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晗 徐赟赟 孫 晶 李曉宇 方劍喬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癥狀,可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臨床一般采取藥物治療,雖然療效尚可,但若依賴藥物,不僅價格昂貴,且副作用大[1-3]。整體觀是中醫的基本特點之一,它認為人體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多結構的有機整體,各部分相互作用、互為牽制,任何一方產生的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部分,進而對整體造成損害。近年來,針灸治療AS,具有臨床療效確定、副作用小等優勢,逐漸引起研究者重視。本文運用中醫整體觀分析AS 病因病機、闡述古代針灸診治思路以及現代針灸治療的現狀與不足,以期為針灸治療AS 提供新思路。
在中醫古籍中,AS 屬“腰痛”“痹病”“竹節風”“歷節風”等范疇,其機制尚未明確。在整體觀指導下,可從多方面探討其病因病機[4-7]。《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癥的發生主要責之人體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諸邪。“風寒濕”本為六氣,若非其時而有其氣,則會化為“六淫”,侵害人體。人體應對環境變化有一定的調節能力,若變化超出能力范圍就會發展成疾病。此外,癘氣也是主要致病因素,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有報道稱,某些病原菌感染可能與AS 有關[8-9]。《靈樞·百病始生》云:“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人體本身具有統一性,五臟六腑除了發揮生理功能,還會相互作用、制約,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當某一部位發生病變時,此處氣血受到影響,久病成衰,引起整體陰陽失衡。研究表明,AS 與MHCⅠ類基因HLA-B27關系密切,相關基因攜帶率越高,疾病發生率也越高[10-13]。人體的統一性也表現在AS 的發病過程,它往往先由下肢大關節如髖、膝、踝關節產生炎癥開始,自下而上累及整個脊柱,后期還可累及其他系統,出現非關節癥狀,如心傳導系統病變、結膜炎、葡萄膜炎、肺上葉纖維化等。正如《素問·痹論》所說:“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
2.1 辨經絡 中醫治病基于整體觀,要求“審癥求因,辨證求本”。針灸作為中醫重要分支,在治療過程中也體現出整體觀。針灸不僅蘊涵中醫的基本思想,也有其獨特理論。針灸根據經絡循行,確定疾病發生的具體經絡加以施治,即辨經論治。《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經絡交匯貫通,人體內外相應,上下相通,古人在治療時,會先確定異常經絡,然后針刺相應腧穴振奮經氣,調節臟腑功能,調暢全身氣機。
2.2 觀整體局部,分寒熱虛實 整體觀認為,人以五臟為中心,和六腑、經絡、九竅、五官、四肢百骸等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當身體發生異常,會由經絡反應到某一部位或穴位上,整體的失衡首先由局部表現出來,局部是整體的縮影,傳達整體的信息。各經絡表里相合、內外相關,每一部分除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與其他部分甚至整體互根互用、互為牽制。《素問·玉機真藏論》指出:“五藏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除了常用的局部穴位,古人也用頭面、四肢穴位作為補充,注重整體性療效,避免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狹隘。比如,病在督脈,可取水溝、百會、后溪;病在膀胱經,可選束骨、昆侖、委中。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會出現癥狀差異,這與患者體質、情緒、時令、地域等因素相關。十二經脈“內屬于府藏,外絡于肢節”,承載人體氣血津液,換言之,人體的變化能反映經絡的狀態。在治療前,首先要進行經絡診察、切脈、循按,確定經絡病機,同時也要留意患者伴隨癥狀,有針對性地加減穴位、行補瀉手法,做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比如用手掌貼近患者病變部位皮膚,感受手下涼熱,了解其寒熱狀態,在選穴時就可以針對性地補陰固陽。也可以對經絡進行推循按壓,感受局部是否有異物或者異常感覺,判斷經絡是否有異常。還可通過患者舌脈進行辨證取穴,如舌紅脈細取太溪,舌淡脈緩取公孫,舌紅苔膩取陰陵泉等。如《靈樞·經水》所言:“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2.3 順應天時,診察形氣 《靈樞·歲露》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時令除了影響疾病的發生,也會對治療產生影響。《靈樞·本輸》曰:“春取絡脈諸滎,……夏取諸俞,……秋取諸合,……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之所宜。”做到春夏秋冬,各有所刺。
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整體觀在現代AS 的認識中也有深刻體現。高偉[14]研究報道,AS 四季均可發病,但春季發病較多。病情變化受季節影響,以春、冬兩季加重較多,因春季風邪較盛,人體腠理開,易感邪。《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冬春兩季陽弱陰盛,陽氣不足以柔神養精,寒氣侵犯人體,所以病情易加重。周廣軍[15]研究報道,AS 活動期、早期以濕熱痹阻證多見,非活動期腎虛督空證為主,晚期腎虛督空證、肝腎兩虛證較多。這說明現代中醫已經認識到,疾病是發展的,必須針對病情變化,對治療做適當調整。目前中藥內治辨證論治發展較為完善,已有不少醫家通過辨證對患者先分型后治療,取得良好療效。如焦樹德教授[16]報道,將AS 分為邪郁化熱型、腎虛督寒型、邪及肝肺型、痹阻肢節型,治療則以補腎強督為主。李滿意等[17]總結婁多峰教授經驗,運用“虛邪瘀”辨證論治體系,將AS 分為腎督虧虛邪痹血瘀型、風寒濕邪痹阻督脈型、肝腎虧虛邪痹督脈型、腎陽不足寒濕痹阻型,辨證施治。誠如《傷寒論》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在針灸領域,運用整體觀治療AS 的報導目前卻不多見。受現代醫學沖擊,目前針灸治療傾向于參考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根據余青等[18]報道,局部取穴是AS治療的主要方法,在使用頻數最多的20 位腧穴中,有15 個在背腰部。按照使用頻次由高到低,排在前20 位的腧穴使用頻次、所占百分比,夾脊穴應用80次,是使用率最高的腧穴。借助現代醫學來治療AS,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針灸發展,也從側面證實了針灸治療行之有效[19-20]。但這也使針灸失去了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不能發揮出最大療效。
隨著科技發展,醫學研究越來越精準,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人們更傾向于獨立于自然,從微觀角度對人體和疾病進行研究。這對我們進一步認識疾病,從根源上尋找治療方法有所幫助,但是在臨床治療時,還需充分考慮時令、地域差異,以及患者年齡、性別、體質和生長環境,結合AS 的疾病特征,做到個體化治療。再者,疾病的發生并非只局限于一臟一腑。局部取穴,也是治療AS 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夾脊穴附近有相應的脊神經后支及伴行的動靜脈,針刺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阻斷局部炎癥介質,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組織循環,消除疼痛[21]。但在中醫整體觀指導下的診治思路,除了局部穴位,應該更重視經絡聯系下的臟腑整體性,發揮腧穴的遠治效應,同時也需有針對性地對人體進行診察,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整體意識,對其他并發癥有所防范,做好預防。而且在治療AS 時,還可以針藥并舉,將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傷寒論》曾記載:“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針藥并用能更好地進行全面診治,做到結合局部與整體,兼顧扶正與驅邪,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