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光 孟華 史亮 李慶峰 宋金俤 馬林
摘 要:杏鮑菇菌渣富含菌絲體蛋白、纖維素等營養物質,為充分利用灌南縣豐富的杏鮑菇菌渣資源,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圍繞品種選擇、菇房建設、培養料發酵、播種覆土、養菌出菇等生產環節,系統開展了以杏鮑菇菌渣為主要基質的雙孢蘑菇工廠化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建立健全了關鍵技術體系,對指導雙孢蘑菇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菌渣;基質;雙孢蘑菇;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8-0020-02
灌南縣是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示范縣和江蘇省食用菌基地縣,以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中心,集聚保康、香如等食用菌生產企業50余家,主要栽培杏鮑菇、雙孢蘑菇等中高檔食用菌品種,其中杏鮑菇企業數量約40家,年制作杏鮑菇菌包10億多袋,產出鮮菇40萬t的同時,每年產生菌渣20多萬t。杏鮑菇工廠化栽培周期僅有50d左右,為實現高產,培養料中除木屑、玉米芯外,還添加了大量的麥麩、豆粕粉、玉米粉等高氮源物質,鮮菇采收的菌渣中富含菌絲體蛋白和未被吸收利用的纖維素等營養物質,以往主要作為燃料和有機肥使用,再利用效益較低。
為提高菌渣再利用效益,延伸產業鏈條,2015年以來,我們組成了由推廣單位、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技術團隊,以實施江蘇省科技廳蘇北專項項目為抓手,以連云港??倒綐I有限公司為基地,圍繞品種選擇、廠房布局、菇房建設、培養料發酵、播種覆土、養菌育菇等生產環節,系統開展了以杏鮑菇菌渣為主要基質的雙孢蘑菇工廠化高效栽培技術的集成和創新研究,建立健全了雙孢蘑菇培養料發酵和工廠化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具有重要的生產指導意義。現將主要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栽培前準備
1.1 選擇優良品種 雙孢蘑菇,又稱白蘑菇、洋蘑菇,菇體潔白,肉質肥嫩,味道鮮美,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食品,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愛。綜合考慮市場需求、消費習慣等因素,從江蘇蕈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了W192和W2000這2個高產優質、耐水肥、菌絲爬壁能力和扭結能力強的優良雙孢蘑菇新品種。其菌種特性分別是:“W192”品種生長溫度范圍是4~28℃,以22~25℃為宜,菌絲18~20d長滿直徑9cm培養皿,菌落乳白色、平整、致密度中等,氣生菌絲較少;栽培上表現出耐肥、耐水和適用于糞草料培養基等特點,要求投料量30~35kg/hm2,C∶N≈28~30∶1,含氮量1.6%~1.8%,含水量65%~70%,pH值7左右;菌種播種后萌發力強,菌絲吃料速度中等偏快,生長強壯有力,抗逆性較強;菌絲爬土速度偏快,紐結能力強,出菇快,轉潮明顯?!癢2000”品種品種生長溫度范圍是10~32℃,以24~26℃為宜,菌絲16~18d長滿直徑9cm培養皿,菌落白色、平整、致密度中等,氣生菌絲比192多;栽培上表現出耐肥、耐水和耐高溫的特點,要求投料量30~35kg/hm2,C∶N≈28~30∶1,含氮量1.6%~1.8%,含水量65%~70%,pH值7左右;菌種播種后萌發力強,菌絲吃料速度中等偏快,生長強壯有力,抗逆性較強;菌絲爬土速度偏快,紐結能力強,出菇較快,轉潮較明顯。
1.2 廠區布局與菇房建設 江蘇北部地區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雨水較大,冬季低溫時間相對較短,工廠化生產時要選擇在交通便利、地勢高燥、環境衛生的地方建廠。廠區布局以“U”字型和“口”字型為主,將輔料倉庫、堆料區設置在西北角,向南依次是發酵區、出菇房、菌種制備區、包裝車間和辦公區等。培養料二次發酵庫房和出菇房的建造材料主要是15cm厚的聚氨酯或聚乙烯彩鋼板、10~12匹風冷機組等,菇房規格以長20~24m、寬8~10m、高4.2~4.5m為宜,其中發酵庫房的通風管道直徑0.5m,安裝在菇房頂部,蒸汽加溫管道安裝在菇房兩側、距離地面0.4~0.6m處,地面要做防潮硬化處理。
1.3 生產原料準備 一是挑選無綠霉、鏈孢霉等雜菌污染的杏鮑菇菌包,利用菌包粉碎機去除塑料袋,并將袋內培養料粉碎成顆粒狀;二是準備稻草、新鮮的肉牛牛糞及過磷酸鈣、石灰等輔料備用,生產用水應符合城市生活飲用水標準,用自來水或凈化處理的深井水。
2 培養料配方
試驗中,根據原料特性、發酵設備、生產工藝等因素,設計了3個培養料配方:(1)杏鮑菇菌渣110kg、石灰1.2kg,含水量65%,pH值自然;(2)杏鮑菇菌渣100kg、牛糞10kg、石灰1.2kg,含水量65%,pH值自然;(3)杏鮑菇菌渣100kg、稻草10kg、過磷酸鈣0.4kg、石灰0.8kg,含水量65%,pH值自然。通過對比分析生產成本、鮮菇產量等指標,確定配方2為優勢配方進行工廠化生產應用。
