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春
【摘 要】 目的:探討吡喹酮治療慢性血吸蟲病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配合情況。方法: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年我站集中進行慢性血吸蟲病檢查的疫區人群62例,隨機編號分組,具體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1例,進行用藥和護理實驗,其中觀察組接受慢性血吸蟲病檢查,服用吡喹酮片進行預防和化療,同時,重點實施吡喹酮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護理,對照組接受常規慢性血吸蟲病預防和護理。結果:觀察組疫區人群臨床總滿意度為90.32%,與對照組67.74%相比較高;血吸蟲病預防化療后發生率為3.23%,與對照組19.38%相比較低,P<0.05。結論:針對慢性血吸蟲病疫區人群,吡喹酮治療效果理想,配合科學合理護理干預更利于疫區人群恢復,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推薦探索性推廣。
【關鍵詞】 慢性血吸蟲病;吡喹酮;常規護理;綜合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7-063-01
慢性血吸蟲病臨床較為常見,屬寄生蟲類疾病一種,雨水充沛地區發生率較高,臨床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吡喹酮效果較為理想,能夠促進患者病情快速恢復,且患者預后質量較高,同時為了保證患者恢復情況,臨床日益主張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 [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討了吡喹酮治療慢性血吸蟲病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配合情況,現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年我站集中進行慢性血吸蟲病檢查的疫區人群62例,隨機為每位疫區人群編1-62號,并且利用計算機軟件、遵照隨機原則進行分組,具體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30-60歲,平均(45.21±3.41)歲;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31-61歲,平均(46.41±3.55)歲。我站倫理委員會詳細研究本研究資料,予以批準通過,入選疫區人群對研究細則知情且同意,全部疫區人群排除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情況,兩組疫區人群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可進行分析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慢性血吸蟲病預防和護理,包括囑咐疫區人群不在有釘螺分布的水域里游泳、戲水,部分必須接觸疫水者,指導疫區人群疫水前涂抹防護油膏。
觀察組疫區人群接受慢性血吸蟲病檢查,并且服用吡喹酮片進行預防和化療。使用的吡喹酮片為南京制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2021380),用法為餐后口服,2-3次/d,用量為40mg/kg。同時,重點對觀察組疫區人群實施喹酮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護理。具體為:①健康宣講,向疫區人群介紹慢性血吸蟲病發生原因,說明吡喹酮預防和化療的優勢,叮囑其定期體檢。②疫區人群服用吡喹酮片期間指導其在出現頭暈、惡心、腹瀉、乏力等的癥狀時,若癥狀較輕,不作處理,可適度休息。若癥狀嚴重即時就醫檢查。監測疫區人群機體變化情況,對發熱、皮疹情況引起重視,避免出現過敏性休克。③實施并發癥預防干預,做好肝臟保護工作,同時有效處理消化道出血情況,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1.3 觀察指標 讓兩組疫區人群分別為各組化療和護理進行滿意度打分,總分100分,且分為不滿意(0-59分)、滿意(60-79分)、十分滿意(80-100)三檔。對比兩組疫區人群的總滿意率。
統計兩組人群接受預防化療以及護理后的的血吸蟲病發生率。發生率=發生數/31×100%。
1.4 統計學處理 參考具體觀察指標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統計計數資料,表示為例(n)、百分率(%),將數據錄入到SPSS24.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 X2檢驗,若P值小于0.05,提示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疫區人群臨床總滿意度為90.32%,與對照組67.74%相比較高,P<0.05,詳見表1。
觀察組血吸蟲病預防化療后發生率為3.23%,與對照組19.38%相比較低,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臨床治療慢性血吸蟲病以吡喹酮治療為主,同時需配合科學合理護理干預服務。本文中使用的吡喹酮可促使Ca2+內流,使得蟲體萎縮,進而達到滅蟲效果。輔助以吡喹酮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護理,包括為疫區人群進行血吸蟲病疾病知識宣講、用藥指導和并發癥干預等內容,提供了系統且全面護理服務,促使其疾病快速恢復。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疫區人群臨床總滿意度為90.32%,與對照組67.74%相比較高,P<0.05,且觀察組血吸蟲病預防化療后發生率為3.23%,與對照組19.38%相比較低,P<0.05。
綜上,針對慢性血吸蟲病,吡喹酮治療效果理想,配合科學合理護理干預更利于患者恢復,患者滿意度高,預防化療和護理后發生率較低,推薦探索性推廣。
參考文獻
[1] 肖海青. 吡喹酮治療慢性血吸蟲病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2):132-132.
[2] 黃晴, 蔣永芳. 吡喹酮治療慢性血吸蟲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4):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