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香,周 晗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山東青島266580)
20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愈加凸顯。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嚴峻的環境挑戰,威脅到人類社會健康發展,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可持續發展成為眾多國家追尋的發展目標。因此,“綠色經濟”應運而生。Pearce在1989年編著的《綠色經濟藍圖》一書中最早提出“綠色經濟”一詞,他在書中強調經濟發展必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發展“可承受的經濟”,即在較少污染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資源浪費。[1]2007 年,UNEP 對“綠色經濟”進行了定義,將其定義為“兼顧人的發展和自然保護的經濟”。2008年后UNEP對“綠色經濟”進一步補充為“能夠提高人類生活水平,減少環境污染,而又節約生態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2]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也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Nataraja等指出低碳發展是復蘇各國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各國在發展過程中應竭力優化低效高污染的生產技術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的低碳、綠色、高效發展。[3]近些年來,中國也提出要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倡導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2007年5月,中國建設部對外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從此我國的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有了一個較為規范的標準。東營市作為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城市,在山東省傳統工業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傳統工業的發展在帶動東營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東營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不高。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榜”中,東營排名第54位,然而,對于排行榜所用衡量標準中的軟經濟指標,即生態環境、文化、科教、衛生指標,東營市排名第88位。在石油行業全面調整、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尋找新的健康發展方式,發展綠色經濟對于東營市意義重大。
在對綠色經濟發展的研究上,不同學者從理論上對綠色經濟理念進行了界定,大多數學者認為綠色經濟應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多個方面,認為綠色經濟應以人為本。李宏勛、周峰從石油企業出發,認為實現綠色發展要抓住綠色發展戰略[4];褚大建對綠色經濟新理念及中國開展綠色經濟研究進行了探討[5];王軍對山東省綠色經濟效率進行了測度研究[6];楊龍、胡曉珍運用DEA對中國綠色經濟效率進行了測度[7]。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上,不同研究者從不同方面建立指標體系。葉曉建立投入產出相關指標對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的綠色經濟效率進行了影響因素研究[8];肖宏偉構建了以資源節約與環境污染控制、循環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綠色物流與綠色生產方式引導為維度的,包括生產和流通兩個環節的廣義綠色經濟生產方式指標體系[9];雷勛平、邱廣華構建了包括經濟效益、資源利用和環境承載力的評價體系,對安徽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10];侯純光從綠色增長系統、綠色福利系統、綠色財富系統、綠色治理系統四個方面建立指標體系,對中國綠色化進程與綠色化程度進行了實證研究[11];周小琴從產業結構、人口城鎮化率、政府投入、技術進步、對外開放水平五個方面建立DEA模型,對中部六省綠色發展效率進行了研究[12]。
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綠色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好成果,但是由于綠色經濟在不同區域內的發展水平不同,所以應該建立符合不同區域各自情況的評價體系。因此,本文采用2007—2016年的數據,利用DPSIR模型,結合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現狀,建立適合東營市具體實際的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從而提出可行性建議,以進一步提升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
為了更客觀地反映綠色經濟發展現狀,從而識別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找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構建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照以下原則:
1.系統科學性原則
要把評價指標與評級目標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有機整體,同時還要在科學的基礎上,客觀真實地反映綠色經濟發展現狀,較好地度量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避免主觀臆測。
2.可操作性原則
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實際可操作性,要考慮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以及可收集性,數據最好是統計部門在同一時段按同一口徑、同一標準收集的公開資料。
3.代表性原則
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選取應結合綠色生產的特點,應從綠色經濟發展需求角度出發,應具有代表性,避免重復。
4.動態性原則
綠色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效應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反映出來。因此,指標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到動態變化特點,選取多年數據進行動態分析。
人們在進行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時常采用DPSIR模型。DPSIR是綜合考慮多個指標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評價模型,將評價系統分成5個部分,即驅動力(D)、壓力(P)、狀態(S)、影響(I)以及響應(R)。結合近年來學者們對環境和經濟問題的評價分析,本文構建東營市的DPSIR模型以形成綠色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如圖 1 所示)。[13]63

