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困境,實行鹽鐵專賣制度,盡可能的接管以前的大商人的經營行為,同時打擊商人財產權利。這些政府機會主義行為產生了較高的交易成本,從而限制了分工的發展。
關鍵詞 鹽鐵論 分工 政府機會主義 交易成本
基金項目:本文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中國古代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揚棄性課題論文,項目號:YK15- 07-03。
作者簡介:高永沛,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法治理論。
中圖分類號:D6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15
一、問題的提出
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二月,諫大夫杜延年“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后,”向大將軍霍光建議,“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明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 會議爭論雙方一是儒家代表人賢良文學,另一方就是這些政策的策劃、執行者桑弘羊(記載中以官員身份出現)。這次會議對后世影響極大。通過對鹽鐵酒榷政策的討論,秦漢制度所體現的國家治理目標、能力的問題基本上表現了出來。大會結束后,西漢朝廷做了一定的讓步,“罷榷酤官”,但是繼續實行鹽政專賣制度。
鹽鐵專賣雖然不起源于西漢,但是中央集權下的鹽鐵專賣卻是實踐于漢武帝時期。
鹽鐵會議中賢良文學要求官員能放棄鹽鐵專賣,不要與民爭利,應該重農抑商。而官員反問,這樣的話,就會“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 也就是無法應對邊防問題。
賢良文學的回答是,不需要戰爭,只要“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惡用費哉?” 這個回答是儒家一貫的看法,顯然只能在嘴上說說。因為現在的研究表明,東亞大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攻防是和氣候有著密切關系的,不是仁政能左右的。
接下來,雙方對財富的來源進行了辯論。賢良文學堅持財富來源于農業,工商業只是輔助。官員堅持認為工商業和農業不能偏廢。然而問題的焦點還不在這里,問題的焦點是國家和商業的關系。
官員堅持說,國家鹽鐵專賣,平準均輸,才能“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 說起來,賢良文學和官員關于農業和工商業的爭論有著兩層問題:第一層是農業和工商業關系問題;第二層是利歸何方問題。
本文著重討論第二個問題。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漢政府對商業從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走向了國家壟斷了呢?
二、博弈的過程
西漢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漢高祖一度實行抑商辱商政策,“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呂后時期,“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史記·平準書》也就是放松商業管制,但在政治上依然貶低商人。在財政上,政府采用量出為入的政策。
漢文帝時期,由于匈奴入侵,邊患加劇,駐守邊防的軍隊人數不斷增加,糧食不夠用,于是賣爵位,“募民能輸及轉粟於邊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長。”
漢景帝時期也執行這個政策,基本滿足了政府的需要。至此,商人地位獲得一定提升,政府也得到了他們需要的糧食。
然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政府開支突然暴增,以往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政府需要了。
根據, 《史記·平準書》記載,首先是開疆拓土,四面出擊。東南“事兩越,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西南“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馀里,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東北“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北面“王恢設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
大規模的征戰、征發兵役、徭役、賦稅,導致“藏錢經秏,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漢武帝開始不僅賣爵位,還開始賣官職。“置賞官,命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馀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其次治理水患,“費不可勝計。”修漕渠,“作者數萬人:各歷二三期,功未就,費亦各巨萬十數。”
最后是賑濟災荒。“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猶不足”。
結果,“縣官大空,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就是說政府府庫空虛,而富商們卻囤積居奇,役使貧民。富商們又轉運幾百輛貨車,賤買貴賣,讓諸侯們都低頭依仗他們。富商們鑄造貨幣,燒水煮鹽,有的累計萬金,但卻不肯幫助國家的急需,百姓更加困苦不堪。
中國傳統中央集權國家是建立在以農業為主要財富來源的基礎上,《史記·平準書》記載,“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這里的賦是指:田賦、算賦。可見,商業不是這個國家的生存基礎。中國長城以南適合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產出的穩定性為政府提供了穩定的財富和勞動力來源。因此西漢政府竭盡全力來鞏固自耕農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漢文帝時期賈誼的《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都對農戶生產日益貧困化感到焦慮。晁錯關于以粟易爵的建議就是希望解決農民貧困問題。
