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歐是浙南華人華僑的重要聚居地,這里的華人華僑與國內滬杭寧地區華人華僑的顯著區別是雖在整體文化水平、經濟實力上不及后者,但卻更傾向于從政,此中原因是引發筆者探索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文擬借助場域理論,通過對在歐青田華人華僑從政的動機、路徑、方法的研究,尋找一些海外華人華僑參政的共性因素。
關鍵詞 華人華僑 參政 動機
作者簡介:褚樂平,麗水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華人華僑。
中圖分類號:D6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80
從政不僅是浙南地區華人華僑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們尋求家族榮耀和被尊重的一種方式。本文試圖以僑鄉青田的海外僑領們為對象,從場域的角度,以從政路徑為突破口,探索僑領實現從政的方式方法以及他們的行為對自身和其他華僑群體的影響,以期對大陸未來僑務工作的開展和僑務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借鑒。
一、參政動機及現狀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資源(也有人將其看作經濟資源),許多時候表現為名譽、地位等無形的評價標準,因其活動空間的有限性(議員數量、政府職位等都是相對固定的),為了獲取更多的執政人數,代表不同場域的各利益群體之間會展開競爭和爭奪,力求擴大自己的政治權力,縮小對手的權力空間。而國家為了社會公平和維持各方勢力的平衡,往往會出臺一些保護弱勢集團利益的舉措,這些政策給以少數族裔形象出現的華人華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對海外華僑而言,參政是他們在華僑群體中體現競爭和個人策略的場所,而由此產生的符號商品——成為政治性僑領又會使他們比其競爭對象擁有更多的價值,在未來可能衍生出諸多無法想像和令人驚喜的其他資源。正是這一巨大誘惑,使海外青田華人華僑從政熱情高漲,并在浙南華僑群體中形成了一種只要具備從政條件,就向往從政的風氣。
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從政都須以一定的經濟實力為后盾。同時,從政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處的地位和個人情感意愿的強烈與否決定的。本文之所以以僑領作為主要調研對象,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在場域中占據的特殊地位和優勢使其具備成為海外華人華僑先行者的條件,另一方面,由于青田僑領們學歷偏低,初到海外時都是從社會的最低層開始打拼,艱難的工作經歷使他們提升社會地位的愿望異常強烈。因此從個人意愿上來說,海外奮斗的苦難經歷使其意識到,想要在主流社會立足,并在住在國獲取相應的政治經濟利益,就必須首先獲取政治地位。而作為自主性程度最低的政治場域,沒有特別嚴格的入場資格要求,它為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和人脈資源的僑領們提供了展示自身實力才華的機會;而大陸政府對“僑”的特殊重視也使他們能從中獲益。
海外青田僑領從政有兩大不足:一是絕大多數都是新生代華僑,出國時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由于缺乏政治資本(如社會地位、知名度、威望等)的累積過程,僅靠金錢是無法確立對各種政治資源的有效壟斷的,更何況大多數僑領的經濟實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如果沒有祖籍國(中國大陸)的幫助,即使在少數族裔群體內部政治權力的爭奪中他們也往往處于劣勢;二是從政僑領的政治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從當前的從政人群看,在海外有艱難生活經歷或在大陸從未在政治上有所發展的人從政意愿特別強烈。目前在西歐政府部門供職的較為成功的青田僑領中,4名議會議員,2名政府官員在大陸時都僅是初中學歷。 而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內政治環境的影響,海外華人華僑中的高學歷者卻普遍厭惡政治,特別是他們中有不少人是因國內政治失意而出國的,因此從政熱情淡薄。據2012年《青田華僑史》所錄,115名青田籍華人華僑高級知識分子中,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僅3人,占總數的2.6%,而在高校和研究機構工作的卻有70人,占總數的60.8%。
二、政治參與的路徑選擇
華僑作為一個跨國界的社會群體,雖然表達政治意愿的方式是多樣化的,但由于文化的同宗性,在模式和路徑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我們將僑領實現政治意愿的方式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那么在路徑的選擇上他們往往會采取以下的模式,即先為自己構筑兩個大的政治場域,一個在中國大陸,另一個在海外(主要在住在國)。僑領有意識地將自己置身于兩個場域的交叉部分,由此他不僅可以掌控這兩個空間內的所有動向,而且是否實現兩個空間的互動交流,決定權也掌握在其手中。
(一)海外路徑的選擇
