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惠
【摘 要】目的 觀察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病率及其他護理優勢。方法 將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有創機械通氣的17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7年1月-6月有創機械通氣的85例患者作為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護理觀察組。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VAP發生率及需要護士人力情況。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VAP發生率降低,吸痰管用量減少,護士人力減少一半.結論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能明顯降低VAP發生率,節省了護士的人力資源,上呼吸道粘膜的損傷明顯減少,吸痰管用量明顯減少,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普通氣管導管側孔只有注氣孔,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有兩個側孔,一個注氣孔,另一個為聲門下吸引孔或沖洗孔。如下圖所示: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指機械通氣(MV)48h后和停用機械通氣,拔除人工氣道48h內發生的肺實質感染。VAP 發病率為9%~60%,病死率高達30%~50%,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1 ]。同時已成為影響重癥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是醫院I CU感染防控的重點。我們對使用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106例使用呼吸機的重癥監護患者進行VAP目標性監測及預防干預措施研究,護士所需人力,吸痰管的數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 1月 1日 一 2016年12月 31日,我院 I CU收治的使用呼吸機普通氣管插管的患者共計175例。其中男94例,女81例 ;年齡 25~ 92歲,平均71.8±17.2)歲;原發病種類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器官衰竭綜合征,腦血管意外,多發傷,心肺復蘇后,心力衰竭,昏迷,藥物中毒、手術后等作為對照組,APACHEⅡ15評分以上患者. 觀察組2017年1月1日-6月30日有創機械通氣的85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齡 32~ 94歲,平均72.4±17.5歲,性別,年齡,發病種類,APACHE15評分以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監測方法 按照《醫院感染監測規范》[ 2] 附錄D對監測對象進行VAP的目標性監測,收集ICU患者監測日志、VAP感染個案信息,入室進行病情評分,病情變化隨時評分,穩定后每周常規進行患者病情評分。VAP診斷標準為氣管插管或切開并行呼吸機治療48 h后至拔管后48 h內發生的醫院感染肺炎,患者轉出ICU到其他病房后,追蹤觀察48 h期間確定的感染仍屬I CU感染。排除機械通氣48 h之內或拔管 48 h之后發生的肺部感染。醫院感染肺炎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3 ] 判定。
1.3 導管護理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均采用我院VAP防控的集束化干預方案。所不同的是,對照組使用普通氣管導管,觀察組使用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普通氣管導管進行吸痰操作及聲門下吸引時,需兩人同時操作,即由一名護士先吸盡人工氣道內的痰液,更換吸痰管再吸盡口腔內分泌物。后再次更換吸痰管,由一名護士將吸痰管插入人工氣道內,另一名護士則快速的行導管氣囊放氣操作,同時未吸盡的聲門下分泌物可流入人工氣道,增加了感染VAP的風險。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只需一人操作,且只需一根吸痰管吸盡人工氣道內痰液,聲門下吸引管只需通過側孔進行吸引和用生理鹽水沖洗,直至吸出液澄清為止,同時防止口腔及聲門下液體流入人工氣道,且根據患者口腔分泌物情況可隨時進行吸引,從而減少了VAP的發生。
1.4 觀察項目 比較2組VAP發生率、每次吸痰所需護士人力、每次吸痰所需吸痰管的數量、上呼吸道粘膜損傷進行觀察。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均值和標準差、百分率進行數據描述,資料數據間的差異分別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觀察組VAP發生率、每次吸痰所需護士人力、每次吸痰所需吸痰管的數量、上呼吸道粘膜損傷均比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1
3 討論
3.1 防控 VAP的主要措施 VAP是最常見的醫院感染性疾病之一,VAP的 發生不僅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而且增加醫療費用,造成疾病負擔。本研究在干預前后均采用我院VAP防控的集束化干預方案。實施聲門下分泌物的吸引,對預計通氣時間>72h的患者常規進行聲門下分泌物的吸引,有利于VAP的預防與感染控制。[4]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能根據患者情況隨時進行聲門下分泌物吸引,且通過沖洗能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及分泌物的徹底清除,防止分泌物進入人工氣道,降低了VAP的發生。從本研究可看出VAP發生率明顯降低。
3.2 安置普通氣管導管進行吸痰操作及聲門下吸引時,操作復雜,需兩人同時操作才能完成,造成了人力的浪費。且聲門下分泌物易流入人工氣道,增加了感染VAP的風險。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吸痰,只需一人操作,操作簡便,且根據患者口腔分泌物情況可隨時進行吸引,從而減少了VAP的發生。
3.3 安置普通氣管導管進行吸痰操作及聲門下吸引時,需每次都進行人工氣道和口腔及聲門下分泌物的吸引,反復的吸引易導致上呼吸道粘膜的損傷。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吸痰時減少了人工氣道及口腔吸引的次數,明顯降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損傷。
3.4 安置普通氣管導管進行吸痰操作及聲門下吸引時,每次最少所需3根吸痰管,而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吸痰時每次只需1根吸痰管,偶爾需要2根吸痰管。明顯減少了吸痰管的數量,從而降低了醫療費用。
3.5 安置普通氣管導管進行吸痰操作及聲門下吸引操作復雜,需反復培訓,護理人員方可掌握。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吸痰操作簡單,經過培訓,護理人員易掌握其操作方法。
4 結論
使用可聲門下吸引氣管導管能明顯降低VAP發生率,且進行吸痰時操作簡單易行,易于護理人員掌握,節省了護士的人力資源,且上呼吸道粘膜的損傷明顯降低,吸痰管用量明顯減少,降低醫療費用,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閏素珍,h桂麗,苗亮,等.ICU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611 2-61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 f f31 2—20 09醫院感染監測規范 [ S ] 20 09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 J ].中華醫學雜志,2001 ,8l( 5) :31 4— 3 20.
譚景予,陳錦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集束化護理方案的制訂與管理[ J ].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73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