工商業在一定的交易條件下即當交易成本低于交易收益的時候,工商業的發展必然出現了。《史記·貨殖列傳》指出,“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中國傳統城市是皇帝官僚們的居住中心,需要巨大的生活消費。而農業生產用具也是小農戶需要的。因此,一定范圍的工商業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西漢政府從呂后時期對商人放松管制的原因。
但是這個國家畢竟不是一個以商業為生存基礎的國家,其體制和行為都不是為商人服務的。國家的主要戰爭行為、治理水患、賑濟災民,對于商人而言并不能使其直接受益,因此商人們面對因此而來的國庫消耗無動于衷也就成了當然的事。據《漢書·食貨志第四下》記載,“是時,豪富皆爭匿財,唯卜式數求入財以助縣官。”“天子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也就是說,除了一個叫卜式的商人愿意出錢,其他商人都采取逃避的態度。中國古代官僚體制的國家行為的收益性常常更多的是執行農業性格的任務以及君主的偏好。中國君主們一般都了解農民的困苦,知道農戶生產的脆弱性。因此其目光一般瞄準商業獲益。
由于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體制其權力名義上是無邊的,(雖然實質上受到監管成本的約束)因此,為了奪取商業分工而來的利益,西漢政府采取了損人利己的政府機會主義方式,事實上也因此破壞了分工的進一步專業化發展的條件。
漢武帝根據建議,采取了如下措施(以下措施的引文均來自《史記·平準書》):
首先是進行幣制改革。“于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造錢幣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通過不斷制造和淘汰貨幣來打擊商人。當然貨幣作為商業發展的一般等價物,其不穩定會造成商業的障礙。商人的應對方式是“積貨逐利”。這是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漢武帝開始征收商人的財產稅即“算緡”。雖然法令規定,“敢犯令,沒入田貨”。但是商人的做法是“豪富皆爭匿財”。為了鼓勵商人主動繳納財產稅,漢武帝甚至將“數求入財以助縣官”的卜式超拜“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田十頃,布告天下,以風百姓。”然而“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于是,漢武帝又發布告緡令。所謂“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杜周治之,獄少反者。”縱容官吏對財產稅進行打擊性征收。也就是利用不受約束的權力進行濫征。這次成果很大,“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余頃;宅亦如之。”
與此同時,根據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建議實行鹽鐵專賣,“除故鹽鐵家富者為吏。”也就是說,曾經作為鹽鐵商人的孔僅和東郭咸陽為了貪圖一時壟斷性的商業利潤選擇了和政府合作,而減少競爭帶來的壓力。漢武帝還進一步接受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法,“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
通過以上措施,漢武帝終于達成了他的心愿。“縣官有鹽鐵緡錢之故,用益饒矣。”終于解決了財政困境。
三、博弈帶來的后果
表面上漢武帝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犧牲了分工進一步向專業化發展的交易條件。根據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分工的發展依賴于交易條件的改善。而政府直接切入,獲取大商人的分工利益,實際上是一個損人利己的政府機會主義行為,正是這個行為產生了內生交易成本,從而阻止了分工向專業化發展。分工的前提是交易成本低于分工收益。西漢政府以國家強制力直接替代商人,就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壟斷利潤擠壓其他分工收益,造成其他分工停滯;二是壟斷利潤阻止了本行業的分工發展,喪失了改進交易條件、提升分工效率的內在動力。
壟斷利潤擠壓其他分工收益,使得其他分工的交易收益與成本比縮小,影響分工向專業化發展。國家壟斷還造成選擇性適用規則,不僅造成對規則的長期預期不穩定,而且對于個體財產權也造成不穩定狀態,影響資本、知識積累、技術資本長期性投資,進而阻礙分工的專業化發展。壟斷資本在通過權力擠壓其他分工收益后,其本身也缺乏專業化發展的動機,其吸收勞動力和生產效率也較為低下。
西漢政府以國家權力直接掌控商業,排斥大商人的均輸平準法也導致了《鹽鐵論·本議》中賢良文學們所指責的“古者之賦稅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農民重苦,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闔門擅市,則萬物幷收。萬物幷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侔利。自市,則吏容奸。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
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是強迫農戶賣掉自己生產的物品,去買政府指定的物品;二是政府強買強賣,導致物價暴漲,給予了商人牟利的空間。商人們囤積居奇,更談不上平抑物價。其根本在于公權力的強制性破壞了商業平等交易性。這樣的商業處于非常不穩定的高風險狀態。
基于此,漢武帝之后,大量商業資本出于規避政府投機主義風險,大量流向土地,造成土地兼并嚴重,農民流離失所,而工商業分工的停滯又使得吸收勞動力人口受到限制,最終釀成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國庫充實了,但是社會發展停滯了。這是傳統體制難以突破的瓶頸。
注釋:
《漢書》卷60.
《鹽鐵論·本議》.
《史記·平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