在對大陸和海外兩個政治場域的經營上,因國情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他們采取的行動方式和策略也有所不同,但在每個場域內部,不外分對內對外兩個方向:在海外,主要是華人群體的圈內和圈外。首先,考慮到西方的具體國情,在對外方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針對西方民主化程度高,政治透明的特點,僑領們主要采用接待中外政要,提高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參選助選政府官員的方式。根據社會資源理論,社會地位越高,發展社會聯系就越容易,攝取資源的能力也就越強。青田僑領葡萄牙華人華僑協會會長周洪澤,作為旅居葡萄牙青田華僑的元老,自1979年中葡建交以來,僅接待過的中央、省、部級領導就有100多人次。海外僑領們對中、歐高層官員的接待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而且據此建立的廣泛社會網絡為他們未來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投資便利。(2)由于華人在海外是少數族裔,且歷史上歷來地位低下,因此文化融入改變社會印象就成了另一種路徑選擇。在海外中華文化的宣傳上,僑領們自然是出錢出力的主角。許多華僑在春節還會邀請外國鄰居或友人到大陸做客。這些舉動上升到國際外交層面,就是為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往來,但不排除僑領們的個人動機,即在增進西方人對中華文化了解的同時,改變僑領文化素質偏低的個人形象。另外,向大陸介紹住在國的文化與歷史也是文化融入的途徑之一。西班牙華僑麻卓民,自2000年起先后出版了四部介紹西班牙風土人情的攝影著作,并在《歐洲時報》等刊物上發表了數百篇介紹在西僑領和杰出華人的文章,使在西青田華人華僑形象大為改觀。(3)在西方,捐助和舉辦公益項目是提高社會地位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也是改變華人不喜捐贈形象的有效方法,因此這一路徑也是僑領們普通采用的,只是受個人財力所限,他們更愿意采取群體捐助的形式,如以數個僑團或華人聚集社區集體捐款的方式。
在海外華人華僑群體內部,僑領們為提高政治影響力,采用的方式是:(1)組織社團。目前以青田僑領為會長的海外社團有近200個,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興辦華文媒體和教育。在歐洲,以青田地區出國華僑為主編或主要負責人的海外中文報刊和網站不下幾十種,而華僑主辦和承辦的各類中文學校僅歐洲華僑聚集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就有十多所,學校絕大多數都是華僑個人或僑團出資,屬于微利或非贏利性機構。 (3)扶助華人華僑貧弱者。僑領個人威望的獲得在極大程度上是通過幫助群體中的困難者,或出力或出資,而且為僑團成員排憂解難,助其在當地立足發展也是僑領在華僑群體中實現群體認同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4)壯大家族勢力。人多力量大,家族成員的實力雄厚是提升僑領政治資本的無形資產。如青田地區旅居巴西的吳姓家族其家族鏈已達90多人,成員有多人成為住在國同鄉會和華人商會的會長。旅居意大利的陳姓家族,雖然家族成員只有70多人,但其海外親友則累計超過上千人。 家族成員的眾多擴大了青田僑領的政治活動范圍,在對外宣傳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住在國參政路徑的選擇中,青田的僑領們在策略上表現出張揚的態勢,力求在知名度上做到人盡皆知。而在華人群體內部,結合中國人喜歡“好事不留名”的特點,在策略中更多地表現為循序漸進和默默奉獻,在手段的表達上也主要以私下幫助為主。
(二)大陸路徑的選擇
在大陸,基于國情,僑領們對外主要通過以下六種方式:(1)先經濟后政治的模式。先在大陸投資創辦企業和商會,具有一定影響力后再進入政界。如捐巨資在寧夏興辦百所希望小學的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被評為“2005年度十大風云浙商”的浙江省政協委員郭勝華等,都是通過先投資再捐贈的方式在大陸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后進入政界的。青田自2005-2011年間,先后產生全國人大代表1人,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政協特邀海外委員15人,省人大代表5人,省政協委員和特邀海外委員25人。 (2)加入民主黨派,撰寫提案和咨詢報告,提高知名度。青田作為一個縣,民革、致公黨等均先后成立了支部,華僑是其重要的發展對象和成員。法屬圭亞那僑領郭勝華從1998-2008年的10年間,僅在浙江省政協會議上就提交了近50件提案,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諸多媒體譽為“提案大王”。 他的身后已形成了一個專門撰寫提案的團隊。(3)參與政府的日常管理。在農村,“華僑村官”不僅已成為青田地區村級管理創新的一大品牌,而且在村兩委中擔任領導職務的“華僑村官”人數逐年增加,2012年達到了61名。 華僑村官已成為了青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特色。(4)通過參與重大政治行動來獲得國家政權的認可。上世紀末,在臺海關系緊張,臺獨勢力猖獗的形勢下,青田僑領張曼新、徐松華等在歐洲率先成立“和平統一促進會”,發表反獨促統論文100余篇,而且遍布海外各地的“和平統一促進會”的會長也主要以青田、溫州兩地華僑為主。
對內方面,由于青田在中國大陸知名度有限,因此僑領在家鄉擴大影響的方式更多地采取經濟上的扶助,主要是:(1)向出生地捐款。青田僑領定期從自己的企業利潤中拿出部分回報故鄉或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已成為僑界一項不成文的慣例。但與一般華僑對故鄉的捐贈不同,青田僑領的捐款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慮和社會影響,因此捐贈的數額可能并不巨大,但往往要求政府給予必要的宣傳。(2)幫助親人出國。在國內一些僑鄉,幫助家族親屬出國被視為是家族成員的一項應盡義務。青田的僑領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壯大家族在海內外的影響,如果家族中有多人從政,還可為其構筑一條家族政治鏈。
