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北京 100048)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核能事業,我國也將發展核能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選項之一。我國是核能發展的后起之秀,目前在運核電機組45座,在建核電機組11座,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核設施和數十萬枚的放射源。雖然,我國對這些核設施和放射源采取了最先進的標準、最嚴格的核安全監管、最嚴密的核安保防護,確保了安全無事故,但是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要求,按照核能事業發展的特點規律要求,本著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政治要求,堅持底線思維的原則,必須把做好核應急工作提升到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核能事業的戰略高度加以重視。做好這項工作,既是人類核能發展文明的共識,也是汲取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事故教訓的共識。
核應急是指為了控制或者緩解核事故、減輕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行動,目的是控制、減輕、消除事故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護人民,保護環境,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核應急包括平時的準備和急時的響應兩個部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確保核安全和國家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線,各級必須高度重視。
我國于1955年1月創建核能事業,一直以來,就同步重視其中的核安全應急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適應核電發展,國家逐步建立健全完善了核應急體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高度重視核安全應急工作。在新理念新思想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出席核安全峰會,提出中國核安全觀和推進全球核安全治理、建立國際核安全體系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國家政策措施上,頒布實施《核安全法》,國務院發布《國家核應急預案》,李克強總理強調指出,核安全應急管理無小事,各項工作務必常抓不懈,強調建設核應急體系、提升核應急能力;在具體措施準備上,中國全面推進核應急各項準備工作,加強核應急演習演練,完善各級應急體制機制,全面改進核設施單位應急管理水平,體系化加強各類措施和工作;在公眾溝通上,中國發表首部涉核白皮書——《中國的核應急》,加強全民核安全應急知識教育,等。中國之所以高度重視核安全工作,加強核應急管理,主要考慮是:第一,核事故不同于其他事故,核具有放射性,危害極大,應對復雜,必須預有防備;第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福島核事故表明,發展核能事業的步伐不停止,進行核安全的努力、加強核應急的準備就不能停止;第三,我國目前安全高效發展核能形勢發展快,核設施較多,如此發展規模與體量,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原則,也要求必須同步做好核應急準備工作;第四,建設美麗中國,倡導綠色發展,關愛生態,珍愛生命,人民群眾更加關注核安全、關注核能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實施保底工程;第五,核事故應急非常復雜,極其特殊,特別是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人民安全、國家安全,如果應對不及時、有失誤、控制不住事態,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負面效應。核安全無小事,核應急無國界,核應急管理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持續加強。
這些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的核應急方針政策與國家安排不斷明確,措施實在,政策托底。
《國家安全法》明確,國家加強核事故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防止、控制和消除核事故對公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逗税踩ā访鞔_,國家設立專門機構統籌協調全國核應急工作,確保對人民高度負責。國家行政法規和《國家核應急預案》明確,國家核應急工作必須堅持常備不懈、積極兼容,統一指揮、大力協同,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方針。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軍地協同,快速反應、科學處置的工作原則。這就從根本上確定了國家核應急工作的指導思想。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國家層面指定核工業主管部門牽頭負責國家核應急工作,建立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健全核應急協調機制;在省級層面,按照國家模式,也建立相應的協調委員會和辦公室,根據各地實際,在一些市縣地區也建立相應的核應急組織;在核設施營運單位層面,建立完備的核應急組織體系、工作體系、應對救援體系。這就保證了,應對核事件核事故各級有領導、有組織、有指揮、有落實。
按照對核應急準備與響應工作規律的認識,參照國際組織的倡議,結合國內實際,國家建立健全了核應急工作的五大體系,即法律法規制度標準體系、預案體系、組織指揮體系、救援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同時,各級都配備了核應急工作的專家隊伍。特別是在核應急能力準備方面,國家建立了國家級、省級、核設施營運單位級的能力保障體系。國家核應急能力體系,有隊伍、有專家、有技術、有裝備、有培訓、有演練、有預案,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應對處置概率極低的核事故事件。
