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靖
【摘 要】:目的 主要進行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的治療效果分析。方法 在我院就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隨機選擇30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各組15人,對實驗組患者進行為期四周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采用莫沙比利治療方式。結果 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對比發現,實驗組的治療效果要優于對照組,且在治療中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P>0.05)兩組結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結合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2
引言:在消化系統的臨床學上,功能性的消化不良屬于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患有該疾病患者的腹部通常會出現不適癥狀,同時也會出現腹脹或是食欲不振的現象。在各個醫院的腸胃科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占到所有患者的30%,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已經成為了消化系統疾病的多發病。本文作者就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自身的中西醫治療經驗來實驗論證了中西醫結合方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在我院的腸胃科隨機選擇了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5人,女性患者有15人,其平均年齡在23-69周歲,平均年齡在45.32±18.76歲,在研究中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有15人。在30例患者中,兩組患者的病程、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都在用藥的一年內患有各種程度的腹脹、噯氣嘔吐、惡心以及連續性腹痛等癥狀,經過合理檢查排除患者患有其他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器質性疾病。同時采用B超或CT檢查,排除患者具有胰腺或是肝膽等疾病,在四周內未服用過對腸胃道有影響的藥物,保證所有患者符合國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指標。
1.3 中醫辨證分型
本次研究以我國相關指導標準,即2005《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分析患者的疾病情況,將其分肝胃不和與脾胃虛弱兩種類型。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進行單純的西醫治療,進行兩周一個療程的治療,每日在餐前服用莫沙比利,在治療過程中支持其他對癥治療方式。
1.5 療效評定標準
本次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療效評定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以及我國《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中的
相關規定作為標準。將治療前后的食欲不振、腹部疼痛、噯氣以及腹脹等癥狀按照臨床的有效、無效、顯效以及治愈等四個等級進行表達,并按照積分法的方式來進行效率計算,從而評價中西醫結合的療效。
1.6 統計學處理
針對本次研究的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處理與分析,并對結果進行t參數檢驗,兩者之間的差異若為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如表1所示。實驗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療效果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兩個實驗結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病案舉例
本院某女性患者,52歲,其患病時間為一年,患者平時生活勞累,性格急躁,出現胸悶、急躁等并發癥狀。。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常規胃腸鏡,超聲、生化等等檢查,排除患者的器質性病變。在其治療當中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診治,即在其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開導,中醫辨證為肝胃不和型,方選柴胡舒肝散與健脾丸加減,每天三次,一日1劑。在用藥一周后,患者之前的腹部飽脹不適,噯氣等癥狀有所減輕,隨后仍就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加減辨證施治,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在一個月之后基本消失,其飲食逐漸恢復正常,情緒趨于穩定。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為非器質性消化不良或者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較為復雜,其病理也尚不明確,通常認為該項疾病的出現與胃十二指腸、痛閥下降以及應激因素等方面有著一定關系。患者在患病中,腸胃動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通常與為感覺異常以及胃動力障礙等有關,患者在患有該疾病時若不進行及時或是徹底的治療會造成大量的醫療資源浪費現象。在其治療中,促進腸胃動力的要通常是首選藥物,如嗎丁啉以及本次研究所用的莫沙比利等,在本次研究治療的過程中選用的莫沙必利是一種新型的胃腸道藥品,該藥的主要作用機理是通過激活患者的胃腸道膽堿刺激中間的神經元使其釋放出乙酰膽堿,促進胃腸道的活力,有效改善患者產生的胃部腹痛或者惡心、燒心等癥狀。但是,在實際的臨床實驗當中,單純的采用促進腸胃動力的藥物并不能有效改善病情,因此急需要探求一種新的治療方式。
在治療上,現代醫學用藥注重局部及對癥處理,由于現代醫學認識到FD是一種功能性疾病,無器質性損害,只能對癥處理,雖近期有效,但遠期的效果有限,有見效快易復發的缺點。中醫注重整體調節,重視辯證施治,辯證選藥,可針對不同證型的特點,進行辯證的治療,對本病的調理及治療方法更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故遠期效果優于西醫。因此,現代醫學和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是一致的,治療上有互補性,中西醫整體與局部結合對本病的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謝迪.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特點及其中醫證候與Hp相關性的臨床研究[D].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6.
李勇, 王鶴潼, 譚文婧,等. 肝脾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慮抑郁狀態與“心”虛證候相關性研究[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2(5):12-14.
李勇, 王鶴潼, 譚文婧,等. 肝脾(胃)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慮抑郁狀態與“心”虛證候相關性研究[C]// 長江三角洲中醫肝病協作組學術會議暨浙江省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學術年會.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