綜上所述,由于青田僑領個體資本的有限性決定了他不可能參與上述所有的路徑選擇,只能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點選擇內、外圈中的幾種路徑方式,當然在選取的時候經濟效益是首要的考慮對象,即以最少的投資換取最大的政治資本。其次,在路徑選擇中,容易實現的方式或在短期內就能達成的目標也成為了選擇的對象。在海外參政路徑中,“招待中外政要”、“捐助公益”和“組織社團”、“扶助華人貧弱者”是青田僑領普遍樂意選擇的方式,而相對長時段或較難實現的“參選助選”、“文化融入”、“舉辦華文教育”、“壯大家族勢力”等則選擇的人數較少。同理,在大陸參政路徑中, 主要以“投資創辦企業和商會”、“出生地捐款”、“幫助親屬出國”為主,對于“進入政協、人大”、“撰寫提案和咨詢報告”、“加入民主黨派”、“參與國家重大政治行動”等路徑在選取時就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
三、參政的影響
雖然在美國和加拿大,華人參政已初具規模,但在注重傳統的歐洲,華人華僑的參政才剛剛起步,他們在歐洲主流社會還不能構成如美國那般的實質性影響。但隨著華人華僑在歐洲人數的增加、融入度的提高,他們對缺失的話語權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部分僑領已率先進入了歐洲的政界。雖說在從政人數上與美、加華人相比可謂鳳毛麟角,成就也有限,但其影響卻不容忽視。
1.啟迪民智,提高僑民對參政議政重要性的認識。在華僑集中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有數位青田僑領進入該國移民議會,參與制定移民政策,如:季志海作為弗利(Forli)市外籍議員、潘永長作為羅馬市政治移民議會議長、王肖影作為西班牙Santantran市議員,他們都曾多次參與制定移民政策,調解華僑與當地社會的各種糾紛。通過他們的努力,特別是與當地官員的良好關系,為僑民進入當地生活、經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使華人華僑意識到同胞參政的重要性,因此支持他們并為其拉票的人數也在增加。
2.引起歐洲各國政治家對少數族裔特別是華人華僑群體重要性的關注。青田僑領在歐洲政壇任職的雖然是極少數,但因其身后是數量可觀的華人華僑群體,因此往往在大選時一些歐洲政治家也會關注并需要他們的支持,由此也給華人華僑參與當地政治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僑領潘永長召集僑居羅馬市的各國移民團體為意大利社會民主黨拉選舉;倪鐵平與華人代表為奧地利聯邦人民黨拉票等都為他們進入當地政界提供了便利。
3.對大陸僑務和外交政策的影響。海外華人華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自2001年以來,作為特邀海外代表已連續11年列席全國和地方政協會議。 許多青田僑領在住在國和大陸境內同時擁有產業,他們的利益訴求比之其他群體更為多樣化,尤其是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和國內投資數量的增長,對祖籍國的動向也就更為關注。因此他們對國家僑務政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4.對國家邦交的影響。雖然華人華僑僑居海外,但他們本身的形象及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對當地居民而言起著無形的宣傳作用,不僅改變著當地人對中國人的看法,也影響著國際外交。在外交領域,僑領們充當著住在國與祖籍國之間民間友好的使者,尤其是在當地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僑領和社團。通過他們的努力和宣傳,使中國與不少歐洲國家和城市建立了政治上的聯系。如浙江省與奧地利締結的友好省州關系、江蘇省與意大利威尼托大區的友好合作關系、西班牙警官考察團訪問北京和青田青田等,都是在僑領們的促成下實現的。
綜上所述,僑領們在海外和大陸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社會地位的行為,一方面體現了新生代華人華僑在經濟實力增強后要求取得與之相符的政治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田華僑整體素質和自主意識的提升。作為華人華僑從政的先驅者,他們對整個華人群體參政意識的啟蒙作用不容小覷,其參政活動也必將在中外外交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釋:
《青田華僑史》編纂委員會.青田華僑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217-219,184-189,197-206,169-172,87-88,225-228.
葉浩博、郭勝華.回歸正當時的“提案大王”.麗水日報.2017-08-15.
數據來源:青田縣僑務辦公室2013年統計數據.
中共浙江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維權護僑的斗士 反獨促統的健將——記省政協常委、著名僑領徐松華先生.https://www.qxzh.zj.cn/details/gathwlyh-6033.html.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