過程擔責,但同時多式聯運經營人也可以與實際承運人通過合同明確運輸過程中雙方的具體責任。比如某個多式聯運合同中包含海、陸、空三種運輸方式,此時多式聯運經營人就能夠跟每種運輸方式的承運人都分別約定各自運輸區段內的運輸責任。這樣當運輸過程發生問題,委托人要求多式聯運經營人承擔全部運輸責任以后,多式聯運經營人能夠根據與分段承運人簽署的合同,向其他承運人追償。
(二)刑事責任的承擔
《刑法》第338條規定,對于違反國家相關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的廢物嚴重污染環境者,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對于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實施以上刑事罪罰必須違反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環境相關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行政法規、措施以及發布的決定,還要有實施排放、傾倒和處置行為,以及嚴重污染環境的后果。一般,污染者要有主觀上的故意或者間接故意,單純的運輸事故導致的環境污染不涉及刑法中的該罪名。通常成立該罪的情況是,危險化學品的貨主方為減少危險廢物處理成本而違法實施排放、傾倒和處置行為,運輸單位在明知或應當知道的范疇內成立污染環境罪的共同犯罪,污染者在承擔刑事責任后不排除相關民事責任的承擔。
(三)行政責任的承擔
由于危險化學品的特殊性,國家對其運輸條件有著嚴格要求,體現在包裝符合國家標準且有標識,運輸車輛及駕駛人員具備資質,存放條件符合要求且有專人管理等方面。危險化學品運輸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主管部門廣泛,包括但不僅限于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公安機關、海事管理機構等部門。在危險化學品的運輸過程中,運輸單位必須設有相關事故應急預案制度,如果沒有相應制度或者制度設置不合理的,將會面臨罰款、停業或關閉的行政處罰。對于貨主方而言,在托運之前,應盡到審慎審查義務,確保運輸單位資質完備,并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積極配合運輸單位履行己方義務。
(四)通過合理投保轉移風險
合理投保是分攤風險的有效方式,在業務操作中購買適當的保險是十分有必要的。貨主方可以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協商投保物流經營人責任險、船舶代理人責任保險、多式聯運經營人責任保險等。例如,參加國際運輸中介人協會的船舶代理人責任保險和聯運保賠協會的多式聯運經營人責任保險,對于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和無船承運人業務能起到很好的保駕護航作用。
運輸過程中涉及的保險主要有交強險、第三者商業責任險和道路危險貨物承運人責任保險。其中交強險屬于強制責任險,對于造成的環境污染而言,交強險的賠付額度遠遠達不到要求賠償金額。第三者商業責任險作為交強險的補充,規定了較多的責任免除事項(要特別注意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保險人是否賠償的問題)和免賠率,而且保險公司在承擔責任時,會根據被保險人在事故中具體責任大小來判定賠償金額。通常情況下,危險貨物承運人的責任保險分為貨物責任保險和第三者責任保險兩部分,由于該險種條款通常設置復雜,投保時需要仔細審查。另外,在危險化學品運輸過程中進行物流投保,能有效補充環境污染損失的賠付。投保人應注意在投保過程中挑選適合自身的險種,并盡量在事前約定好由運輸單位負責投保事宜并承擔環境污染的損失風險。
參考文獻:
[1]陽露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基本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16.
[2]邊歸國、凌峰、劉少明.公路交通運輸引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成因研究.能源與環境.2017(3).
[3]戚雁俊.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事故引發環境污染的思考.安全、健康和環境.2017,12(1).
[4]張媛、尚建程、張建軍、桑換新.危險化學品環境污染事故統計分析及預防策略.廣東化工.2014,41(15).
[5]陳斌.淺議公路交通危險品的運輸管理.化工管理.2018(16).
[6]席永鵬.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風險管理研究.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7.
[7]王沐昕.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