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強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藝術歷史悠久,始于宋、盛于明、興于清、繁榮于當代,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依然傲立于傳統陶瓷藝術的行列。尤其是紫砂壺,它集實用、藝術和人文于一體,深受大眾的青睞。
紫砂藝術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并且具有非常具體的形式類別和內涵。單從裝飾而言,紫砂泥因其超強的可塑性,能夠在其上進行各種裝飾,并從姊妹藝術中吸取精髓,成為獨特的紫砂裝飾技法。陶刻、泥繪、金銀絲鑲嵌等,均是紫砂裝飾的常見技法,這其中又以陶刻最具代表性、系統性和文化性。
紫砂陶刻講究“以刀代筆、以刻代繪”,融詩、書、畫、刻諸藝術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紫砂陶刻題材和形式極為廣泛,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均是入畫素材,正、草、隸、篆等各種不同的書體,也能使作品增添文人氣息。紫砂陶刻講究構圖、形象、刀法的氣韻和力度,陶刻刀法分為“雙刀正入法”、“單刀側入法”等數十種。陶刻藝人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清刻”、“砂地刻”、“著色刻”、“陽刻”、“空刻”等表現手法來實現其整體藝術效果。
紫砂陶刻裝飾的藝術感染力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須緊密地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上,深入到內涵里。因此,紫砂陶刻裝飾在掌握技法的前提條件下,尤其注重與作品造型的統一、與人文內容的結合,從而使整件作品成為一件更完整、更具吸引力和價值的作品。現以我設計制作的“靜心蓮壺”(見圖 1)為例,通過具體作品的對應,淺要談一談紫砂陶刻的藝術感染力。

圖1 靜心蓮壺
紫砂壺“靜心蓮”的陶刻藝術感染力表現在嫻熟的陶刻技法、綜合的畫面布局設計,以及對應人文內涵的深入挖掘和表達,從而達到視覺審美和情感共鳴。“靜心蓮”的主體造型大氣、厚重,為典型的“一粒珠”形,內嵌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整個壺身就似一顆圓潤的珠子,對應壺鈕則為一顆小珠子。壺肩置兩耳,內扣金屬軟提梁,使整體風格更顯古拙、厚重、端莊。陶刻裝飾畫面主要表現于圓鼓的壺身上,其畫面必須與壺身胎面特征統一,也必須與壺的整體端莊風格統一。因此,在此基礎上這件作品選取了“持蓮觀音菩薩”為主要表現內容,畫面整體能夠更好地與圓珠狀壺身結合服帖,同時更顯作品的厚重底蘊。
刻畫觀音的形象須遵循經典要義,基于佛像本身展開,使整體流露出厚重的歲月氣息和莊重的佛教情懷。在這幅畫面中,觀音儀容清麗、發髻高聳、衣袂飄逸、纓絡繞頸,細節刻畫恰到好處,她右手持未敷蓮華,顯得端莊大氣而不失惟妙惟肖。整個畫面通過刻刀的運籌帷幄,將“持蓮觀音菩薩”的慈愛形象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觀音的形體大小比例和諧,圓形光暈巧妙刻畫出觀音與所處空間在視覺上所形成的虛實效果。
在佛教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中,觀音是慈悲的象征,寓意送子送福等,在世人心中有著十分神圣的地位。“靜心蓮”中的觀音刻畫,較好地處理了內容與空間的關系,拉近了觀音和人的距離,使傳說中神化的觀音,仿佛就如此優雅地站在了我們面前。作品取“靜心蓮”三字為名,含有捏花一笑之意,慈悲在懷,靜心供養,內含步步生蓮的美好寓意和內涵,并從“持蓮觀音菩薩”的畫像中進行了人文意蘊的升華,從而使整件作品的陶刻藝術感染力更為深入人心。
在紫砂陶刻史上,名家大師層出不窮,尤其是清代中期的書畫家、金石家陳鴻壽與當時的紫砂匠人合作,制作出了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金石于一體的紫砂陶刻杰作“曼生壺”,一直成為后世陶刻之典范,影響至今,享有“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美談。作為當代紫砂陶刻藝人,我們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更應學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高自我藝術修養,創作出更多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更好地延續紫砂陶刻藝術的感染力,使這一門裝飾手藝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