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衛平 謝翔(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青林小學 湖南 常德 415000)
2009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下發 《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同年6月,兩部門又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工作會議,標志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正式開始。《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發展振興足球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國人民的熱切期盼。如今的校園足球面臨著大好的發展形勢。而農村小學因為受到經費、師資、場地、地理位置、學生數量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導致大部分學校校園足球活動開展情況不是很好。所以如何探索出一套在農村小學切實可行的校園足球實施策略是一個十分有價值的課題。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為2017-2020年省規劃課題 《農村小學校園足球實施策略的研究》順利開展所做的現狀調查,旨在了解農村小學校園足球現狀并做相關數據分析,從而探索出更科學且切實可行的農村小學校園足球實施策略的方向。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兩種方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共調查了常德市所轄的9個區縣市(武陵區、鼎城區、津市市等),22所學校(武陵區9所,其他區縣市13所)。學校類型分完全小學、九年一貫制學校、初中帶小學。調查區域涵蓋面廣、具有天下一定代表性。問卷的設計由主持人牽頭,所有參研人員參與編制題目,主要從對校園足球的認識、開展現狀、師資、場地、器材等方面設計問題,采取網絡借鑒和個別原創的方式 ,然后匯總,進行篩選→修改→咨詢→再修改→定稿。在進行正式問卷調查之前選擇在武陵區河洑鎮聚寶小學進行預調研,結合預調研情況再次修改問卷。問卷調查時發放了兩種問卷,即教師卷和學生卷,調查對象包括教師(負責學校體育工作的校領導、中層、班主任、體育教師、其他科任教師)和學生(五、六年級班干部、科代表、小組長、體育愛好者、其他),其中教師225人,學生760人。本次調研發放并回收問卷985份,回收率100%,還采取實地調研取證,所調研的每所學校均有圖片為證。課題組分三小組開展訪談,共訪談了10個區縣市的體衛藝科科長、市青少年足協辦負責人、教育股股長、體衛藝股股長、副股長、基教股干部、教育局主任、教研室主任共計16人,其中14人均為市、縣體育負責人或分管體衛藝工作的領導。調查問卷采用畫“正”字,逐個累加的方式進行相關數據統計,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校園足球的師資、器材、活動時間保障、比賽、教材以及調查對象對校園足球的理解等。兩種問卷均設計13個問題,其中封閉性問題12個,開放性問題1個,答案分單選和多選兩類。
(1)學校開展校園足球的整體狀況;

表1 學生卷

表2 教師卷
從表1和表2的數據來看,常德市農村小學校園足球開展的情況還比較好,其中學生問卷“很好”占31%、“好”占24%、“一般”占21%,老師問卷“很好”占 13%、“好”占 25%、“一般”占 28%,學生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自己學校校園足球開展得好,老師有38%的人認為自己學校校園足球開展得好。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仍有21%的人認為自己學校沒有開展校園足球、3%的人認為自己學校校園足球開展得不好,而老師中有17%的人認為自己學校沒有開展校園足球,17%的人認為自己學校校園足球開展得不好,(并且另一現象也值得注意:老師對校園足球開展的情況總體評價要低于學生)。說明農村小學開展校園足球并不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學校成立的足球隊伍情況;
(3)參加比賽的情況;
從圖1、圖2可以看出師生認為學校成立足球隊的情況相似度很高,大同小異。但從圖1、圖2和圖3可以看出沒有足球隊的學校仍然占比較大的比重,而通過訪談得知學生參加足球比賽的機會較少,尤其是參加比較正規的足球賽的機會更少,有5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任何足球比賽,可見校園足球有待加大普及力度。足球訓練和比賽是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加強校園足球隊伍的建設也是很有必要的。

圖1 學生卷

圖2 老師卷

圖3
(4)學生的踢球時間。

圖4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學生踢球的時間大部分集中在體育課、足球課、大課間,說明學校在課程設置及大課間活動設置中還是很重視足球課和足球活動的開展。
(1)校園足球活動應該面向的學生;

圖5

圖6
(2)校園足球活動的形式;
(3)校園足球涵蓋的學段。
圖5和圖6表明,認為校園足球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和老師分別有55%和77%,只有3%的學生和1%的老師認為校園足球應該面向個別學生。圖7和圖8顯示,大部分學生和老師都認為校園足球應該包括足球課、足球大課間、足球課外活動,只有少部分的學生和老師認為校園足球應該包括足球聯賽和足球訓練隊校際交流。圖9顯示,絕大部分老師認為校園足球應涵蓋小學和初中學段,只有少數的老師認為校園足球還應涵蓋高中和大學。

