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綜合
從2009年至今,每年的“雙十一”都是各大電商集中進行推廣的大日子。天貓的成交額從2009年的0.52億元到飆升至今年的2135億元,同比2017年1682億元增長26.93%。與此同時,今年“雙十一”也刷新了多項紀錄,物流訂單于23點18分09秒突破10億,宣告十億包裹時代的到來!
十年了,“雙十一”早已從一種年輕人的“狂歡”,完成了其社會及文化意義上的演化。如今,“雙十一”已具備節(jié)慶的種種特征,有著固定的日期,具備約定俗成的形式,并且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吸引了全民參與,是消費者重要的經濟和社交活動場域。
有趣的是,跟風刷存在感也罷,被“裹挾”也罷,除了“雙十一”發(fā)起者淘寶之外,各大友軍電商,乃至傳統(tǒng)地面實體銷售商乃至微商,都廣泛參與了“雙十一”。他們不但參與,而且愉快地搭上了順風船,都獲得了不俗的銷售業(yè)績。也正是由于線下商場和超市的積極參與,“雙十一”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網絡行為,全民都獲得了參與的機會。更為令人興奮的是“環(huán)球同此涼熱”,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被這一狂歡氛圍席卷。今年的“雙十一”,共有過億的海外用戶加入了購物狂歡。這說明“雙十一”已有望發(fā)展為全球的節(jié)日與商業(yè)奧運會。

漂亮的銷售數據和新興的電商模式所蘊含的經濟力量背后,是對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民生等問題的思考,這一思考已經超越國界。例如“雙十一”便捷快速、江浙滬包郵、爆倉越來越少等優(yōu)點,就曾引發(fā)某些國家民眾對本國低效郵政系統(tǒng)強烈抗議和吐槽。去年的“雙十一”更是有阿里等國內電商自組的快遞公司進入俄羅斯等國家,實現了國外買家最快一個小時后收貨的“夙愿”。全球化就通過這樣的“毛細血管”逐步臻于完善,各大網購平臺帝國正在用無與倫比的購物體驗征服全世界。
在互聯網技術的輔佐下,我國網絡購物提供了當下最先進、最便捷、最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網上購物體驗。與此同時,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一并提升。2014年,國家郵政局監(jiān)測了“雙十一”期間所發(fā)生的物流,并發(fā)布了備忘錄。從2015年開始,各個主要城市的工商局、公安局、網信辦等各部門都在“雙十一”期間嚴陣以待,公安更是對其給予與春節(jié)同一等級的節(jié)慶保障。2017年“雙十一”前夕,由北京市工商局牽頭,市公安局、商務委、質監(jiān)局、食藥局、網信辦、北京海關、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8家單位集中約談了天貓為首的13家電商,對其進行行政指導。
網絡融合了終端數不盡的需求,也收納了無數個體的歸屬感,成為新的精神家園。而網絡購物更是前無古人地給出了購物者人人“平等”的要義。萬元訂單包郵,九塊九也包郵,購買時有著完全一樣的選購、支付和物流方式,有著相同的評論權利,有著同樣的維權通道,理直氣壯,何其快哉。千千萬萬個消費者在用一小單、一小單堆積出“雙十一”的成功的同時,也見證了線上線下眾多商家,尤其是個體小微商家的勤勞。因為現在他們大多會通過二維碼來收付款,因而又被稱為“碼商”。當然,二維碼的精髓并不只是收錢便利,線下的小微經營者可借由二維碼實現數字化經營,從而獲得營銷、貸款、理財、保險、賒賬進貨、經營分析等多維金融科技服務。支付寶更是與福州率先聯合舉辦全國首屆天下碼商大會,并宣稱將為1億小微經營者提供數字化經營工具,助力其升級。
有金融科技及數字科技平臺的賦能,碼商如今可以通過“多收多貸”獲得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通過“多收多賒”享受到一站式進貨與賒購。此舉化解了一直以來困擾小微經營者的房租、水電、進貨資金周轉難等經營痛點。更為令人意外的是,去年底螞蟻金服推出了“多收多保”的保險服務,線下使用支付寶收錢碼收款的小微商家,可免費獲得門診保險。收款越多,保額越高,各種日常醫(yī)療的費用都能報銷。這也提醒我們,互聯網電商的邊界現在越來越模糊,一家互聯網電商既可以是電子商務平臺,也可以是金融科技企業(yè)、數字經濟企業(yè)。金融科技、數字經濟社會,通過二維碼把人們生活中每個點連接起來,分析和挖掘收集多種數據后,能獲得個體的信用資質,然后提供與之匹配的服務,這個過程的成本遠低于傳統(tǒng)金融機構。
對此,傳統(tǒng)市政機關與金融機構也已行動起來,攜手各大電商同時也是金融科技、數字經濟巨頭,研究智慧城市、大數據服務、金融云等創(chuàng)新領域業(yè)務的落地。
社會發(fā)展至今,包容度越來越高。“雙十一”呼嘯而至,碼商百舸爭流,無論是否買家,都應該放下一切與這個時代不再契合的觀念,用自身的體驗來打量“雙十一”,尋找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