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峰,宋征宇
(1. 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北京,100854;2.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北京,100076)
20世紀90年代,受制于工業基礎和技術水平,中國航天運載器開始研究和應用系統級冗余技術,控制系統普遍采用冗余設計,選用高質量等級元器件,開展大量的可靠性試驗,系統可靠性大幅提升[1~4]。進入21世紀,中國啟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控制系統繼承上述可靠性研制思路,導致產品成本顯著增加。同時,近年來隨著空間技術迅猛發展,航天運輸系統正由“解決如何進入空間”轉向“解決如何低成本進入空間”。低成本面臨諸多挑戰,如何確保高可靠性并降低成本,成為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研究課題。
本文以新一代運載火箭普遍采用的三模冗余綜合控制器為例,建立可靠性模型,提出元器件分類方法和質量等級調整策略,研究可靠性設計與成本的關系模型;以配電器和驅動器為例,計算分析可靠性驗證與成本的關系。結果表明,適當降低元器件等級、開展系統級優化設計能夠降低器件成本約 50%;目前選用高質量等級器件、采用1臺產品開展可靠性增長的試驗方法導致“過設計”,可靠性允許的范圍內降低元器件質量等級、采用多臺產品開展可靠性增長試驗,避免“過設計”和“過試驗”,能夠顯著降低飛行試驗運營成本,且發射數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
綜合控制器是航天運載器的重要電子設備,整機采用三模冗余體制,由冗余模塊、光耦自測板、底板、電源測試板等組成,冗余模塊由電源板、CPU板、功率板組成,冗余模塊進行三取二表決,圖1為系統可靠性框圖。

圖1 航天運載器綜合控制器框圖Fig.1 Block Diagram of Integrated Controller for Aerospace Vehicles
根據可靠性框圖,建立其可靠性數學模型[5~7]。
串聯系統的失效率為各器件(部件)失效率之和,計算失效率λj:

式中 λj為總失效率,10-6/h;λGi為第i種部件(元器件)的通用失效率,10-6/h;πQi為第i種部件(元器件)的通用質量系數; Ni為第i種部件(元器件)的數量;n為所用元器件的種類數目。
同理,計算冗余模塊的失效率λ0:

電子元器件壽命分布取負指數分布,在作用期內失效率是一個常數,計算可靠度R:

按指數定時截尾方案,計算通電總時間 TP:

式中 n為參試產品數;RL為可靠性增長目標值;γ為置信度; tt0為產品溫度循環任務時間。
計算單個產品試驗循環數N:

式中 TP為通電總時間;T0P為單個溫度循環中通電工作時間。
總均方根加速度 Grms>10g,按威布爾分布模型計算隨機振動總時間 TV:

式中 m為威布爾分布形狀參數。
總均方根加速度 Grms>10g,按指數分布模型計算隨機振動總時間 TV:

式中 n為參試產品數;f為失效數; χγ2,2f+2為置信度為γ的χ2分布下側分位點;tv0為產品隨機振動任務時間。
新一代運載火箭某綜合控制器飛行時間t=650 s,可靠性指標R指標=0.999 99,共選用2924只元器件,全部為高質量等級,元器件成本高達約112.1907萬元,為便于開展可靠性與成本分析,將元器件分為3類(見表1),并制定元器件質量等級調整策略(見表2)。

表1 元器件分類Tab.1 Components Classification

表2 元器件質量等級調整策略Tab.2 Re-adjusting Policies of Component Quality Grades
提出4種元器件選用方案:a)全部采用高質量等級;b)第1類調整質量等級;c)第1類、第2類調整質量等級;d)3類均調整質量等級。針對該4種方案,分別按照式(6)計算可靠性,并概略統計每種方案的元器件成本(見表3)。

表3 可靠性與成本計算結果(R=0.99999)Tab.3 Calculation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d Cost (R=0.99999)
按 f=0,γ=0.7,tt0=625 s,m =1.2,v0t=60 s代入式(7)~(10),計算配電器和驅動器的試驗時間(見表4)。參試設備數量n不同時的試驗應力時間見表5。

表4 可靠性增長試驗應力時間Tab.4 Stress Time of Reliability Increasing Experiments

表5 參試設備數量n不同時的試驗時間Tab.5 Experiment Time for Different Numbers of Devices
a)新一代航天運載器綜控器類設備的3類器件數量分別為26只、183只和2715只,數量占比分別為0.89%、6.26%和92.85%,采用高質量等級元器件總成本約112.1907萬元,成本占比分別為36.4%、47.4%和16.2%,可靠性為0.999 998 541,第1類和第2類元器件數量和占比為7.15%,成本占比高達83.8%,見圖2。由于綜控器采用了三模冗余設計,當適當降低元器件質量等級時,仍具有不小于0.999 99的高可靠性。根據計算結果擬合建立成本與可靠性關系模型,見圖3。隨著可靠性的提高,成本急劇增加,可靠性越高,提升可靠性的費效比越低,圖3中方案3是關系模型的拐點,在此之前隨可靠性增加成本增長較緩,之后隨可靠性增加成本上升急劇增大。僅調整第 1類和第 2類器件質量等級,成本可減少 53%以上,但對可靠性影響較小,第3類器件數量多,對成本影響小,但對可靠性影響較顯著。因此,綜控器類設備僅調整第 1類和第2類器件質量等級,產品可靠性較高且降成本效果顯著。

