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童,趙偉光,張書瑋,李海洋
(徐州醫科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4)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是指醫學專業畢業生在完成醫學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醫師的身份在認定的培訓基地接受以提高臨床能力為主的系統性、規范化培訓。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是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是蘇北及淮海經濟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是江蘇省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確立的蘇北地區醫療技術指導和服務中心,在蘇北地區極具代表性。同時,目前針對住院醫師的調研報告較多,針對帶教教師的調研報告較少,帶教教師作為住院醫師的直接接觸者、規培政策的基層執行者,參考對比其滿意度,有助于全面地評析現行的規培制度。以此為背景,調研團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面向住院醫師、帶教教師進行了規培滿意度的調查。
抽取該醫院261名住院醫師進行調查,有效調查人數為235人,其中男 97人(41.3%),女138人(58.7%);本科生96人(40.9%),碩士研究生 139人(59.1%);21~23歲 10人(4.3%),24~30歲221人(94.0%),31~35歲4人(1.7%);已有11人(4.7%)結束培訓,224人(95.3%)正在接受培訓;22人(9.4%)于2008—2014年開始參加培訓,213人(90.6%)于2015年以后開始參加培訓。
抽取該醫院57名帶教教師,其中男29人(50.9)%,女28人(49.1%);本科生 4人(7.0%),碩士研究生 43人(75.4%),博士研究生10人(17.5%);25~30歲 16人(28.1%),31~44歲 29人(50.9%),45~56歲12人(21.1%)。
采用自行編制的問卷,由調研團成員隨機抽取相應人員發放。調查問卷采用5分制計分,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2分代表不太滿意,3分代表一般,4分代表基本滿意,5分代表非常滿意。調查問卷分A、B兩卷,住院醫師填寫A卷,帶教教師填寫B卷。兩卷內容都涉及性別、學歷、年齡等基本信息以及對培訓管理、培訓待遇、培訓條件、培訓內容、培訓考核等方面的滿意度,A卷單獨包括培訓效果自評,B卷單獨包括評價住院醫師培訓效果。
將收集好的數據導入SPSS 20.0軟件后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本次研究采用了比較均值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發放A卷261份,回收有效問卷23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04%;發放B卷57份,回收有效問卷5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0%。
調查顯示,住院醫師對規培實施情況滿意度排名前3位的項目依次為培訓條件中的醫院等級(4.18分)、硬件設施(4.08分)、病種數量(4.02分);盡管順序略有差異,但帶教教師滿意度排名前3位的項目與住院醫師相同,依次為培訓條件中的醫院等級(4.77分)、病種數量(4.54分)、硬件設施(4.51分)。住院醫師、帶教教師滿意度排名后三位的項目及項目順序相同,依次為培訓待遇中的政策補貼(1.94分、3.93分)、培訓管理中的管理規范性(3.26分、3.93分)、培訓考核中的考核方式(3.32分、4.09分)。住院醫師對規培各項目滿意度均低于帶教教師(P<0.05)。其中,住院醫師總體滿意度3.48分,介于一般與基本滿意之間,但培訓待遇項目得分最低,僅為1.94分;帶教教師總體滿意度4.09分,介于基本滿意與非常滿意之間。

表1 住院醫師及帶教教師對規培實施情況的滿意度對比(分)

圖1 住院醫師及帶教教師對規培實施情況的滿意度對比
在規培效果自評與他評中,住院醫師、帶教教師均認為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效果較好(分別為3.73分、4.25分),列于首位;人際溝通能力(3.59分、3.98分)、臨床實踐操作能力(3.52分、4.09分)、病例分析能力(3.50分、3.98分)也居于前列。但是,科研能力(2.62分、3.42分)、外語能力(2.62分、3.44分)、緊急事務處理能力(3.35分、3.82分)的培訓效果欠佳。規培效果自評各項得分均低于他評(P<0.05)。總體評價,培訓效果自評與他評得分(3.29分、3.87分)介于一般與基本滿意之間。

