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升,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不斷加強,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自然環境問題給自己帶來的威脅,有效實施水土保持以及對生態自然環境的修復,建立起良好的生態文明是當前環境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大眾所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本文就針對如何實施正確的生態文明建設,對生態環境加以有效的修復進行詳細的分析,希望對生態環境的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建設目標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44(2018)29-0170-02
在自然環境的發展過程中當中,提升水土保持的良好作用,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友好建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發展質量,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實現了對水土資源的高效化運用,同時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所以說,在生態環境的修復過程當中,需要有效結合水土保持和生態自然修復的具體要求,從中找出各種有效的實施措施來開展各項環境保護工作,有效的推動自然環境修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預期達成效果。同時還需要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出更多的實施策略,充分保證環境質量發展的可靠性。在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當中,需要充分注意到的是對水資源的保護,因為水是生命之源,同時也是支撐在地球社會系統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資源,更是保證地球生命長遠發展的基礎資源。在當前的自然環境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人為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此我們需要重點控制水土流失問題,真正做好生態環境的完善工作。
1 水土保持的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1.1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
在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過程當中,其中在水土保持方面,主要是針對水土保持以及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對土壤侵蝕方面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對生態系統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加以有效的緩解,并且有效結合了當前生態學管理的各個方面知識,有效推動了這些地區受損的生態系統的建立可以得到自我調節,同時還需要通過人工調控的方式,將其慢慢的恢復到正常的環境發展狀態,有效推動了水土資源的長遠穩定發展,保證了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實踐過程當中對生態水資源的保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多方面的發展因素,主要包含了受損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恢復、可保持性生態恢復等。在充分重視了自我調節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下,需要有效配合使用人工輔助的環境防護模式,真正實現了水土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的高效化運用。在具體實施修復的過程當中,需要依照生態防護和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具體狀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來進行處理,對系統當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優化處理,保證生態環境可以系統可以慢慢的恢復到健康發展的狀態。
1.2 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相關內容,在黨的十八大會議當中被正式提出,重點指的是在生態環境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到環境發展的承載能力,有效的掌握了環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可持續性發展目標的有效引導下,最終實現了對環境資源的充分節約,并且達到了相應的環境友好型的建設發展要求。在實際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對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做到對環境發展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從中掌握好對自然規律、實現人和自然、經濟和環境以及人和社會相互之間的協調性發展。在具體的設施過程當中,還需要充分的考慮到環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對生產方式進行科學的轉變,充分滿足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建設發展要求,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出了充分的保障。
在此過程當中還需要充分的了解生態文明發展的內涵,其中具體包含的是:先進的生態文化發展、完善的生態發展體制、較強的經濟發展規模、適度的生態生活環境發展。在建設生態文明經濟發展過程當中,需要從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策略上著手,對其中產生的資源發展問題,經濟結構以及人們消費模式上問題的考慮,在實踐過程當中需要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考慮和實施,這樣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整體速度。
2 水土保持的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
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主要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發展過程當中,通過降低生態系統中所承受的環境壓力,依照生態學的基本發展原理,對生態系統本身存在的自我組織和自我調控方面的能力進行提升,或者是通過輔助外界環境的保護,實現人工自動的調節能力,保證部分或者是整體受損的生態環境系統可以慢慢的恢復到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最終實現了對水土資源的長期性、可持續性的防護和運用。
水土保持是生態自然修復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實施過程,主要是針對其中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重點的解決,保證對一些開始退化的生態系統的有效修復,保證生態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在進行環境修復的過程中,不只是通過防護修復的方式來進行保障,其中還存在人工建設的方式來對環境問題處理進行強化。整體上來講,水土保持生態自然環境的修復工作,其中就是實現對水土資源、經濟社會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和運用,針對不同類型的水體資源的流失問題進行修復,同時在生態防護用地以及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生態修復措施加以了解,有效推動了生態系統結構發展完善化,同時給予生態學發展和功能學的發展一定的保障,在最短的時間范圍內,將受到損害的自然環境進行最大限度的修復。
在生態用地防護措施方面,重點強調的是對封育禁牧以及退耕還林措施共同實施,加快了退化生態環境系統的自然修復過程,同時在生產與生活用地過程中,建立起人工草地、林地畜牧業基地等方式,建立起標準比較高的基本農田發展模式,有效實現了對水土大量流失方面問題的遏制,充分保證了水土自然生態修復地區,在比較短的時間范圍內,實現對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建設發展。
3 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相互之間的和諧共生,在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共同發展模式下,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是其中基礎的工作,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工作當中非常重要的發展需求。通過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對其中的植被類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作為其中的基本經驗,有效解決好了生態環境完善與經濟社會協調性發展之間的關系,這是實現水土保持和對生態自然修復工作中的重要的原則。其中在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方面,需要和人工自然環境建設工作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對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的提升,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建立起適當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將治理水土流失和尊重脫貧致富以及區域性經濟相互之間的協調性發展,通過這種發展形勢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自然環境修復工作,需要充分的考慮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以及統籌協調等多方面的工作,科學有效的規劃出多種不同類型的技術發展模式,充分保證人口、資源以及環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發展,充分保證了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
4 結束語
通過本文對水土保持的生態自然修復與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分析和探討,從中可以總結出,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在生態環境的整體防護和修復工作當中,對水土保持是恢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不斷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真正實現對生態文明的良好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聶斌斌,蔡強國,張卓文,李國強,項 宇.基于GIS的陜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態修復區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2,02(01):235~242.
[2]王志意,張永江.淺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生態自然修復[J].中國水土保持,2003,09(12):19~20+50.
[3]劉震.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發展研究,2015,16(10):1~5.
[4]于建偉,李國召.重視生態自然修復加快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步伐[J].科技信息,2011(27):423.
收稿日期:201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