圖1 東營市的DPSIR模型
指標體系由準則層、因素層以及指標層構成。同時,為了避免DPSIR模型構建準則層中“影響(I)”因素指標的不確定性(影響難以測算),所以將模型準則層修正為以驅動力—壓力—狀態—響應為基礎的準則層。因素層是對準則層的細化,本文將驅動力D分為經濟發展驅動力D1和社會發展驅動力D2,壓力P分為能源壓力P1和環境壓力P2,狀態S為環境狀態S1,響應R為科技響應R1。為了方便對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研究,本文將22個指標分成了5個系統,其依次為經濟系統(包含經濟發展驅動力D1)、生活消費系統(包括社會發展驅動力D2)、能源系統(包括能源壓力P1)、環境系統(包含環境壓力P2和環境狀態S1)、產業與技術系統(包含科技響應R1),其中正向指標15個,負向指標7個,具體構建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13]63
對于城市綠色經濟發展的評價有很多方法,其中熵權法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小,計算結果更為精確,所以本文采用熵權法進行計算。熵權法是通過數據信息載量的大小作出權重判斷的客觀賦權法,在具體使用時,通過測度指標的離散程度確定各指標的客觀權重值,從而減少人的主觀性對其的影響。當用熵權來測度信息量的大小時,信息量越小,則熵權越大;反之,信息量越大,則熵權越小。熵權法計算步驟為[13]63-64:
(1)由于各指標量綱及相關性差異,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x'ij=(xij-珋x)/sj
逆向指標:x'ij=(珋x-xij)/sj
式中:xij與x'ij分別表示第i個樣本、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值和標準化后的數值;珋x與sj分別表示原始數據中第j項指標的平均值和方差。

表1 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在運用熵權法的過程中,需要對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所以對標準化后的數值進行平移處理:
Zij=x'ij+A
式中,Zij表示平移后的數值,A表示平移幅度,通常取A={x'ij}min+1。
(2)將平移后的數值同度量化處理。
則i城市占j項指標的比重pij為:

式中,n與m分別表示樣本中年份數和指標數。
(3)計算各指標的信息熵ej。

(4)計算各指標的差異性系數gj。

(5)對差異性系數進行歸一化處理,對各項指標的權重wj進行計算。

(6)最后,計算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綜合得分。

本文所搜集的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2007—2016年《山東省統計年鑒》《東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同時,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部分數據通過查詢2011年《山東省統計年鑒》整理計算得出。
本研究利用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從東營市5個系統,定量分析了東營市2007—2016年綠色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綜合得分見表2和圖2。
由表2和圖2可以看出,東營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在2007—2016年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生活消費系統、環境系統、能源系統保持著較好的上升趨勢,具體如圖3所示。
1.經濟系統整體穩定,波動較小
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水平整體比較穩定,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2016年經濟系統得分達到 0.022 6,是 2007年得分0.0123的1.84倍,由此可知,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人均生產總值不斷增加,經濟增長率除2009、2015年受經濟形勢整體不景氣影響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長,居民消費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上升。整體來看經濟系統得分波動較小。

