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平/江蘇省南京市農業委員會主任

江寧區晏湖雅園水墨風
南京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按照“農業結構調整高質量、質量興農發展高質量、技術裝備建設高質量、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農業綜合改革高質量、農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的思路,大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建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功能多元的都市現代農業,當好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排頭兵,為推動江蘇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作出貢獻。
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發展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一是推進大宗農產品結構轉型升級。堅持調結構、優品種、增效益,擴大有效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全面提升大宗農產品品質,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基礎上,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加快構建與南京大城市消費需求相適應的產品結構。二是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穩步推進19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和建設工作,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加快蔬菜園藝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蔬菜、應時鮮果、精品茶葉和特色花木等高效作物,新建一批市級標準化菜地、高效特色園藝基地。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以培育家庭農場和集約化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提升畜禽養殖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現代漁業建設,調整優化現代漁業的品種、品質、產業、技術、功能等結構,整體提高漁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三是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圍繞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的產業,立足省工節本、優質高效,著力發展一批高效種養、復合經營模式,著力推廣一批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的新技術、新產品,加快建立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全面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堅持抓產業必須抓質量,抓質量必須樹品牌,著力提高農業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一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堅持推行按標生產,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和生產源頭管控,不斷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建立生產記錄臺賬,把是否按標生產作為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據。加快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大幅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生產更多更好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切實滿足消費需求。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創建國家(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為抓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體系、誠信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加大農獸藥使用、生豬屠宰和農資打假等各類專項整治行動力度,確保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三是開展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實施南京農產品品牌提升行動,塑造地方優勢產業主導品牌。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打造農產品“地域名片”,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優勢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不斷提高“寧”字號農產品的知名度、信譽度、影響力。
發揮南京各類農業科研院所聚集、科研設施完善、科研人員集中的優勢,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物質裝備保障、技術人才支撐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一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揮南京農業科技創新創業聯盟作用,面向鄉村振興需要、科技發展前沿、產業升級需求,加快推進農業領域“兩落地、一融合”工程,研發推廣一批優質安全、綠色生態、節本增效的技術和品種,切實提高都市農業科技含量。加快建設一批產學研合作機制新、區域代表性強、科技水平高、輻射范圍廣、運行機制暢的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組織和運行好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分層分類推進農業園區建設,高標準打造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園區,加快白馬農業高新區、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等40個市級以上重點農業園區發展,促進各類農業園區資源整合、聯動發展,進一步發揮園區在農業生產、科技集成、產業融合、改革示范、創業平臺、核心幅射等功能作用。三是推動農業物質裝備建設。加快構建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體系,以高標準農田、標準化菜地、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精細化、綠色化,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農業全面機械化,實施“機器換人”工程,全面提升農機裝備層次水平。
發揮南京大城市較強的工業實力和巨大的消費市場,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引導產業集聚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是大力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結合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挖掘利用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等,大力發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創意休閑農業。推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創建,打造一批創意休閑農業品牌。預計2018年,全市休閑農業綜合接待人數超過2200萬人,實現綜合收入65億元。二是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共享農莊、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生物農業等農業新興產業,帶動農民從新產業發展中廣泛受益。大力培育農產品現代化流通業態,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推廣“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互聯網+現代農業+旅游”等新模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城郊或重點城鎮建立農產品直銷店,實現從產地到超市、從田間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務,讓農民更多分享全產業鏈價值。三是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中。支持龍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智能制造、規模擴張和產品升級,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精細化管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伸價值鏈。鼓勵支持農民利用新技術開展農村創業創新,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載體建立農村創業創新基地。
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推進鄉村振興,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發展活力,提高生產效率。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研究落實“第二輪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具體實施辦法。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探索農村承包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推動確權成果應用,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增值收益。探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支持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系,全面完成鎮村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治理,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農民獲得更多的集體資產收益。全面推廣運用“市、區、鎮、村、組、戶”一體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E陽光信息公開手機APP平臺。二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引導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揮其帶動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雙帶”作用。實施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扶持培養一批職業農民、職業經理人、經紀人、專業技術人才等;落實好各項扶持政策,吸引各類人才下鄉創業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三是扶持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小農戶的專業技能、經營管理等知識培訓,提升小農戶職業化、專業化水平。引導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緊密利益,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引領小農戶對接市場。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水平,幫助小農戶克服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的短板,加強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帶動更多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農業綠色生態建設,走低污染、低消耗的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一是加大農業資源保護。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切實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護行動,建立一批市級以上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示范帶動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推廣應用。推進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不斷提高耕地持續生產能力。強化漁業資源和水生生態養護,實施淡水經濟物種、瀕危物種、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推進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嚴格執行長江禁漁期制度和固城湖禁漁期管理工作。二是整治農業生態環境。深入實施“263”專項行動,加快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畜牧業整治、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消減網圍、種植業減肥減藥、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抓手,深入開展“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生態治理,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讓農業生態環境更美。三是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堅決打好農村垃圾分類、水環境治理和“廁所革命”三場硬仗,率先在全省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扎實開展農村河道治理,加大農村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建設,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全覆蓋,不斷改善農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