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一環,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如今全球經濟面臨寒冬,股市大面積爆倉導致融資愈發困難,人工成本和社保費用的急劇增加造成民營企業的利潤大幅下降,很多民營企業面臨著大規模裁員。政府這一輪及時出手,金融系統慷慨解囊,給予民企大規模的政策扶持。但民營經濟的低谷并非一時救助就能逆轉,更需要的是公平和諧的競爭環境,只有多項政策同時落實,民營企業方能重煥生機,中國經濟才能擺脫困境。
(@冷冬)
作為一位年過40的女博士,畢業后去中國東南西北中走一遭尋找工作,個中遭遇真是五味雜陳,權且在此為外人倒倒。
今年5月畢業答辯剛一通過,立馬進入找工作模式,先去高校教師網、人才橋等專業網站搜羅一番,說實話合適的不多,就我所讀的傳統文科專業,本來就需求不大,何況人家都有一條雖說是違憲,但卻明文的規定:年齡小于35歲,最多不得超過40歲。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想著就是電子簡歷,不妨四處撒網,萬一瞎貓碰著死耗子,人家愿意給你個機會呢?于是東西南北中挑選了符合專業背景的一般地方院校投了多家,高大上的“985”、“211”、省重點這些想都不要想。
很快江蘇的一個高校回復了,冷冰冰的幾個字“年紀超標,不予考慮”,這還算公事公辦,畢竟有個回復。其余東部很一般的高校也全無回復,不免對東部地區心涼了。問了同年畢業的博士同學們,也紛紛表示東部是愛來不來,路費報銷、招待住宿那是向來沒有的事,家屬問題更是免談。
某天偏居海隅的浙江某市屬高校熱情地打來電話邀請面試,說提供路費和住宿,在東部發達地區有這等好事還算少見,但對于浙江人我一向有點疙疙瘩瘩,這種感覺來源于我的幾次經歷。讀博期間,先去浙江某高校主辦的雜志投稿,編輯部收了稿子,大概覺得質量還可以,就一審再審,讓作者一改再改,此過程期間絕口不提版面費問題,投稿前還特意看到雜志網站標明優秀稿件不收版面費,就天真地以為自己是優秀稿件。等刊期確定了,離刊發也就幾天,突然發來三千大洋版面費通知。打電話詢問,告知非優秀稿件。詢問為什么不告知版面費情況,說網頁公示上有。可是否優秀稿件也應提前告知,既然是做生意,就明碼標價,不要等到頭了,一來稿子已經修改多次,二來發表的最好時間已經錯過。
還有一次這家雜志社要搞一個什么論壇,廣發英雄帖征稿,明明寫明提供食宿,交通費自理。臨到會議快要召開時,突然來個公示,將入選論文分個三六九等,一等人是食宿都包,二等人是不包宿,只包食,這時才弄出個正式會議邀請函,當然也是分兩個版本。
因為這兩件事我對這次面試也不抱太大期望。果不其然,剛一坐下,試講期間就被打斷兩次。接下來一個50多歲的女老師開始提問,言辭犀利,整個面試不像是雙方對等的交流,而是一方是高高在上的考官,施舍給你一個機會,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又是冠冕堂皇的年齡問題。既然談崩了,那承諾的路費,冷冰冰的回答是只管來時的,不管去時的。
說到這些天的面試經歷,最溫暖的還是求賢若渴、厚道的中西部高校了。講人情,來回路費、住宿全報,開出的條件也優厚,氣度大點的一開口就是50萬元,子女入學還可以擇校,家屬問題也可以解決。對大多數貧苦孩子出身,靠讀書改變命運,尚處極貧的博士來說中西部吸引力更大,我的很多同學留在了中西部,當然我也還在期待那個能夠收容我這個大齡女博士的良心高校。(讀者 鄧海霞)
68歲的二姑近來總愛去聽免費養生課,且飲食也起了“科學變化”——每頓每餐都少不了粗糧和蔬菜。講授養生知識的老師告訴前去聽課的老人:“任何藥物都難與食療匹敵。老年人要想身體好,必須‘管住嘴、邁開腿,健康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家人都為二姑結識了真正免費的養生醫生慶幸。
二姑每周雙休日都會去聽養生課。為防被騙,有一次,我暗暗前去體驗。在一幢寫字樓的18層,只見100多平方米的房間里坐滿了從四面八方涌來的中老年人。現場工作人員見我是陌生面孔,且“容貌青澀”,問我是不是記者。我謊稱自己從小就偏愛養生,聽聞這里有頂級專家免費授課,于是便過來聆聽學習,這才打消了對方的懷疑。這里更加歡迎“知識匱乏”又渴望健康的空巢中老年人,至于“頭腦清醒”的青年,只有通過層層盤問才得以進來。
