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季
摘要: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英語能力的現狀出發,驗證“英語角”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英語能力培養的作用。探索其多模態模式,以及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英語角;應用型;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明確提出,“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多模態的“英語角”正是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得以實現。雖然英語角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但教師的引導會讓參與者有更快的提升空間。這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作用發生了變化,因此教師的課堂效果出現了明顯的成效,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一、學生現狀
我校是新轉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個體間英語水平有極大的差異性,這給我校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障礙。課堂上許多學生聽不懂老師講解的稍帶難度的英語,他們擔心教師的提問、用英語描述、小組對話、演講表演等互動形式。另外,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大一新生們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基本上非常薄弱。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這門語言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不斷受到重視,用人單位特別重視對大學畢業生,特別是優秀人才的英語水平。同時,應用型大學國際化合作辦學的趨勢日益增加,所以,英語口語水平的高要求成為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在這種形式下,若能用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來填補大學生的課余外語生活(如“英語角”活動),必將實現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的目的。
二、英語角的作用
(一)激發在校學生興趣,并且積極投入英語學習
本課題組組織了多種形式的英語角活動,及時收集學生每次活動后的反饋結果,表明學生對英語角相當感興趣,尤其是競技性的一些小活動更感興趣。但是,當他們開口說英語時經常會因為地域差異或口語練習少而出現的害怕、膽怯、不敢張口等情緒。對于這些的問題,課題組成員教師們會在實踐中摸索并找到解決方案,逐步改進設計的活動方案和活動類型,力求形式多樣,努力把英語角辦成類似英語沙龍或Party一般豐富多彩的活動。
(二)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們通過各種主題活動來組織每次精彩的英語角。每次主題都會與西方的某些習俗,節日或中西方文化對比話題相關。在活動中,英語角活動已經超越了教學的高度,讓學生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個性與優良的特質,學生獲得語言學習的機會的同時,也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贊揚和鼓勵,同時,他們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這一目的,也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三)利于培養學生課堂學習參與意識
每一次英語角的主題多數都選自大學英語教材。例如,shopping online這個話題,我們的活動設計場景就給學生進行如何進行網上商品買賣。既達到了運用語言的目的,又給學生親自體驗了買方與賣方不同角色的互換互動。主題緊扣大學英語教材的情景,因此大大提升了課堂學習效果。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得到了加強,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效果自然會有明顯的成效。
三、英語角的新模式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形式與其他自由式討論的形式完全不同,本研究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出發,探討多模態的英語角第二課堂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構建,從而有效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期的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聯合本院的實際情況擬定出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向,找到出順應應用型院校的“英語角”,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在英語使用方面獲得充實的鍛煉和進步,滿足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滿足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個性要求,使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有機結合,從而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社會對應用技術人才及創新人才的需求。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內容是以《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為指導,以國家對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及我院的校情為依據。大學生應掌握根本英語學習方法和言語技能,特別要注重聽說讀寫譯的本領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在不斷的探索口語考試的新模式,以此來激發英語的實用性。本課題主要研究“英語角”如何打破傳統的界限,課后利用語言,圖覺,聲覺和感覺等各種多模態形式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開展英語角活動,例如,通過網絡微課小視頻引發的討論,各種游戲小環節,外教的參與等。最終形成一個良性的語言環境,有效的提高我校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適應應用型院校發展的需要。
總之,“英語角”是否成功主要在于其能否成為學生學習的媒介和平臺,并且源源不斷的吸引更多學生參與,這樣才會大大促進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和綜合能力,也適應于應用型院校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
[2]劉暢.大學校園英語角建設的指導原則和實施策略[J].外國語言文學,2013 (01).
[3]許曉雯.對學生英語角活動的調查和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