參考國際原子能機構核事故分級表和《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對核事故級別按照7級標準定級(1級,異常;2級,事件;3級,重大事件;4級,無明顯廠外風險的事故;5級,具有廠外風險的事故;6級,重大事故;7級,特大事故)、按照4個檔次確定事件事故性質(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我國發展核能事業的歷史和實踐表明,我國各級各類核設施安全是有保證的,應急工作是充分的,目前我國從未發生過2級以上的各類事件事故。
主要有事故緩解控制,輻射監測和后果評價,人員放射性照射防護,去污洗消和醫療救治,出入通道和口岸控制,市場監管和調控,維護社會治安,信息報告的發布,國際通報和援助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種行動措施可以同時并用,也可以創造其他務實高效的應對形式。這些應對措施,對于保障人民群眾和環境安全,穩定社會秩序,把核危害降到最低,將發揮最實際的作用。
核應急響應是在復雜情況下組織實施的緊急行動,對指揮協調流程和機制要求很高。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國家已經建立了應對核事故和突發事件的指揮協調機制,包括值班、情況上傳下達、信息報送、信息發布、軍地協調、現場救援等各個方面。需要社會公眾放心的是,國家和軍隊相關機關,建立健全了各方面的核應急準備與響應預案、工作方案、工作計劃,確保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使廣大人民群眾安心、放心。
這些年特別是福島核事故發生以來,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核應急準備與響應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近幾年來,主要的進展有:
——積極穩妥應對涉核突發事件。成功組織福島核事故應對。扎實應對地震、暴雨、臺風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安全風險和威脅。穩妥組織實施國外核試驗應對。完成汛期、重要時期、重要任務核應急準備。
——核應急法規制度建設逐步加強。國家頒布《國家安全法》《核安全法》,發布新版《國家核應急預案》。各級核應急組織完成新一輪預案修訂。修訂《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工作扎實推進。出臺50余部核應急規章制度標準和規范。
——核應急救援力量持續提升。推進與核能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核應急能力體系建設。設立多個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技術支持中心、數十支救援分隊和3個培訓基地。啟動核電集團支援基地和快速支援隊建設。核設施營運單位核應急能力持續提升。
——核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進展。建成覆蓋全國的核與輻射應急監測、核應急醫學救治、地震監測等網絡。啟動海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和核應急氣象觀測網絡建設。完成國家核應急響應中心、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指揮系統整合升級。省級核應急指揮中心基本實現與本行政區重要核設施的網絡對接。
——核應急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我國核應急技術基礎標準更加科學規范。核電廠嚴重事故堆芯診斷技術、核事故后果評價與決策支持系統開發、核應急專用裝備研發、核應急信息化技術、核應急醫療救治技術、核應急環境氣象監測預報技術、公眾風險溝通和心理援助研究等取得成果并得到應用。
——演習演練和培訓扎實有效。組織實施“神盾”系列國家核應急聯合演習;8省(區、市)完成核電站首次裝投料前場內外聯合演習;各級核應急組織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20多期,培訓超萬人次,各級核應急組織應對涉核突發事件能力水平顯著提高。
——核應急宣傳和公眾溝通成效顯著。完成中國首部涉核白皮書《中國的核應急》編制并已發布。全國核應急宣傳周、“助推核能發展、助力‘一帶一路’”走進核電宣傳、涉港澳核應急宣傳、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產生良好社會效益,為核能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核應急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積極履行國際公約規定的核應急國際義務;響應國際原子能機構倡議改進核應急工作;積極拓展雙邊、多邊核應急合作與交流;開展應對福島核事故合作交流,我國核應急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我國政府表示,發展核能事業的步伐不停止,核應急的努力就不會止步。在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我們必須持續堅持安全高效高質量發展核能的方向,這對核應急工作提出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核應急工作必須做得更好。
適應新形勢,著眼新挑戰,面對新考驗,國家核應急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總目標是,基本建成適應核能事業發展的國家核應急體系,保障核能事業安全持續健康發展。持續完善核應急法制體系建設,形成基本完整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體系;持續完善預案體系建設,各級各類核應急預案及執行程序銜接有序、配套齊全;持續完善組織體系建設,各級核應急管理隊伍得到充實和加強,組織協調能力實現提升;持續完善救援體系建設,建成中國核應急救援隊,各級核應急專業救援力量實戰能力整體得到加強;持續完善技術體系建設,形成專業齊全、技術互補、支撐有力的國家核應急技術支持體系,國家核應急科技創新能力切實提高,綜合實力整體提升。今后一段時期,擬具體做好推進核應急法規制度建設、完善核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加強核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設、優化核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注重核應急技術支持體系建設、促進核應急科技創新、加強核應急演習演練與培訓、拓展核應急宣傳和公眾溝通工作、深化核應急領域國際與地區間合作與交流等9個方面的工作,為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