3 生產工藝流程
主要工藝流程如下:培養料混合→建堆→室外一次發酵→填裝層架→室內二次發酵→層架轉移→播種→覆膜養菌→揭膜→覆土→出菇管理→采收。
3.1 培養料混合建堆和室外一次發酵 首先,按照配方和生產要求量取所需原料,用鏟車將菌渣等基質混合均勻后建堆,要求堆高1.2~1.5m,堆寬2~2.2m,長度依據料場而定;其次,噴淋清水至堆料下面淌出水為宜,夏季每隔1d翻堆1次,冬季每隔2天翻堆1次,當基質轉成深褐色結束“一次”發酵,全程約8~10d。
3.2 填裝層架和室內二次發酵 首先是填裝層架,雙孢蘑菇出菇層架由上下2個部分組成,下層架共4層,上層架共3層,底層距離地面0.3m,層架規格是長1.2m、寬1.2m、層間距0.4m,層架上面鋪設黑色遮陽網,四周圍欄高度為20cm,用鏟車將一次發酵培養料裝填至出菇層架上,每層裝填濕料約55kg,填料厚度高于四周圍欄5cm,料面要平整;其次,將填好料的層架用叉車移至發酵庫房內,利用噴霧裝置補充培養料水分至65%~70%,密封庫房門窗自然升溫,夏天16h左右料溫可升至60~65℃進行巴氏消毒1d,冬天升溫要24h;再次,巴氏消毒后進行快速通風換氣,24h內將料溫降至50~55℃,以后自然降溫,每隔24h通風2h,待室溫降至35~38℃、料溫40~42℃、無氨味時結束二次發酵,全程約6~8d。
3.3 層架轉移 用叉車將發酵后的層架轉移至出菇房,將4層的層架放在下面,3層的層架放在上面,自地面到屋頂共計7層,層架之間的走道寬度為1m,兩側層架距離墻面不少于0.8m,便于噴水、采收鮮等操作。出菇房的通風換氣管道直徑0.25m,安裝在層架上方的屋頂上。
3.4 播種和覆膜 首先,在播種前檢測培養料含水量,適宜含水量為64%~66%;其次,挑選無污染的雙孢蘑菇適齡麥粒種,每平方米用種量為0.3kg,用手工或機械方式把菌種破碎成顆粒狀;再次,取2/3菌種量撒在料面上,用釘耙將其翻入培養料中,再將剩余的菌種撒播在料面上;最后,覆蓋有微孔的無霧滴薄膜,關閉門窗維持室溫22~24℃、空氣相對濕度65~75%、CO2濃度1600μL/L以下、避光環境條件促進菌種萌發,若料溫超過28℃時應及時通風降溫以防“燒菌”。
3.5 揭膜和覆土 播種后第6~8天菌絲基本“封面”時將薄膜揭掉,逐漸加大通風量,促使菌絲整齊往下吃料,再經過15~20d菌絲即可吃透培養料;當大部分料面菌絲開始吐黃水、菌絲變粗發白,手拍料面有整體振動感時進行覆土,以含水量65%左右的腐熟草炭土4~5cm厚為宜。覆土后料溫維持24~25℃、空氣相對濕度85%~90%,10~15d菌絲可達到覆土層表面。
3.6 出菇管理 當菌絲布滿覆土面層50%以上時噴結菇水,以土層吸足水而不漏料為宜,并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紐結。當菇蕾長至黃豆大小時噴出菇水,促進子實體長大。子實體生長期間,保持室溫14~16℃、空氣相對濕度85%~90%、CO2濃度1500μL/L以下的環境條件,床面噴水遵循“間歇輕噴勤噴、菇多多噴、菇少少噴、前多后少”的原則,要正確處理好噴水、通風、保濕三者關系。
3.7 采收 一般現蕾后5~6d,菌膜未破裂、菌蓋直徑3~5cm時,采用旋轉上提法及時采收。第1潮菇采收結束后及時補水和養菌,4~6d后開始采收第2潮菇,依次生產。
4 結論
以杏鮑菇菌渣為主要基質的雙孢蘑菇工廠化生產中一般采收3~4潮,培養料可采鮮菇15kg/m2以上,扣除原料、人工、水電等生產成本,純利潤約50元/m2;鮮菇采收后的下架料被有機肥廠以80元/t左右的價格收購,加工成基質,用于花卉苗木、蔬菜等生產??梢?,該生產模式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極為喜人。
參考文獻
[1]楊和川,譚一羅,蘇文英,等.杏鮑菇菌渣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食藥用菌,2018(3):166-168.
[2]黃毅.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實踐[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288-317.
[3]王春寶.中國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的現狀及技術難點的破解[J].食藥用菌,2015,23(6):337-339.
[4]金巧玲,顧建芹,李永梅,等.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培養料的技術研究[J].食用菌,2012(6):22-23.
[5]倪棟,楊潔,劉琛,李靜,等.杏鮑菇菌渣循環利用栽培雙孢菇試驗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5(8):21-23.
[6]范育明,焦敏,張立偉,等.利用杏鮑菇菌渣為基質的草菇工廠化周年栽培關鍵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7(8):172-174.
[7]高傳清,傅西秀.杏鮑菇菌渣高效栽培雙孢蘑菇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J].鄉村科技,2016(23):28-3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