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宜興 214221)
自古至今,紫砂壺在歷代文人雅士的參與設計和推廣下,在保持實用性的基礎上,既完善了造型體系,提升了觀賞價值,又吸收了豐富的文化元素,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熏陶。紫砂壺集金石書畫于一體,其豐富多彩的造型裝飾工藝為各類文化藝術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舞臺,它們相互成就,從而使紫砂壺呈現出完整的藝術特色,使之成為傳統文化的厚重載體。
我們處在一個千變萬化的時代,在不同經歷、不同文化、不同教育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觀、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千差萬別,因此,為滿足人們的不同審美觀念,紫砂壺也呈現出千奇百怪的造型。作品“呈龍壺”(見圖1)是典型的圓器,具有紫砂壺圓器造型“圓、穩、勻、正”的特點,并圍繞龍的形象特征,運用花器的局部裝飾工藝,在設計風格上精益求精,使作品呈現出恢宏的王者之氣。在泥料選擇上,采用了原礦紫泥,紫色代表高貴,紫泥醇厚莊重的色澤與龍的尊貴形象相得益彰。

圖1 呈龍壺
縱觀整壺,底部圈足提升了作品的穩定性,有莊重之感;壺身飽滿圓潤、骨肉亭勻,重心下沉,給人以沉穩的力量感,器身線條流暢簡潔,無一分拖沓冗余,給人利落大氣之感;壺蓋為壓蓋,合于壺口,蓋面穹起呈半圓狀,與壺身相呼應,比例協調,提升了整壺精神氣。壺流、壺把、壺鈕采用了局部裝飾,以雕塑形式惟妙惟肖地表現出龍的特征,提升了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精美大氣。壺流塑成栩栩如生的龍頭狀,雙目圓睜、威視前方、霸氣凌厲,龍須柔順、自然卷曲垂下,鬃毛柔順貼于頸部,龍角堅挺、前額凸起,以龍頭為壺流,立體生動,茶水從龍嘴中自然流出,仿若天降甘泉,既實用又增加了美觀性;壺把為圈把,其上龍鱗遍布,鱗片堅硬、紋理清晰,鱗片由大到小疏密得當,刻畫十分精致。圈把與壺流相互呼應,將一條形態霸氣、莊重威嚴的巨龍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者眼前,給人大氣恢弘之感;壺鈕雕塑成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龍,躺臥于壺蓋上,龍頭轉向背后,似有所遙望,透露著不怒自威的風度,壺鈕雖小,但小龍的頭部特征、龍爪等皆刻畫得面面俱到。幾處局部雕塑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表現直觀而生動,雕塑呈現出自然而然的立體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美感,使龍的尊貴霸氣得以完美地展現。
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龍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已深深扎根于我們的潛意識中。龍廣泛出現于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和神話中,深入人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龍,首先象征著中華民族,是民族的圖騰。中國歷史悠久,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始于遠古,人們相信龍可以讓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從古至今,中國人就以“龍的傳人”自居。龍文化對中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強烈的文化認同會提升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中國人對“龍文化”的強烈認同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使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在中國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問題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二,龍精神抖擻、霸氣威嚴,它向世人展示著意氣風發、奮進向上的精神面貌,這種精神鼓舞著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堅持前進,無論是受到外辱還是內亂的挫折,它始終自強不息、不斷開拓、不斷發展、不斷吸納,最終在改革開放的進程里、在逐漸融合的過程中,一步步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將龍的形象融入到紫砂壺中,既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價值,又通過紫砂壺這一載體使龍文化得以流傳下去。
紫砂藝術與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包含著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是傳統文化的深厚載體。它作為日常用器,以獨一無二的實用性和精彩紛呈的造型為人喜愛,讓人在喝茶品茗的過程中領略藝術之美、受到文化熏陶。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應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壺藝,為作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價值,為浮躁的社會帶來一方安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