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軍
(宜興 214221)
在陶瓷藝術中,紫砂壺是一個特殊的品種,它具有得天獨厚的泥料資源、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以及與眾不同的實用功能。紫砂壺以簡練大方的形態、淳樸典雅的色澤、博大精深的文化,成為傳統手工藝制品中一朵奇葩,數百年來一直深受文人雅士的鐘愛。
從古至今,紫砂壺的創作一直延續著文化的傳統,它服務于人們對飲茶的需求,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茶文化基因,從始至終都表現出濃厚的文化氣質,因此,它的創作也離不開對文化的傳承和表現。“圣賢之約”(見圖1)是一組充滿人文味的套壺。作品以一壺二杯的套壺形式,將紫砂藝術和中國的“圣賢”文化相結合,開啟一段美妙的“圣賢之約”。

圖1 圣賢之約
在儒學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為圣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賢即是圣人與賢人的合稱,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圣賢之人,一直是中國人精神信仰中的一座高峰。因此,“圣賢”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文化藝術創作。以“圣賢”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作品通常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達到“形而上”的藝術效果。
紫砂“圣賢之約”的主題也為圣賢文化,相比于抽象的文化本身,作品力求通過具體造型,營造出深邃的文化質地,實現人與壺的共鳴。整體由一把壺和兩只茶杯構成,其形態端莊、渾厚、飽滿、圓潤,所有細節均沒有棱角分明的地方,給人以溫和之氣。胎體泥料是較為稀少的老紫泥,顆粒感明顯,色澤降沉,顯得穩重而古樸,猶如一位久經風霜,卻笑看一切的圣賢老者,自然烘托出其不凡的人格氣質。
紫砂壺的造型具有整體藝術美,其整體與各部分比例配合,如平衡、對稱、變化、整齊等,都強調一種和諧的統一感。形神是否兼備、骨肉是否亭勻,成為衡量一把壺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紫砂壺的創新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約束的,即要以實用為基礎,要符合視覺上的整體美感,天馬行空、奇形怪狀的壺,是缺乏藝術審美這一先決條件的。
紫砂“圣賢之約”在造型上講究“源于傳統而高于傳統”,其整體造型規整、樸素,但細節方面的匠心卻升華了作品的文化氛圍。無論是主壺壺身還是茶杯杯身,均設計成圓渾的形狀,在視覺上形成一股向外的張力,尤其在杯身上,前后兩側分別隨線條走勢微微外鼓,這樣不僅增強了杯身的圓線條感,更獨具實用防燙的功效,等于給杯身加上了一個“保護套”,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便是圣賢文化的實際表現,于此達到實體與精神的統一。
與此同時,主壺在造型裝飾上充分擷取中華竹文化的內涵,以竹之內蘊來表達圣賢意境,自然而然地完成作品人文境界的升華。此壺壺把、壺嘴、壺鈕均取自然界竹枝形態,竹鼓線清晰利落,彎折曲度自然得體,并與實際功用統一,使藝術效果達到一個最好的狀態。一彎壺嘴出水順暢利落,圈把“竹枝”從底部往上彎折,分成兩個開叉,分別攀伸于壺身兩側,并伸出一簇簇竹葉,自然貼飾于壺身上,葉如利箭般干凈,仿佛正隨風浮動,靜中寓動,栩栩如生。壺鈕好似破土而出的竹枝,彎折呈圈鈕狀,拿捏合理舒適,竹枝亦攀伸出一簇竹葉,舒展貼飾于蓋面上,薄薄的立體感形成一種類似淺浮雕的裝飾效果,但又更顯清淡簡潔,帶給人自然清新之感——與圣賢文化的本義一致。
竹子,自古以來就被賦予豐富的寓意,象征謙虛、有氣節、剛直不阿,是中國君子品格的代表,也是圣賢文化的實質載體。紫砂作品“圣賢之約”在外觀設計上著重突顯竹子的形象,在視覺藝術上形成先入為主的沖擊效果,形神合一,充分流露出圣賢文化的含義,讓人在一目了然中深刻感悟到其內在的精神熏陶。
自古以來,紫砂壺藝歷久彌新,始終能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境界。作為當代紫砂壺藝人,我們更應提升自己的美學欣賞和文化知識水平,通過挖掘文化、探索創新,賦予紫砂藝術更強勁的生命力,為宜興紫砂事業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