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良兵
(無為縣農技推廣中心,安徽無為 238300)
無為縣位于長江下游,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降水1213mm,年均日照時數2002h,平均氣溫15.8℃,無霜期235.7d。全縣耕地總面積85933.3hm2,土壤成土母質主要為長江沖擊物、湖相沉積物、第四紀紅色粘土等。山丘基巖主要有石灰巖、紫色砂巖、碳酸鹽巖類。共有5個土類,12個亞類,38個土屬,84個土種。主要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占土壤總面積的67.2%,黃棕壤占19.2%,潮土占10.2%,紫色土占0.4%,其他土類占3%;“水驟東南,山環西北”是無為縣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根據第2次土壤普查資料分析,全縣可分4種不同的地貌類型,即:沿江洲區(河漫灘、江心洲)、水網圩區、波狀平原區、低山丘陵區。
2.1 分布由于受長期的不良自然條件影響和不合理的、粗放的人為耕作影響,無為縣已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障礙的中低產土壤。無為縣中低產土壤主要有水網圩區的潛育化土壤,波狀平原區的白土化和高位粘盤層土壤,沿江洲區的沙土化土壤。據統計,全縣中低產土壤面積為21500hm2。
2.2 類型及成因
2.2.1 潛育化土壤 本類型土壤主要有青馬肝田、青絲泥田、青砂泥田、青湖泥田等4個土屬中的8個主要土種。主要分布在水稻連作的水網圩區的低蕩田、圩心田,丘陵區的低沖田和湖圩田。地勢低平,易受洪澇災害,地下水位穩定的30cm左右,土體膏狀無結構,難耕作。主要性狀:由于該類土壤長期處于飽和水狀態,剖面上下亞鐵反應強烈,土體具有較多的低價鐵、沼氣、有機酸及其他還原性物質,呈灰藍色,有腐臭味,糊狀,無結構。有機質含量雖高,但土冷泥爛,分解釋放慢,有毒物質易積累,水稻易僵苗遲發,產量低。形成原因:(1)地勢低洼。土壤所處地形部位低洼,地下水位高,雨汛期,地表水與地下水相連,積水難排。(2)過度耕作。20世紀60—70年代大力推廣雙季稻,復種指數大大提高,干濕交替時間縮短,犁底層加厚并更堅實,阻礙了透水透氣性。(3)水利設施不完善。排灌設施不健全,雨水季節不能及時將多余的水排出,土壤處于長期浸泡狀態。
2.2.2 白土化土壤 本類型土壤主要有澄白土田、二白土田、白土田、黃白土等4個土種。主要分布于無為縣中部及西南部波狀平原區高塝畈。地下水位在1m以下或不見。地表微坡-緩坡,易受雨水沖刷,輕度片蝕,由于人為耕作,長期受串灌漫流影響,耕層或其以下,有明顯的側滲、漂洗層即白土層。主要性狀:本類型土壤剖面中,白土層部位高而厚,弱結構,易淀漿板結。耕層質地中壤,粉砂粒含量高于60%。土體灰白色,養分含量低。形成原因:(1)人為因素。由于人為挖高墊低修筑梯田,上部土層多經搬運堆積。土體比較疏松,水分易于滲透。在長期淹水耕作條件下,土壤物質易于還原淋溶,從而造成土壤粘粒和養分淋失,耕層質地粉粒含量相對增加,結構變差,形成白土層。(2)串灌漫流。由于人為耕作,長年串灌漫灌,雨水漫流,使土壤耕層粘粒減少,粉砂粒逐步增多,結構變差,形成板結的白土層。(3)地勢原因。地表為微坡-緩坡,土體中上部為緊實的托水層,通透性差,常受滯水側向水流漂洗的影響,迫使土壤中水分側向漂洗,長期即形成漂層。(4)耕作制度不合理。該類土壤種稻歷史越久,長期水耕水耙,促進了耕層的白土化。
2.2.3 高位粘盤化土壤 本類型土壤主要有淺馬肝田、黃馬肝田,還包括白土壤類型的澄白土田等3個土種。主要分布于無為縣中部波狀平原的崗、畈上部和高塝田。不見地下水。地表緩坡,輕—中度的片蝕,排灌條件差。剖面中上部有粘重結板的粘盤層。主要性狀:剖面中粘盤層部位高而厚,緊實,通透性差。耕層養分含量底,熟化程度偏低。粘盤層出現在30cm左右,厚度平均為55cm,質地粘土。形成原因:(1)成土母質影響。主要是成土母質的原生型,均為下蜀系黃色粘土。(2)人為因素。人為耕作較粗放,耕作不深,耕層淺薄。(3)地表沖刷。地表緩坡,雨水沖刷,造成表土層剝蝕,也是其原因之一。
2.2.4 砂土化土壤 本類型土壤,主要有灰砂土和斷根砂2個土旱地土種,主要分布在沿江洲地,障礙層為深厚的砂土層。主要性狀如下:剖面中上部均為厚層砂土—砂壤土,松散無結構,保水保肥能力較差,養分含量少,土溫變化較快,但通氣透水性較好,并易于耕種。耕層養分含量偏低,有機質含量平均小于10g/kg。形成原因:主要為長江泛濫沖積形成的砂層。
3.1 潛育化土壤(1)排水工程。通過改善排水設施,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土壤漬害。(2)調整種植結構。調整作物布局,水旱輪作,把種禾本科作物和豆科或十字花科作物結合起來,如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綠肥、早稻—蔬菜等。(3)種植綠肥。擴大綠肥種植,做到用養結合,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體內理化性狀。(4)冬耕曬垡。提倡冬耕曬垡,曬白曬透,改善土壤通透性,促使還原物質氧化,減輕其毒性,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轉化。
3.2 白土化土壤(1)提高排灌能力。加強排灌設施,興修山塘水庫,整修撇洪溝,蓄水保土。排灌分開,克服串灌漫流,防止再度漂洗。(2)秸稈還田。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3)合理耕作。深耕旱耕,將白土化土壤表層砂粒與心土層粘粒進行混合,改良土壤質地,加深熟化耕層。(4)加強追肥。加強作物中期追肥,防止作物后期脫肥脫水而早衰。
3.3 高位粘盤化土壤(1)加厚耕層。采取深耕、深翻,使耕層達到20cm以上。(2)多施有機肥。多施有機肥、草木灰,使耕層疏松,增加土壤孔隙,促進土體通氣透水,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3)合理輪作。改變單一種植模式,向多樣型種植方式轉變,進行水旱輪作,油(麥)—稻輪作,有利于加深耕層。(4)田地整治。平整造梯田,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熟化耕層,局部高崗,缺水源,可發展經濟作物。
3.4 砂土化土壤(1)客土改砂。翻淤壓沙,摻淤改沙,使用河塘泥、土雜肥等增加砂土的粘粒含量,改善耕層質地。(2)增施有機肥。有機肥可以改善砂質土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團聚體形成,提高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通過增施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提高有機質含量。(3)科學追肥。砂土田施肥上要多次少量追肥,看苗補肥。(4)選用抗旱品種。選用深根抗旱品種,減少砂土保土性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