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澤順(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高師教育的師范生培養是基礎教育師資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基礎教育體育教育教學是對高師體育師范生培養質量全面的檢驗和評定。本研究力圖以當前的教育改革理念為指導思想,以體育學科的發展動向為指引,結合基礎教育一線體育教師對教學能力的需求,根據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儲備現狀。試圖構建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一體化的模式,探索培養符合未來體育教師職業對教學能力的要求與高師學生四年專業學習與實踐的平臺和契合點。從基礎教育的需求出發優化高師學生實際運用體育教育的原理與知識、技術與技能等實際教學能力。從而幫助高師教育培養的“體育師資”一跨入社會,就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勝任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
我們從體育教學專家(云南省各高校體育教學法教授,云南省市部分體育教研員,云南省一線特級或優秀高級基礎教育體育教師)的研究信息中獲悉。專家對“以體育學科的發展趨勢,基礎教育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思想”的都非常認同,這說明大家統一了思想。專家們對“以體育學科的發展趨勢為指引,以基礎教育的體育實踐為陣地,強化體育教育的學術性和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的教育性的契合,突出體育學科理性知識和體育教學感性經驗的統合的指導思想”的認可度只達到較好情況。究其原因可能與傳統高師體育教育的學生培養思路和基礎教育一線教學實踐各行其道。專家們認為我們“擬從認知、技能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界定的培養目標”是合理可行的,這表明大家認同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培養首先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教育學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習層面的合理的知識結構。學生再通過體育學科的諸多理論和實踐課程,教育見習、實習、課堂模擬以及課堂競賽等活動獲取操作性知識。最后高師學生對未來從事基礎教育體育教育實踐的責任感,以及情感體驗和價值取向也是我們高師教育的重要任務。
培養高師體教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實施程序和方法體系,是我們課題研究中努力體現基礎教育和高師教育一體化模式的基本思考和具體操作思路。
從專家反饋看:大家認為“在高師教育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基本體育素養和教師教育的知識與基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高師學生基礎教學能力的培養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大功夫。第一,學科性知識是最為基礎性的知識,要求高師學生應該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通過不斷學習,研讀體育理論課程的相關知識,為體育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和有力儲備。第二,拓展有關學習原理,廣泛涉獵條件性知識,這有助于擴寬知識學習領域,從多視覺多角度綜合積累和豐富自身的知識與方法,技術和技能。第三,提高實踐性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通過親身參與與感受、觀察與體驗不同術科課程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
培養高師體教專業學生教學能力是實施程序和方法體系中的橋梁環節。調查顯示關于“體育教育教學專家們認為聘請一線教師參與高師學生四年學業指導的合理性”占66.8%,還有13.3%認為不合理,這可能與工作周期長,指導工作酬金成本高有一定關系。加強一線基礎教育教師與體育學科教學法老師合作優化高師學生教學法方向課程教學與訓練效果以及強化學生會的教育見習活動得到了專家們高度認同。我們認為在這個關鍵環節需要較好地尋求高師教學法老師與一線基礎教育教師合作研究,努力探尋培養高師學生教學能力的契合點。
“積累教材的挖掘與研究、教法的探索與實踐以及適時調整教法和學法的能力。”73.4%的專家們認為合理,13.3%的持否定態度,這可能與不同高師院校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方式不同以及這類活動的培訓實效性不夠有關。以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為例,該校多年來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采用“師范生課堂教學模擬活動”和“教育實習前的培訓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往上銜接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原理技能和教學法的運用,往下過渡到基礎教育一線教學實踐中對體育教學能力的模仿訓練。
“體育教育實習活動,各級各類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或教學能力測試與評估活動等都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本研究調查中顯示專家們100%認同教育實習的合理性,而對其他兩項活動合理性的認可度達80%,只有6.7%的老師認為不合理。究其原因教育實習是高師學生真正從體育教育教學理論深度地進入體育教育教學實踐的關鍵期。他們在學科指導教師和基礎教育一線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經歷了教育實踐體驗過程最長,情景最真實,感受最深刻,問題最集中,任務最艱巨,教學壓力最大的從師范生向準教師過渡的蛻變。

表1 體育教學專家對培養模式的評價方法的反饋調查表(N=30)
我們試圖通過表1中的體育教學基礎能力、體育教學實踐能力和體育教學發展能力三個方面分別評價高師學生體育教學能力的總體狀況,為合理評估模式的實施效果和后續的模式修訂提供依據或參考。調查發現有76.7%專家認為通過理論測試方法了解學生的教學基礎能力是合理的。80%的專家認為可以從學生的教育實習成績、課教學技能評定等級以及參加各類課堂教學比賽的成績等方面評價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也分別有20%和13.3%的專家對通過“典型課例研究討論”反映學生的教學發展能力的方法持一般和否定態度。我們認為評價高師學生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較多,特別是學生進入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學習前的基礎綜合能力對高師學生的教學能力影響較大。同時高師院校如何較好地結合各自的辦學傳統以及辦學實際,有效落實和評估一個培養模式的難度較大。

表2 體育教學專家對培養模式的修訂與完善方法的反饋調查表(N=30)
上表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為我們供了修訂高師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調查顯示80%的體育教學專家認同這樣的修訂方法,沒有專家認為這兩種方法修訂模式不合理。我們認為一個培養模式的制定、實施、評價與修訂時一個科學合理的完整過程,模式的優劣與實效性需要實踐地檢驗。在本研究中我們需要在修訂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實施相應調研,通過科學系統分析確保獲得的好方法和經驗;針對存在問題,深入研究其主客觀原因,尋找解決對策,不斷完善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契合度,探索互動共贏的培養思路、程序和方法。
(1)體育教學專家團隊認同高師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模式的制定需要統一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
(2)培養模式的實施需要以高師院校為主導,通過調研、座談、走訪或聘請體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的教研員和一線專家教師通力合作理順模式的實施程序和方法,優化相關課程和活動的實施效果;
(3)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需要通過定量和定性的多樣化方法進行評定,努力積累培養模式中成功的課程和活動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
(4)培養模式的形成和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結合國家的政策導向,教育改革和體育學科的發展趨勢以及一線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實際,逐漸修訂和完善的過程。
(1)學生個人層面。
通過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一體化搭建高師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模式的實踐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因注重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學素養,尋求更多的機會主動走進基礎教育體育教學實踐,獲取感性認知和實操性經驗。
(2)教學指導教師層面。
不論是體育學科指導教師還是基礎教育一線優秀指導教師,都需要積極學習更新知識系統和能力結構。努力承擔高師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模式踐行者的重任,幫助學生獲得實際的進步,為高師院校行政決策和頂層設計提供充分的依據。
(3)高師院校教學管理層面。
高師院校教學管理機構能為高師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模式的制定和落實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因此管理團隊需要高瞻遠矚地準確把握模式制定的導向,模式實施的過程,模式評核與修訂的措施。力圖從國家有關高師體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出發,集合學科教師、基礎教育相關經驗資源和高師學生的力量,為高師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模式的有效踐行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