為了不露破綻,我學著大爺大媽的樣子,掏出紙筆認真記錄著醫生講授的養生要點。授課的醫生自稱是一位頂著國字頭職稱的資深教授,她在講課中舉例有證,分析有理,建議有方,言辭溫婉,落落大方,頗有風范。聽完課,二姑悄聲問我:這個專家是真是假?課程內容有沒有營養?我支支吾吾道:“她講授的養生知識不無道理,既然有益,聽聽倒也無妨。”
就這樣,二姑的養生課不知不覺就聽了一年多。
一天我去二姑家玩,提及養生課的話題時,她躲躲閃閃,顧左右而言他,直到姑父下樓散步,她才向我道出了原委。原來養生老師在授課半途開始推銷由其參與研發生產的保健品,出于對老師的信任和對健康的渴望,他們紛紛解囊相購。買了保健品沒多久,養生老師又說由于產品質優價廉、效果奇特、購買者眾,以致嚴重脫銷。為了讓更多消費者受益,廠家準備異地建立分廠以擴大生產規模,且已向銀行貸款3億元,目前距離投資目標還差1億元,這1億元其實是為了惠及產品用戶,采取“高投資、高返利”的形式面向廣大學員集資。廠家會對所有投資人給予投資額5%的回報,還會定期組織免費的旅游。
為了驗證所言不虛,廠家先期組織了50名投資人前去黃山免費游玩,回來之后,急于投資者開始絡繹不絕。二姑投了2000元,每周準時去聽課,每個月初都會收到5%的利息。那些投資上萬乃至十幾萬的老人,每月所得的利息更是羨煞了眾人。一年下來,所有投資者都如期獲得了收益。于是在第二批集資活動開始時,嘗到甜頭的老人們不僅自己慷慨解囊,傾盡所有企圖再賺一筆,甚至還游說身邊好友加入,有的將數十萬養老錢都投了進去。而二姑在成功收回本金和利息后,依然投了2000元。
第二批集資活動結束后的第二周,老人們照例去寫字樓聽養生課,剛到18樓就看到教室大門緊閉人去樓空。養生老師的電話已經關機,負責接待的員工也已不見了蹤影。眾人頓覺不妙,急得火急火燎,有人猶疑地報了警。警察趕到現場問詢了情況后,說這很可能是一家打著養生旗號騙錢的犯罪團伙。
事到如今,二姑都沒敢將打了水漂的2000元錢和姑父說。與那些投資數十萬的急功近利者相比,二姑的損失不值一提。天上不會掉餡餅,投機取巧理應受到懲罰,但五花八門的養生課在未被徹底端掉之前,還會有多少老年人受騙?
(合肥 艾科)
前些天,我回了一趟位于廣西的鄉下老家,出了高鐵站后,叔叔開車來接我。一路上,叔叔開車非常謹慎,少言寡語。叔叔車齡快10年了,怎么像新手一樣呢?在我的提問下,叔叔道出了個中緣由:“這段公路都快變成人行道了……”叔叔的話還沒說完,只見前方一個老太太挑著兩只木桶搖搖擺擺地走上了公路,叔叔采取緊急剎車,一聲刺耳的剎車聲響起,我和叔叔都狠狠地向前傾倒,幸虧系著安全帶,才沒有被甩出去。
有驚無險過后,叔叔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把車停在路旁。“看見了吧,稍一分心,就要出大問題!”我本能地怪起那個老太太來:“她怎么能隨便上公路呢?不知道有車啊……”叔叔打斷了我的話:“其實也不能全怪人家,你往窗外瞧,公路兩側連條人行道都沒有,周邊居民出行,不走公路,能往哪兒走?”我這才注意到,兩邊的房屋緊挨著公路——打開屋門,跨出沒幾步就是公路,而家家戶戶屋門旁邊竟然還堆放著雞籠、自行車等物品,根本無法正常通行。
從高鐵站到家的公路有40公里,穿過多個集鎮與鄉村,每到一處人口密集地段,叔叔的神經都會繃得緊緊的,不停地響著喇叭,慢慢把車開過去。可其他司機就沒有這種耐性了,特別是一些年輕司機,完全無視公路上行走的居民,把車開得老快,呼嘯而過。連我都替司機和行人捏一把汗。
正當叔叔小心翼翼開車之際,只聽車后面傳來一聲巨響,緊接著是陣陣嘈雜聲,我聽清楚了有人在喊“救命啊,快來幫幫忙”。叔叔把車停靠在公路邊,我們下車一看,原來是后面的汽車撞倒了一個小孩,小孩昏迷在地,奄奄一息,滿地都是血。有人撥打了急救電話,很快,急救車來了。附近的居民把肇事司機團團圍住,等待交警前來處理。叔叔說,這樣的場景他不知遇到過多少回了,司機稍不留心,就會把行人撞傷。其實,我一開始還不太相信這是一條“死亡公路”,但當我親眼目睹了交通事故后,我勸叔叔盡量慢點開,安全第一。
我與公路周邊的居民搭訕,他們也為自己的處境深感可怕,可又沒有辦法。正如一個老大爺所言:公路兩側沒有人行道,大家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車,都只能與機動車“搶道”,我們也曾向相關部門反映過情況,但都沒有回音。接著,大爺告訴我們,最近聽說又要建一條從高鐵站到鄰縣的公路,經過我們鎮,可誰也不愿意公路通到自己家門前,就怕公路缺少人行道,無處可行。
我聽了半天沒回過神來,這怎么可能呢?“要致富,先修路”,在農村,誰不盼望公路修到自己家?真沒想到,現在大家的態度竟與以前大不相同。(北京 趙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