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 帥 高 飛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在當前小規模細碎化經營的背景下,我國農業植保機械化水平低且植保機械外包市場發展緩慢,以使用小型手動工具的家庭作業方式為主。由于使用方法的不科學,致使農藥利用率極低,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并直接影響到施藥者的健康,甚至污染農產品,造成食品安全問題[1-3]。為此,我國各省市都在積極推進大中型植保機械的使用,但仍處于嘗試推廣的初級階段,其推廣也多采用作業外包的形式。
20世紀90年代初,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植物保護和防治體系——大型地面植保機械和航空植保機械相結合的立體防治體系。在地面植保機械噴藥技術中,主要以噴桿噴霧機(拖拉機配套懸掛或牽引式、自走式大型機具)為主;在航空植保技術上,美國60%以上農藥噴施依靠農用飛機實現,日本則有50%的耕地實現了無人機防治[4]。噴桿噴霧機作業效率高,噴霧質量好,噴霧量分布均勻,適用于大面積噴灑各種農藥、化肥和植物生產調節劑等的液態制劑。植保飛機不僅省時省力、安全環保、節約成本,還減少了大型機械進田作業造成的作物損失,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5]。
本研究選擇植保機械及其作業外包市場較為發達的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為樣本地,調查當地大中型植保機械如植保飛機及其作業外包情況,探索植保機械及植保作業外包推廣的所需條件,以期對其他規模化程度相當的地區提供參考借鑒。
2.1 植保機械作業面積新疆機械植保面積在2002—2016年的15年間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從167.6萬hm2增長到422.8萬hm2,平均每年增長18.2萬hm2。2002—2013年期間,機械植保作業面積的增長較為緩慢,平均每年僅增長13.8萬hm2;2014年作業面積首次出現了大幅度增長,由334.2萬hm2增長到了387萬hm2,之后2015年繼續大幅增長到了428.9萬hm2,這2年平均每年增加47.35萬hm2,遠遠高于2002—2016年作業面積的平均增長量。2016年相對2015年的作業面積則有略小的降幅,停留在422.8萬hm2。
2.2 機動噴霧機擁有量2002—2016年15年間,新疆的機動噴霧機擁有量從3.59萬臺增長到9.39萬臺,平均每年增長0.41萬臺。2002—2009年的機動噴霧機擁有量一直在緩慢增長,2010年時有了明顯增幅,首次突破7萬臺。到2013年,機動噴霧機擁有量的增量再次大幅度提高,相對2012年增加1.36萬臺,是15年來增長最快的1年。之后到2016年的3年時間里,機動噴霧機擁有量有所降低,但變化幅度不大。分地區來看,2002年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稱兵團)的機動噴霧機擁有量不足100臺,經過15年的緩慢發展,到2016年已達到1萬臺,而新疆地方(除兵團以外的地區)的機動噴霧機發展較早,機械增長變化與新疆總體變化趨勢一致。在2013年達到了8.56萬臺后,機動噴霧機的擁有量有所下降。
2.3 農用飛機擁有量2002—2016年間,新疆農用飛機擁有量的發展變化總體呈現出“前、中期平穩,后期猛增”的狀態。2002—2007年間,新疆的農用飛機數量在穩定在33架左右;2008年時,農用飛機的數量直接減少到了29架,并且連續4年都沒有變動,直到2012年后又回升到了33架;自2015年開始農用飛機的普及率上漲,從33架增長到46架,2016年時更是增長到89架,比2002年的擁有量增加了1.7倍。從地區分布上看,兵團持有農用飛機的時間較早,但數量較為穩定,地方雖然到2015年時才開始擁有農用飛機,但是數量增長迅速,第2年便超過了兵團的。而且,2015年后新疆總體農用飛機的增量事實上就是地方農用飛機的增量。從數據變化中可以看出,兵團在農用飛機這一新技術的應用上具有先行示范性,而該技術現在也從兵團推廣擴大到了普通村莊中,并得以迅速發展。
