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前身),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作為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先驅,對近現代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國立音樂院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兼收并蓄”為特點,繼承我國優秀傳統的同時積極學習借鑒西方,做到了中西合璧。在國立音樂院的影響下,近代中國產生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理論專著碩果累累,使得中國專業音樂教育開始走向正規。本文重新梳理國立音樂院體系脈絡,通過分析國立音樂院的教育理念、授課內容、學科體制,探究其對中國專業音樂教育以及提升人文藝術素養的意義。
關鍵詞:國立音樂院;理論體系;中國專業音樂教育
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代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伴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開始起步,而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美育思潮的傳播,促使近代專業音樂教育迅猛發展。1927年11月27日,注定是中國音樂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正式成立。作為我國近代第一所獨立建制的國立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使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從此有了煥然一新的面貌。國立音樂院以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說為理論指導,沿襲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學科體制,成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一、教育理念
國立音樂院成立之初的辦學目的是要改變中國音樂教育現狀,因而在建院章程中就曾提出“輸入世界音樂,整理我國國樂”的宗旨。通過借鑒西方音樂理論及技術,結合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中國音樂教育,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通向世界音樂藝術的道路。因此在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學科體制方面大多借鑒了西方音樂學院設置,但音樂院是在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指導下成立的,因而音樂院的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學科體制等諸多又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我國傳統優秀音樂文化為立足點,有著中國特色。
二、授課內容
國立音樂院建院之初,參照德國音樂院校辦學體制,并力聘國內外優秀藝術家來校任課。在課程設置上,不僅有西方音樂技法、音樂理論課程,還開設鋼琴、小提琴等器樂教學,以及琵琶、二胡等國樂教學,在輸入西方音樂的同時不忽略對我國傳統優秀音樂的傳承。
表1-1教師任課名錄(據《音樂院院刊》第1號整理)
三、學科體制
音樂院成立之初,全院分理論作曲、鋼琴、小提琴及聲樂四組,1928年秋,仿照歐洲音樂院校正式分科,設預科、本科、專修科,新增國樂組。1929年9月,國立音樂院更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科體制經反復研究修訂后,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組織大綱,確定了“以教授音樂理論技術,養成音樂專門人才及中小學音樂師資”的宗旨,形成了“兩科一班五組”及附設師范科與選科的完備的學科體制。
圖1-6 國立音樂院學科體制發展脈絡
這樣設置的學科體制既符合當時中國情況,又使得專業音樂教學向國際水平看齊,有的做法至今仍被沿用。
四、國立音樂院對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影響
(一)音樂理論逐漸形成完整體系
音樂院的音樂理論研究涉及領域廣泛,涵蓋了中西方音樂史、和聲學、理論作曲等,填補了諸多方面的空缺,逐步形成了系統化整體化的理論體系。
在作曲理論方面,蕭友梅在《音樂雜志》中就提出了“曲體學”、“樂曲解剖”的說法,音樂院時期還曾編譯普勞特的《曲式學》、《曲體學》、《應用曲體學》、阿倫斯基的《曲式學大綱》,初步構建了我國曲式分析框架。在音樂史學研究方面,蕭友梅的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開創了我國運用了現代音樂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傳統樂隊的先河。他還編有黃自《中國音樂之起源》《西洋音樂史分期法》等,以新的視角探討研究音樂史。這些具有獨到見解,旁征博引的理論著作,均是我國現代音樂理論研究的重要音樂文獻。
(二)優秀音樂家層出不窮
國立音樂院可以說是近代中國音樂家的搖籃,創建以來培養了眾多國內外聞名的音樂家,如冼星海、陳田鶴、劉雪庵、周小燕等。不少學子日后均成為了我國音樂事業中的中流砥柱,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如著名鋼琴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丁善德,著名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江定仙,以及著名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喻宜萱。他們以嚴格的標準、嚴謹的態度對待治學,更是用國立音樂院的精神影響學生,促使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全面、迅速地發展。
(三)中國專業音樂教育蓬勃發展
國立音樂院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鋪設了道路,在其影響下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建立音樂專業機構的熱潮。1940年11月,重慶青木關成立國立音樂院,1952年全國大專院校院系調整時期,沈陽、西安等地分別仿照國立音樂院體制,建立了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除此之外,全國諸多地區在綜合性藝術學院中建立了獨立音樂系,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等。
結語
國立音樂院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其與國際接軌的中西結合的模式更是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不僅是使音樂院一時間名聲大噪,更是為我國日后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國立音樂院始終貫徹的“美育”思想,為我們探討當今音樂教育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未來的教育,既要培育才,又要塑造人。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人們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音樂中所帶來的教化作用比言語更容易使人接受,因而在當今音樂教育中,我們應積極傳承國立音樂院思想理念,通過對音樂的審美體驗以及親身的音樂實踐,以音樂育人,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全民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洛秦.音樂1927年敘事——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前身)誕生中的中國歷史、社會及其人[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01):6-29.
[2]錢仁康.國立音樂院和國立音專沒有拋棄民族傳統[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3):12-13.
[3]陳聆群.從國立音樂院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創業十年[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3):46-57+4.
作者簡介:
徐夢真,女,漢族,1995,山東濰坊,廣西師范大學,2017級學科教學(音樂)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