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鄧麗 張琳 羅夢 陳茹
【關鍵詞】血糖生成指數 頜面間隙感染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口腔頜面部知名解剖結構間存在的潛在解剖間隙發生感染后,間隙中形成蜂窩織炎并沿間隙擴散。此類感染多為牙源性和腺源性,多進展迅速,并可能引發顱內并發癥、敗血癥等[1]。
血糖生成指數(GI)是衡量食物攝入后血糖升高程度的一項指標,具體是指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與50g葡萄糖在2小時內升高人體血糖水平的百分比,因此數值都是以%來表示[2]。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口結構老齡化,糖尿病的發病人數也在逐年上升。臨床調查顯示,糖尿病的發展和轉歸與口腔頜面間隙感染關系密切。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成功搶救多例口腔頜面間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的危重患者,將GI值運用于此類患者的飲食指導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史資料
2016年1月-2018年7月,我科共收治口腔頜面間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病人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齡最小的24歲,年齡最大的80歲,口底多間隙感染5例,下頜下間隙感染3例,咽旁間隙感染4例,舌下間隙感染3例。15例患者均接受了手術切開膿腫引流術,其中5例接受了氣管切開術,入院血糖均高于20mmol/L,均診斷為糖尿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全身抗感染、補液治療:抗感染、補液治療是救治間隙感染的重要措施,及時、足量、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進展的必要保證。病人完成入院輔助檢查后即建立靜脈通道,同時進行抗生素皮試,采取靜脈輸入兩聯抗生素,需注意選擇抗厭氧菌的抗生素,多采取Q8h或Q6h兩種方案,具體根據患者間隙感染嚴重程度選擇。因患者多伴有張口困難、進食疼痛、發熱,需增加臨時補液量,如復方氯化鈉或5%葡萄糖注射液,如患者有血糖偏高,則需按規定加入胰島素。第一個24h補液量多為3000-4000ml,患者術前均禁食,避免加重患者疼痛不適的感受。
1.2.2 早期手術切開減壓引流:一旦確證膿腫形成,應盡早行局部切開減壓引流術,根據膿腫的位置選擇口外切開引流或口內切開引流,術中應充分分離打通膿腔,確保各個間隙的膿液能有效引流,沖洗干凈膿腔后可在創口內放置橡皮引流條,徹底引流膿液。術后每日需行膿腔沖洗3-4次/日,口外切開引流者應注意檢查敷料情況,敷料濕染時即應更換。如果膿腫靠近口底部,有呼吸困難癥狀或窒息危險者應同時做氣管切開,避免出現呼吸道阻塞。
1.2.3 全身支持治療:間隙感染的患者因組織感染、疼痛的原因,營養攝入差,加之感染發熱消耗較大,應注意靜脈補充維生素、電解質等,對于年齡大,身體狀況差的患者,應增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補充。每日做好電解質、血象等監測,根據膿液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
1.2.4 處理誘發因素及防止并發癥:積極控制感染的同時盡早處理疾病誘發因素,積極控制血糖,若有休克者,積極抗休克治療,如并發心腎疾病或顱內感染,盡早對癥處理。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出現高熱者應增加輸液量,做好物理、藥物降溫,按醫囑準確、及時使用抗生素。根據血壓、尿量情況控制輸液速度,避免輸液過快引發循環負荷過重等不良反應。做好出入量記錄,做好口腔護理、皮膚護理,促進患者舒適。
2.1.2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告知患者疾病的誘因、發展及治療、手術過程,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清楚的認識并能積極配合各階段的治療護理。做好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使其能更好的做好患者支持工作,做好藥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項,使患者及家屬充分理解并從心理上接受,更好的完成疾病的治療。
2.1.3 全麻術前應禁食4-6小時,做好術前口腔護理,指導患者術前排空二便。
2.1.4 急救配合與護理:患者有意識模糊、高熱等應囑其臥床休息,家屬隨時陪伴,使用床檔防墜床。開放靜脈通道輸入抗生素等。做好留置針、氧氣管等管路護理,防止意外脫管。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患者回房時與手術室護士做好麻醉方式、手術方式、手術過程的交接,掌握患者術中基本情況。全麻患者清醒后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患處受壓。持續低流量吸氧、心電監護及血氧飽和度監測12-24小時,教會家屬使用床檔,告知其使用氣墊床及床檔的目的及意義。術后6小時患者可抬高床頭30°或取半坐臥位,以緩解局部腫脹加劇,術后第二日可根據患者自身耐受情況選擇床邊活動或在病區輕度活動。
2.2.2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意識瞳孔情況,記錄24小時出入量,尤其是尿量。遵醫囑準確使用抗生素,觀察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并做好記錄。
2.2.3 定期做好血常規、生化、肝腎功能檢測,及時采血做好標本送檢,以便了解患者感染控制情況及血電解質等情況。有膿標本培養者,及時追蹤培養結果,利于醫生使用敏感抗生素以及調整治療方案。疼痛難以忍受的患者應采用藥物止痛治療,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使用有效的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痛藥物,做好患者心理護理,使其明白疼痛會隨著感染的控制逐漸緩解。