表2 規培效果自評與他評對比(分)
調查結果顯示,規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發揮了較好作用。滿意度排名前3位的項目同為醫院等級、硬件設施、病種數量,顯示了國家認可的規培基地具有良好的軟硬件設施,符合培訓標準。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效果被廣泛認可,體現出臨床實踐更加重視職業道德素養教育,帶教教師在臨床工作、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人文關懷意識及行為都對住院醫師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獲得了良好效果[1]。但同時,對比調查結果也顯示現行規培制度仍存在不少亟須改進完善之處,據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圖2 規培效果自評與他評對比
醫療行業相較于其他行業具有強度高、風險大、周期長、專業性強等特點,5年本科畢業后需要繼續參加規培,期間的薪酬待遇、人事保障低于同齡其他專業的畢業生,收入不能合理體現住院醫師的勞動價值,造成了其心理上的不平衡,難以有效調動其培訓的積極性,影響了培訓的效果。建議規培基地拓寬資金來源,由政府、培訓基地、社會共同出資,提高住院醫師規培期間的薪酬待遇;擴大保障覆蓋范圍,加大餐飲、交通等補助力度,改善住院醫師的住宿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2];進行績效管理,制訂激勵政策,完善激勵機制,對培訓期間表現優異、考核成績突出的學員給予物質獎勵,實現薪酬發放梯度、形式和頻率的多元化。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規培“雙軌合一”的新形勢下,由于兩者分屬教育、衛生部門管理,延伸到醫院和高校后,導致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與規培存在一定的矛盾。建議從領導層、管理層、實施層分級落實[3]。高度重視頂層設計,推進醫學教育革新,深化醫教協同,盡快制訂出全國統一的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與規培之間合理、實用的銜接模式。各規培基地建立完善的大學—醫院—培訓科室三級管理架構,整合部門管理職責,規范培訓制度、流程。各科室實行帶教教師“1+1”責任制,加強培訓管理的規范性。
目前,各規培基地多采用360度評估反饋(360°Feed back)橫向評價住院醫師的規培效果,但這一評價方式尚無法縱向反映住院醫師在不同階段臨床能力的發展狀況[4]。為此,規培基地可綜合采用多種評價體系,在客觀量化的基礎上,用發展的眼光評價住院醫師,以考促培,明確住院醫師從低年資到高年資的個體目標和要求。比如,綜合采用階梯式培訓考核模式,即根據住院醫師受教育年限、背景及就業需求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階梯層次,分類制訂差異化的考核路徑,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和臨床技能考核,最終在培訓出口達到國家規定的培訓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住院醫師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病例分析能力等在規培后得到了明顯提升,但畢業后教育“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在規培中仍較明顯,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外語能力培訓效果在調查中評分較低。理論水平不足、科研能力欠缺、外語能力較低,則難以在臨床醫療實踐中進行有效思考、提煉升華、創新探索,也難以準確、高效地獲取最新最優的研究依據,就難以在醫療決策中將臨床證據、臨床技能、臨床經驗與患者狀況和價值觀念相結合制訂出個性化的循證醫學治療措施。建議豐富培訓菜單,加強文獻檢索、外文閱讀、醫學統計與分析、醫學科研等能力的培養,切實重視住院醫師知識、技能、態度的同步提高。
相對于帶教教師,住院醫師對規培政策的滿意度、支持度明顯較低,積極性不足。個中原因,除了前述的薪酬待遇、管理規范、考核方式、培訓內容等因素外,解讀不深、溝通不足、宣傳不夠等動員機制不暢通也是重要原因。要加強規培政策的解讀,尤其是對基本政策和新改進政策的解讀,通過醫學權威專家、醫學組織、網絡媒體等進行宣傳解讀,深入醫學院校與醫學生進行對話交流,爭取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對規培政策的理解支持[5]。特別要加強帶教教師與住院醫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厘清認識分歧、走出認識誤區、彌合認識差異、實現認識合力,發揮帶教教師在規培中的特殊動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