表2 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及綜合得分

圖2 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結果顯示

圖3 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各系統得分變化趨勢
東營市經濟發展水平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東營市不斷改進石油工業產業生產技術,在石油開采加工技術上不斷創新,使得原有石油工業產業鏈得以延伸,為石油工業產品帶來較高的產品附加值,再加上石油行業的回暖,經濟效應緩慢回升;另一方面是由于東營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建設工業產業園等引進新興產業,不斷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三大產業的發展上,現代農業發展受到重視,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數量較之前大幅增加;工業發展方面,石化產業、橡膠輪胎產業不斷創新,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新興產業初具規模,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逐年升高,2016年達到34.47%,較2007年實現翻倍增長;第三產業經濟拉動力增強,服務業迅速發展,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然而,2016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5∶62.2∶34.3,第二產業占比超過50%,經濟結構不合理現象仍然存在。
2.生活消費系統雖有波動但取得較大進步
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居民生活消費系統得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生活消費系統得分從2007年的0.007 5上升到2016年的0.0148。究其原因,在于政府綠色經濟發展觀念有所增強,東營市圍繞建設美麗幸福新東營的目標,牢牢把握生態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實施了3大類77個建設項目,累計投資12億元,一大批事關城市功能完善和增加市民福祉的大項目、好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這進一步增強了中心城的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2007—2016年,東營市人均道路面積不斷增加,公共交通數量上升,為城市綠色經濟建設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和社會發展驅動力。
3.能源系統整體優化,得分趨于穩定
東營市能源系統得分整體實現增長,2007年能源系統得分為0.009 4,2016年得分達到0.0182,2016年得分是2007年得分的1.93倍。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單位GDP能耗、單位GDP電耗以及工業增長能耗都在下降。其原因在于東營市主動適應新常態經濟發展要求,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舉措,各項工作協調推進。東營市政府將節能減排列入政府考核目標,將節能目標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分解到各鄉鎮(街道)和重點用能企業,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的節能目標責任體系。東營市還進行結構調整,培育新興產業。2016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比重達到34.3%,比2015年提高2.4個百分點。同時,東營市實施產業升級,鼓勵采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組織實施重點工程,推動重點領域節能,加強工業節能,使能源利用效率整體上得到穩步提升。
4.環境系統總體得到明顯改善,環境系統得分趨于穩定
2007—2016年,東營市環境系統整體上得到優化,環境系統得分從2007年的0.012 0上升到2016年的0.023 1。2007—2015年保持增長,2016年下降幅度不大。可以看出,東營市在生態環境系統改善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總體來看,環境承載力有所提升而環境壓力正在減小。具體而言,2007—2016年,東營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斷上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斷上升,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不斷下降的同時,污染物處理率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東營市將生態林場的建設、“三網”綠化提升作為建設重點,實施了生態林場建設工程。目前,東營市已建有生態林場11處,新增造林面積達到36萬畝,自然保護區修復濕地達到30萬畝。另一方面,東營市大力實施水氣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東營市燃煤電廠、10噸以上燃煤鍋爐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并且對能耗和污染排放源頭進行嚴格控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16年,東營市空氣質量有所提升,各項空氣污染物指標全面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濃度情況都有所改善,分別比上年同期降低了23.2%、13%、8.96%,藍天白云天數比2015年增加了28天。
5.產業與技術系統得分除個別年份出現下降外,整體呈不斷改善趨勢
綠色經濟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持,東營市產業與技術系統得分除2008年和2016年以外,都有比較明顯的提升。總體看來,由2007年的0.020 1上升到了2016年的0.0215,2016年得分是2007年得分的1.07倍。具體表現為: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在逐漸上升,產業技術水平整體上有所提高;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在逐漸上升,產業結構趨向合理。但是目前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二產業比例仍然偏重,重化工業能耗和污染占了全市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的相當比例。在技術水平提升上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是一個長期動態的變化過程,要想真正實現產業技術的升級創新,仍需要制定合理的產業技術提升規劃,實現可持續的技術增長。
本文從發展綠色經濟角度出發,根據DPSIR模型建立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系統、生活消費系統、能源系統、環境系統、產業與技術系統五個方面對東營市2007—2016年綠色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2007—2016年,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有所提升。生活消費系統、環境系統、能源系統有較大進步;除產業與技術系統在2008年和2016年出現下降外,經濟系統、產業與技術系統整體較為穩定,波動較小。
基于東營市2007—2016年綠色經濟發展評價結果,為進一步提升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
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成為制約東營市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發展綠色經濟,一方面,應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努力發展石油替代產業;另一方面,東營市石油產業技術水平還比較低,造成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卻未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因此,可以依托石油資源以及原有石油產業,探索新的石油開發技術,延長產業發展鏈,大力發展與石油相關的材料、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形成自己的新產業優勢,提高經濟競爭力,改進造紙、紡織等產業的落后技術,加快產業升級。
2.宣傳綠色環保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人是生態環境的主體,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來鼓勵市民保護環境。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調動市民的積極性,多渠道宣傳環保理念,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提倡綠色消費、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環保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作用,引導公眾輿論,監督市民行為,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真正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3.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
東營市的長期能源結構以石油和煤炭為主,但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由此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為實現綠色發展,應積極發展新技術,借助新舊動能轉換的利好政策引進并自主研發新技術,從而搭建智能化平臺,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能源使用過程中的損耗,減少能源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加強政府監督,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發展綠色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經濟制度的支持,也離不開長期發展規劃的指導。因此,為了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綠色可持續發展,應結合東營市實際情況,制定完整的制度和科學的規劃。同時要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各部門應相互合作,建立完整的監察體系,健全考核體制,定期開展全市巡檢工作,督促各區縣提高綠色經濟發展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