圖2 可靠性與成本計算Fig.2 Calculation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d Cost

圖3 成本與可靠性關系模型Fig.3 Relationship Model of Reliability and Cost
b)高可靠性的配電器和驅動器類電子產品增長試驗中需施加1656~3404 h電應力、191.1~755.2 h振動應力,而該類產品的飛行工作時間僅為300~625 s,電應力、振動應力施加時間分別為飛行工作時間的數萬和數千倍(見圖4)。傳統試驗中,采用1臺產品開展可靠性增長試驗,尤其是可靠性指標較高時,必然施加遠超出使用壽命的電應力和振動應力,為了實現可靠性增長指標,也必然會采用更高等級的器件、增加更大的設計裕度,在提升產品可靠性的同時,也導致成本大幅增加。因此配電器和驅動器類產品,由于可靠性指標高,采用1臺產品開展試驗時,為順利完成試驗,該類產品存在“過設計”和“過試驗”,而避免“過設計”和“過試驗”是降成本的關鍵。

圖4 試驗時間與飛行時間對比(n=1)Fig.4 Time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nd Flight (n=1)
c)為進一步開展成本分析,建立元器件總成本與增長試驗和飛行試驗的器件成本模型。

式中 f為原方案元器件成本總量,萬元;g為降成本方案元器件成本總量,萬元;0λ為原方案單臺元器件成本,常值,萬元;n為可靠性增長試驗設備臺數,臺;m為飛行試驗產品數量,臺;η為器件質量調整后的成本系數(小于1)。
大量采用G和G+元器件的CZ-3A、CZ-2F的同類控制設備增長試驗的電應力時間分別為664 h、664 h,因此選用G和G+元器件、采用相同工藝生產的同類設備可經歷至少664 h的增長試驗,且具有較好的可靠性,根據表5數據,可取n=4。根據降成本方案統計,η∈(0.595,0.605,0.599),取η=0.6。代入式(11)、式(12),可得:

根據式(13)~(15),建立成本與飛行試驗產品數量的關系模型,見圖 5。在產品飛行試驗數量較小(m=1,2,3)時,原方案(高質量等級)成本較低;隨著飛行試驗數量增加,降成本(元器件調整質量等級)方案成本優勢逐漸顯現,當飛行試驗數量為4時,降成本方案已優于原方案;飛行試驗數量為10時,成本降低為76.4%;飛行試驗數量為 100時,成本降低為61.8%。因此,可靠性允許的范圍內降低元器件質量等級、采用多臺產品開展可靠性增長試驗,雖然初始成本有所增加,但降低了飛行試驗運營成本,且發射數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

圖5 成本與飛行試驗產品數量的關系模型Fig.5 Relationship Model of Costand Number of Flight Products
d)宇航級元器件的價格昂貴、生產周期長、性能落后等固有缺點成為航天運載器降成本、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在成本和先進性與可靠性同等重要的約束下,工業級商用器件進行針對性的選用、分析、篩選試驗和板卡級考核,能夠既確保可靠性又大幅降低成本。尤其是考慮到飛行任務時間短、執行近地軌道任務的航天運載器,其元器件的應用環境主要考慮發射階段顯著的機械沖擊、振動和恒定加速度應力,而工業級商用器件采用塑料封裝,比傳統軍用陶瓷封裝有更好的抗機械振動、沖擊和恒定加速度的特性,而且由于沒有空腔,也不存在可動多余物引起的內部短路問題,而該類器件可大幅降低成本。
e)航天運載器電子產品降成本的同時,也要確保可靠,因此需研究低成本匹配的可靠性設計準則及試驗體系:
1)采取整機優化設計,有效估計產品期望壽命,避免“過設計”;
2)基于宇航任務應用條件進行器件選用適用性分析,結合任務剖面實際溫度環境選擇工業級商用器件;
3)研究制定禁限用工藝應對措施,如工業級商用器件經常采用的純錫易生錫須導致短路、塑封吸潮引起內部腐蝕,可采用重新涂覆、加厚三防漆保護、電裝前烘焙、干燥貯存等措施;
4)減少或合并抽樣數量,優化整機篩選量級,研究高效應力篩選方法,提高抗環境能力,結合單機、單板應用條件設計板級篩選考核試驗;
5)針對工業級商用塑封器件選用,增加潮濕敏感性分級測試、加電溫度循環、板級振動試驗、涂三防漆保護等考核;
6)開展整機強化試驗,提高試驗效率,快速激發缺陷,采取措施提高瓶頸環節可靠性;
7)采用多臺(建議不少于4臺)產品開展增長試驗,避免采用1臺產品開展試驗帶來“過設計”;
8)采取定量分析和持續增長試驗評估相結合的方法,開展高可靠、小子樣航天運載器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定量評估。
高可靠約束下降低航天運載器成本,是商業航天發射市場的外在要求,也是航天運載器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內在需求。而新一代航天運載器飛行控制電子產品,可靠性要求高,全部采用高質量等級元器件、開展大量實驗,在確保可靠性的同時,導致成本大幅提升。本文以新一代運載高可靠飛行控制電子設備為例,從元器件選用、增長試驗的角度對電子產品降成本進行了分析,給出了航天運載器電子產品降成本的原則和方法,可以在運載火箭電氣系統研制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