2.2.4 做好患者呼吸道管理,病情允許時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臥床患者應每兩小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一次,利于痰液排出,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的癥狀,如有喉頭阻塞、窒息時及時配合醫生做好搶救護理。有氣管切開的病人,應觀察切口周圍有無氣腫、血腫,每日行氣管切開護理4次或者切口紗布污染時即更換。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續勻速泵入0.45%生理鹽水做好氣道濕化,避免痰痂形成。觀察痰液的性質、顏色和量,根據痰液的粘稠度調整氣道濕化液泵入的速度。每班檢查氣管導管系帶的松緊度(以納入一指為宜),避免勒傷患者皮膚或者固定不牢導致氣管導管脫出。
2.2.5 傷口及引流液的觀察:術后患者患處腫脹可能加重,術后3-4天達高峰。口外切開引流者注意觀察敷料情況,如敷料浸濕應及時提醒醫生更換,若浸濕時間短、顏色鮮紅,應懷疑傷口出血的可能,需立即通知醫生處理。安置負壓引流管的患者,若引流液顏色鮮紅或2小時引流量大于100ml或者12小時引流量大于250ml[3],也需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2.2.6 管道的護理:應保持輸液管道、引流管道通暢固定,創腔引流管應避免滑出,安置橡皮引流條的患者也應注意每班檢查引流條是否在位。引流袋需每日更換,操作前后注意洗手,避免給患者造成再次感染。引流條或引流管的拔除需根據引流量而定,一般引流小于30ml/天時可考慮拔管。
2.2.7 基礎護理:每日協助患者家屬為患者拭浴2-3次,發熱汗多者增加頻次,衣物汗濕后立即更換,避免受涼感冒。早期進食時可采用半金氏導管為患者緩慢注入流質飲食,盡可能減少對患處的刺激,進食后、睡前可以清水漱口后含漱康復新液,可以促進傷口愈合。
2.2.8 基于GI值的飲食指導:本組患者術后均監測空腹及餐后兩小時血糖并采取胰島素皮下注射降低血糖,護士利用食物GI值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指導,采用現場理論講解、各GI值食物宣傳圖表上墻、微信公眾號推廣等方式使患者家屬掌握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GI<55%)、中血糖生成指數食物(55%≦GI≦70%)、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GI>70%)的種類及對血糖值的意義,使患者術后血糖控制在適當的范圍,沒有發生因血糖控制不好加重感染的狀況發生。
2.3 健康教育
2.3.1 牙源性感染患者病情穩定后盡早處理病灶牙,保持口腔清潔衛生,飯后漱口,早晚使用軟毛牙刷刷牙,定期潔牙。
2.3.2 術后3個月復查,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疾患等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2.3.3 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給予針對性的飲食、生活指導,傷口痊愈前飲食避免辛辣刺激物,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等,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注意休息與運動的平衡,戒煙限酒,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3 結果
15例患者經過上述方法治療護理后,感染均在一周內得到控制,血常規、電解質等逐漸恢復正常。5例氣管切開患者均在一周內拔除氣管切開導管,15例患者全部好轉出院,平均住院日11天,住院期間均無跌倒墜床、壓瘡、管道滑脫等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也無其他并發癥的出現,15例患者出院時基本掌握口腔頜面間隙感染及血糖生成指數食物的相關知識。
4 分析討論
口腔頜面間隙感染是頜面外科常見危急病癥,延誤診治可能出現膿毒血癥、壞疽等難以控制的情況,甚至出現窒息等導致患者死亡的情況。臨床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盡早明確患者的診斷,給予患者準確及時的治療措施,搶救患者生命,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恰當的護理也是搶救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護士應把握護理的基本原則,勤觀察、勤匯報、勤宣教,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護理,配合醫生及時根據患者病情調整治療護理方案,確保藥物及時用到患者體內,主動防范各種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最后,一定要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明白術后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的原因、口腔清潔的重要性、控制原發病、基礎病的必要性,與醫護人員一道做好并發癥的預防與觀察,只要做到以上幾點,疾病救治的成功率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胡勤剛.口腔頜面外科查房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1-48.
食物血糖生成指數在糖尿病營養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中國知網.2003-09-30
趙佛容,李秀娥,鄧立梅.口腔科護理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242-245
呂繼東,孫歌鴻,張瑞,等.重癥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合并糖尿病31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