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青,陳玉芳,王彩香,戶盼盼
(1.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2.安陽地區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2.7億人,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近300萬人,占我國每年總死亡病因的51%,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國內外研究表明,以運動療法為核心的心臟康復治療在心臟疾病的預防、癥狀改善及預后康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運動處方是現代心血管疾病康復訓練的主要方向[1]。因此本研究著力探討運動處方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制訂科學的心臟康復訓練措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5月—2017年5月安陽地區醫院心血管疾病患者 325例,其中男性195例,女性130例,年齡 40~75歲,平均58歲。納入標準: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恢復期及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后的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命名標準。排除標準:理解與認知障礙;心功能3級;嚴重的心律失常;未控制的不穩定性心絞痛;體質無法耐受運動;嚴重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代償心力衰竭患者。
在常規藥物療法的基礎上,聯合運動處方,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體力、心功能和血壓等情況,制訂運動康復計劃:(1)運動形式:步行。(2)運動強度:4.8公里/小時,踏車負荷:46瓦,靶心率:97 次/分。(3)運動頻率:每周 3~5次。(4)運動方法:共分為3個步驟:①熱身運動:慢步走5分鐘;②康復運動:20分鐘內完成1 600米;③整理運動:減慢速度至慢步走5~10分鐘,恢復至平時的呼吸和心率。(5)運動周期:3個月。(6)注意事項:注意運動時是否有胸痛、胸悶、氣急、心慌等不適,如果存在請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與醫生聯系。
在患者運動訓練前后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2]和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12)[3]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SF-36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生理功能、心理角色、身體疼痛及情緒職能等8個維度共36個條目,得分范圍為0~100分,70分以下為低,70~80分為中,80分以上為高,得分越高意味著生活質量越好;SF-12量表主要測定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兩大方面的功能,包括軀體功能、軀體角色和心理衛生等8個維度,得分范圍為12~56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低。對本研究的調查者進行統一的評定訓練,培訓后對納入病例訓練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訓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SF-36量表評分為(58±2.45)分,SF-12量表評分為(52±3.62)分,生活質量整體較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運動處方訓練后,其SF-36量表評分和SF-12量表評分明顯好于訓練前(P<0.05)。見表1。
表1 訓練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SF-36量表評分和SF-12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訓練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SF-36量表評分和SF-12量表評分比較(±s,分)
時間訓練前訓練后例數3 2 5 3 2 5 t P--S F-3 6量表評分5 8±2.4 5 6 7±3.2 4-1 5.2 5 0 0.0 4 2 S F-1 2量表評分5 2±3.6 2 4 3±2.8 6-1 3.5 7 1 0.0 4 7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首要死因,且這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及并發癥多即“四高一多”的特點,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國內外研究發現,心臟康復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心血管疾病對患者身心的不良影響,改善患者的心理、社會和職業狀態。其中運動處方是心臟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有效的運動能更加顯著地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減輕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精神壓力,改善患者癥狀和心功能,對心臟功能產生積極影響[4]。2007年WHO發布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評價和處理指南》中也指出:“無論男性或女性,中年人或老年人,是否進行體力運動與心血管病發生危險因素及病死率均互為關聯,不充足的體力運動與大約1/3的心血管病病死率有關。”有研究顯示,以運動為輔助治療的心臟康復可以改善心臟的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的相關指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制訂的運動處方訓練后,其生活質量與訓練前相比有了明顯提高(P<0.05)。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醫生制訂的運動處方進行康復訓練,患者運輸氧氣的能力得到提高,心肌缺血得以改善,從而增加運動耐力,避免因非心源性循環功能減退導致的活動能力下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制訂運動處方時,首先應對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整體的技能水平進行科學細致的評估,明確患者是否具有禁忌證和相應的危險等級,根據評估的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保證運動安全有效,最終達到心臟康復的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處方的形式多樣,其基礎主要是有氧運動、柔韌運動和阻抗運動等。其中有氧運動是運動處方的核心,有氧運動主要采用中低強度,大肌群周期性運動形式,如走路、游泳、騎自行車、爬樓梯、太極劍和太極拳等,可隨時隨地進行,應用范圍廣,安全系數大。有氧運動的時間一般為30~60分鐘,包括熱身運動、康復運動和整理運動時間。運動頻率為3~5次/周,運動強度可以參照心率、AT、peakVO2及Brog自感勞累分級評分等確定。抗阻運動是運動處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肌肉克服外來阻力進行主動運動,主要在機械上進行,如啞鈴、杠鈴等。抗阻運動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肌肉的力量,增強患者的身體機能,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柔韌運動主要是在有氧運動或抗阻運動的前后進行,作為運動的熱身運動和整理活動,在運動訓練中意義重大。作為熱身運動,可以調動身體各個部位的機能,預熱內臟器官,減少運動損傷。整理活動是在運動結束后進行的,可以使心肺活動逐漸恢復并接近原有的安靜狀態,減輕心臟負荷。
隨著人們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日益重視,心臟康復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運動康復是心臟康復的核心內容,運動康復是對患者疾病與功能全面評估后,通過制訂運動處方來緩解患者癥狀,改善心血管功能。然而目前我國心臟康復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對心臟康復認知不足。同時,從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評估到制訂運動方案、實施運動方案的整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每位患者的運動效果不一。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應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宣教運動的益處,指導運動處方的正確執行方法以及運動中的注意事項。在大數據時代,建立完善的隨訪系統,提供便利的條件,通過醫師、患者和數據平臺三位一體搭建現代化的溝通平臺,及時指導患者正確的運動方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動方案,從而提高總體治療效果及社會、經濟效益。
規律科學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耐力,改善體適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選擇適合的心臟康復運動方式,并評價運動處方的安全性以及對心臟功能的影響。雖然運動處方為心血管疾病患者防治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仍然不能替代飲食控制、藥物及手術等治療措施。同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療法有其適應證、禁忌證,最好根據醫師的運動處方進行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