3.1 調查數據本次調查的樣本地點分別包括昌吉市2個村、瑪納斯縣8個村、呼圖壁8個村、石河子市3個團場中的9個連隊,共4個地區,27個村莊和連隊。在每個村莊或連隊內隨機找15~20戶人家進行問卷調查,共調查有效386份土地經營戶以及103塊玉米地和217塊棉花地。調查內容包括農業決策者基本信息(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農技培訓、風險偏好)、家庭經營信息(農業及非農勞動力數、合作社參與、種植規模、種植作物種類)、地塊信息(地塊規模、相鄰地塊是否種植相同作物、相鄰地塊是否統一灌溉)、打藥機具信息(打藥機械種類、噴灑農藥種類、植保服務方式等)、政策和外部環境特征(政府宣傳、技術服務地距離)等。
3.2 結果分析農戶選擇技術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農戶年齡、性別、教育水平、農業培訓情況、是否具有冒險精神、家庭收入來源、是否參加合作社、經營土地情況、技術獲取渠道等[6-8]。為了突出植保飛機和植保服務的特殊性,探究植保機械及作業外包發展的制約因素,只選取農時特征、經營耕地面積、地塊面積、外包決策方式、相鄰地塊是否統一灌溉以及村組織和合作社等幾個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3.2.1 農藥種類與植保機械工具類型選擇 通過后期電話回訪,得到了57戶農戶的植保機械打藥情況,農藥類型基本包括農業殺蟲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3大類。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作物使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植保藥劑,在某一作物需要的藥劑類型相似、作用時節相同,容易形成農戶需求的一致性,且適宜采取外包集體作業。從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噴桿噴霧機、植保飛機和小型植保器械均有噴施農業殺蟲劑,其中植保飛機和小型植保器械的使用次數相仿,遠遠少于使用噴桿噴霧機噴灑的次數;在噴施除草劑方面,噴桿噴霧機噴施最多,是小型植保器械的3倍,是植保飛機的21倍。也就是說,噴施農業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主要工具是噴桿噴霧機。在植保生長調節劑的噴施上,噴桿噴霧機和植保飛機的噴施次數相仿,并且沒有農戶用小型植保器械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單獨觀察植保飛機的噴施不同農藥的次數,植保飛機大部分應用于植物生長調節劑。
以植保飛機為例,農戶對植保機械的選擇可能跟農藥類型有關。某一類作物需要殺蟲除草的時間和所用藥劑等一致性較低,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具體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一方面相對另外2種藥劑更具有普遍性,農戶需求具有一致性,可以連片土地統一使用,更方便外包作業;另一方面,對噴施精確性的要求也較高。因此,相對于農業殺蟲劑和除草劑,植保飛機這類大型植保機械更多的是用來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以此來節省時間和費用,產生規模效益。
3.2.2 土地規模與植保飛機采用及作業外包 根據調查樣本戶家庭經營總面積的分布情況,將土地經營面積分為0~2hm2、2~5hm2、5~10hm2、10~15hm2以及15hm2以上5個規模段進行分析。在所有樣本地塊中,以外包為主進行植保作業的比例,隨著經營規模的增大而呈現倒“U”形變化。0~2hm2以內的農戶外包服務為主的比例為37.04%,2~5hm2以及5~10hm2內外包服務為主的比例均在60%左右。當土地規模達到10hm2以上時,外包服務為主的比例開始下降,15hm2以上的大規模農戶僅有26.18%選擇服務外包為主的植保作業。與服務外包選擇的變化類型相似,植保飛機技術的采納比例隨著規模增大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但相比而言,植保飛機技術的變化幅度略小,當經營規模達到15hm2以上時,采納比例開始緩慢減小。植保外包服務選擇,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小規模農戶的家庭勞動力足以滿足自給服務的需求,因而大部分都不進行外包;而稍大規模的農戶受家庭勞動力和大型植保機械成本的約束而選擇植保外包;當規模足夠大時,農戶的外包費用超過了足夠買大型植保機械的成本,農戶開始選擇購買機械自己打藥。相同的,植保飛機技術的采納也是受到勞動力、植保機械成本約束才引起了采納比例的變動。但由于植保飛機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的植保技術,其有著噴桿噴霧機所不能替代的優勢,所以當規模面積增大時,有47.62%的農戶選擇飛機打藥。
