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群 彭秀君(通訊作者)
(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護理部 四川 成都 610038)
至1990年以來,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成為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我國老年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老年慢性病發病率不斷增高,失智失能比例也逐年上升,導致照護需求群體規模不斷擴大,照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現將我市老年長期照護需求現狀進行分析和探討。
長期照護,在國際上已發展成探討人類群體生命、生活、生計等主題,集多學科為一體的廣泛概念。[1]老年人長期照護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一個相對較長時期,甚至在生命存活期內都需要他人提供幫助的總稱。長期照護需要提供生活照顧、日常護理、健康促進等多方位的幫助。有報道認為長期照護至少在六個月以上[2]。
WHO根據20世紀80年代代凱茨提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標按等級進行多方面的服務,其中包括護理服務、生活照護服務、物資援助服務和特殊服務。后來較多學者研究認為,老年照護還應當包括為老人提供診斷、治療、康復、精神慰藉等專業的醫療照護服務。目前的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的項目包括日常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精神慰藉三大類服務。
根據2009年至2015年《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統計,我市60歲老年人口從1968292人增至到2598855人,老年人口占我市總人口比例從17.27%增長到21.17%。其中80歲以上老人300322人增至385667人,均占老人比例15%。
我市勞動人口年齡暫定為15~64歲,需要撫養少兒人口年齡為0-14歲,需要贍養老人年齡定為65歲及以上。我市贍養老人系數和撫養小孩系數比例均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5年老人贍養指數從15.95%增長到19.51%。
據成都市衛計部門資料顯示,2009年我市老年病專科醫院只有1個,床位數330張,國辦養老機構7所。2010年老年醫院增至3個,床位數436張,國辦養老機構增設至162所。截止2015年止,成都市已有55家醫療機構與100家養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有養老機構309家,養老服務床位1.16萬張,新建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00個,完成為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養老服務4.3萬人次。
據成都市民政調查顯示,家庭養老仍是我市主要的養老模式,這與梁鴿等研究一致;社區日照養老和社區短期養老目前也是我市普通家庭較為接受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和醫療養老由于床位比例的不足和家庭經濟收入、就業狀態、生活習慣的改變,目前比例較低。
根據全國大數據分析,我國無重要臟器疾病的老年人僅占20%~25%,而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高達74.5%。其中失能老人2010年占老人總數19.0%,2015年老人總量的19.5%。按此比例計算,我市2015年失能老人超過50萬,占我市人口總量4.13%。
根據臺灣學者陳晶瑩的定義,長期照顧是針對失能者和失智者的功能和自我照顧能力提供不同程度的照顧措施。我國較多專家研究對象以失能老人為基礎,證明失能老人是長期照護需求的重要群體。近年來,醫學數據顯示,失智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病情加重;調查發現,老年年齡每增加5歲,失智的發病率就增加1倍;在85~90歲時,失智老人比例約25~33%。所以,在長期照護對象設定中,失能和失智患者同樣是我市的需求人群。
評定長期照護需求依照老人的功能狀態和失智程度。目前通常依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和簡明精神狀態量表MMSE。我市已經制定長期照護評定等級,根據以上量表為基礎,細化評定內容分為輕度1、2級,中度3、4級,重度5、6、7級共7個等級,為我市即將推出2017年7月出臺的長期照護保險出具評定標準。
我市仍是以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為普遍的養老模式,家庭設施建設和照護人員培訓是規范長期照護最基礎的標準。根據國外先進養老經驗,家庭設施由長期照護評定人員上門評定后,根據患者照護等級指導家屬準備多功能病床等設施,具有防壓瘡和防跌倒功能,國外有報道由政府提供。照護人員由專業機構培訓持證上崗,目前我市已成立成都市老年示訓中心,為護理員培訓提供專業的培訓和考核,畢業持有老年護理員證和護理員證雙重資格。養老機構和醫養結合機構以及老年專科醫院建設有專門審核標準和評定標準。
伴隨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劇,長期照護需求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成都市自2009年以來,積極應對我市老齡化現狀,增設養老機構及設施,規范化培訓養老護理員,制定長期照護保險政策等等。然而,我市同樣還處在未富先老時期,經濟狀態、社會意識、知識水平還相對落后,對老人的照護需求質和量均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還需要從模式探索、社會關愛、政府投入、個人意識等多方面進行研究,逐步滿足我市老年患者長期照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