圖7

圖8

圖9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老師和學生對校園足球還是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和老師認為校園足球和“足球聯賽”、“校際交流”是分開的。這是一個誤區,足球聯賽和校際交流其實是校園足球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的足球競技應該是包含在校園足球里的,組建足球訓練隊及足球競技水平的提高雖然不是校園足球的全部,但也是開展校園足球的目的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高師生對校園足球內涵的認識和理解,還需進一步引導全體師生關注校園足球,倡導全員參與校園足球活動。
本次關于師資的問卷選項較多,分得也比較細,總共有8個選項。學生問卷中“曾經、經常指導過自己踢足球的人”分別有49%和51%的人認為是“體育教師”,各16%的人認為是“家長”,沒有人員指導占11%-13%,7%和5%認為是體育部門教師,4%和5%認為是外聘教練,其他人員占比均不超過4%。教師問卷中“曾經、經常指導過自己踢足球的人”分別有52%和54%認為是體育教師,7%和6%認為是社會足球愛好者、8%和3%認為是非體育教師,7%和4%認為是外聘教練。另外還有14%的老師認為自己從來沒有人指導過他們踢足球,21%的老師認為沒有人經常指導他們踢足球。

表3 參加足球培訓情況
由此可見校園足球師資的“主力軍”是“體育教師”,其次對于學生來講是家長,體育部門教師與外聘教練也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學校里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師資力量是“非體育教師”,他們能指導學生踢球的人非常少,主要也是因為他們55%的人(詳見表3)沒有接受過足球專業培訓與指導。如果我們能加強對非體育教師的培養,尤其是班主任,讓他們也成為指導學生足球訓練的“生力軍”,這樣就能很好的解決校園足球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表4 使用的足球教材
農村小學教師能否使用合適的足球教材,這關乎校園足球能否健康有序、規范發展,但通過調查發現(表4顯示),有43%的農村小學沒有足球教材,這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學校園足球的普及。因為教師既難以有機會參加足球培訓,又不能通過書本進行自學獲取足球教學的方式、方法,很難正確、有效地指導學生。偏遠的小學期待憑借俱樂部的教練指導師生,那簡直是天方夜譚,這樣制約著農村小學校園足球的發展。
(1)學校器材的現狀;

圖10

圖11
(2)使用的足球的來源;

表5 學生卷
(3)學校場地的現狀;

表6 學生卷

表7 教師卷
(4)踢球的場地。

表8 學生卷
通過圖10和圖11,表6和表7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現在學校的器材與場地能基本滿足校園足球開展的需要,而大部分老師則認為現在學校的場地與器材難以滿足或不能滿足校園足球開展的需要。師生的感受之所以存在明顯差異,究其原因,其一,教師思考問題更趨于理性,而學生滿足需求相對要低一些;其二,表五顯示有29%的家長為孩子們購買了足球,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器材不足,由此可見,教師的感受更接近真實情況。加之,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和訪談得知絕大部分農村小學都沒有正規的足球場地,大多都是塑膠、水泥、煤渣、泥土等場地。偏遠的農村小學采購的足球數量嚴重不足,僅能滿足學校足球隊的訓練。表八顯示有44%的學生在校園以外的地方踢球,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學校場地不足或不達標。

表9 教師卷
表9顯示農村小學開展校園足球最大的困難是經費和場地,各占24%,其次才是器材、設施和師資,分別為19%和11%,這與眾多專家學者對城市學校校園足球發展情況的調查結果相吻合。
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期待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足球活動。學生的期待率高達49%,其次學生認為師資比場地器材更重要,而老師則認為場地、器材是基礎設施,是開展足球活動的前提條件,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與表九結果完全一致,凸顯教師思考問題更理性,更客觀。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常德市農村小學開展校園足球的現狀。常德市農村小學有超過半數的學校都開展了校園足球,說明整體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其中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1)部分老師和學生對校園足球認識不全面。他們認為校園足球主要是小學與初中學段,和高中、大學沒有關系;校園足球和足球訓練及比賽是分開的,沒有建立校園足球隊,也沒有組織校園足球賽;(2)師資力量缺乏,嚴重缺乏專業足球教師,其他非體育教師也得不到指導和培訓,沒有充分發揮出學校教師的作用;(3)專業場地和器材設施缺乏。
(1)加強校園足球的宣傳與普及,讓更多的師生全面了解校園足球;(2)教育行政部門或體育部門等加強足球師資培訓,鼓勵學校體育老師、非體育老師等人員參加培訓,依靠本校體育教師或聘請足球俱樂部教練進行校本培訓,邀請兄弟學校的優秀足球教師送教,邀約周邊單位足球愛好者和家長足球愛好者來校指導師生,緩解師資缺乏的壓力,營造全員參與氛圍,整體培養師生對足球的興趣,提升師生踢球的技戰術。培養足球小教練,引導同伴互助,彌補師資不足;(3)政府部門加大資金的投入,幫助學校解決經費和場地建設。學??梢虻剡m宜,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挖掘校內外其它場地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器材與設施的缺乏問題可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庭和周邊單位合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