3.2.3 地塊規模 地塊是農戶生產作業的微觀單位,觀察地塊面積規模對植保作業外包的選擇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地塊規模在1.67hm2以內時,農戶中選擇作業外包為主的占33.04%,外包為主的地塊中集體外包的比例占40.54%。當地塊面積在1.67~3.33hm2以及3.33~6.67hm2時,棉花、玉米種植戶有60%以上都主要選擇外包服務作業。但面積在3.33~6.67hm2時,外包地塊中集體外包的比例下降到12.5%。當地塊規模達到6.67hm2以上時,大規模戶只有32.35%主要選擇外包服務,集體外包僅占18.18%。地塊規模在1.67hm2以下的農戶較少選擇作業外包,這可能是由于小規模地塊難以使用大中型植保機械。而在進行外包的地塊中,集體外包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規模,這或表明集體決策對小規模地塊使用大中型植保機械有著重要的影響。
3.2.4 外包決策方式 將外包打藥組織方式進行植保機械的分類分析,觀察農戶選擇外包打藥是否是集體行為,試說明農戶選擇不同植保機械和是否集體外包之間的關系。從各植保機械下不同外包形式的比例來看,使用噴桿噴霧機和植保飛機的農戶采用集體外包形式的比例分別占30.07%、23.08%,而“飛機+噴桿噴霧機”中,集體外包比例達到58.06%,這可能與農戶的地塊規模有很大的關系。相比于其他農業機械,集體外包對大中型植保機械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3.2.5 灌溉形式與作業外包 若土地是集體灌溉,則說明作物生長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利于植保機械的集體外包作業。集體灌溉的農戶中,有53.24%選擇外包服務為主,單獨灌溉的農戶中外包服務為主的有49.17%,集體灌溉有利于形成集體外包決策。上述內容表明,小規模地塊需要依賴集體外包來使用高效植保機械,地塊規模以及能否形成集體外包決策是影響植保機械推廣與作業外包發展的重要因素。
3.2.6 村組織和合作社與植保飛機選擇 當村委會出面協調推廣植保飛機技術時,農戶中有43.43%采納植保飛機技術,而村委會未出面進行組織協調時,僅有35.55%的農戶選擇采納植保飛機技術??梢?,農戶對村組織具有較高的信任度,農戶更愿意采用村委會推廣的農業技術。植保飛機作為一種機械價格高、操作難的新型植保機械,需要一定專業的飛機操作手為農戶進行服務。農業合作社具有提供農技農資農機的作用,是否加入合作社應對農戶選擇植保飛機機械有所影響。結果顯示,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反而會選擇植保飛機技術,這可能是因為合作社提供了噴桿噴霧機技術的服務。參加合作社會對大中型植保機械的使用產生一定的影響。
新疆噴桿噴霧機使用具有非常好的普及情況,相對而言,植保飛機的采用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繼續重點推廣。樣本地兵團在農用飛機這一新技術的應用上具有先行示范性,而該技術目前也從兵團推廣擴大到了普通村莊中,且發展較快。機械植保作業的面積持續擴大,植保作業外包發展迅速。棉花和玉米作為樣本地農戶種植最為廣泛的農作物,絕大部分的農戶都選擇了大中型植保機械進行植保作業。棉花種植戶絕大多數都選擇了作業外包,玉米種植戶中以自給服務為主的農戶要稍多于服務外包。對比不同地區的外包服務化程度,2種作物在兵團的外包程度均要高于地方。植保機械的推廣依賴植保作業外包市場的發展。即使是在新疆這種大規模農業區,農戶仍主要通過作業外包使用大中型植保機械,尤其是在植保飛機的選擇使用上。所以發展植保作業外包市場對植保飛機的推廣具有重要作用。農時特征、經營耕地面積、地塊面積、外包決策方式、相鄰地塊是否統一灌溉以及村組織和合作社等因素,對植保機械采用和植保作業外包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3點建議:(1)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完善植保外包服務市場;擴大植保機械宣傳力度,持續推動農技推廣工作。(2)針對農戶需求,優先示范推廣人均耕地規模較大的地區和農時緊張植保環節。(3)完善植保作業外包服務市場,保障服務質量。建立發展機制及約束機制,加強作業外包監督工作,起到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