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
(滄州師范學院 河北 滄州 61001)
近年來,隨著滄州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社會各界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大。特別是就當前職業教育發展形勢而言,在省委、省政府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滄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靶F蠛献鳌苯虒W模式的運行雖然現已初具規模,但與全省現階段社會主義新時期經濟建設對各行各業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相比,還沒有達到產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狀態。根據我國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于2015年10月聯合發布的 《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鞏固和加強滄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戰略性轉換的策略研究,對促進全市職業教育和產業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教育實踐意義,同時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經濟起到了積極促進的作用。
1.1 從效果上看,校企合作的內容淺顯,形式單一。在實踐檢驗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課堂所學專業知識與企業所用知識技能嚴重脫節現象,不能所學所用。由此可見,校企合作的運行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各界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深刻,校企雙方缺乏更加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1.2 從辦學方向上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缺乏鮮明的辦學特色[1]。具體來講,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社會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脫離了實際需求,在理論層面上沒有形成統一認識,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實戰性教學經驗。
1.3 從課程體系上看,課程的設置比較傳統守舊,脫離實際,教學內容缺乏突破性創新,造成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實踐動手能力差,不能滿足社會主義新時期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市場的需求。
1.4 從師資上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整個教學過程理論性很強,缺乏對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指導,構建“雙師型”的教學團隊有待提升。
2.1 “產教融合”的內涵。具體來講就是校企雙方在社會范圍內,以服務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和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為出發點,以協同育人、合作共贏為動力,徹底實現產教一體、校企互動的一種經濟教育活動方式,其具有雙主體性、跨界性、互利性、動態性、知識性、層次性的特征。
2.2 我國“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按時間的順序來劃分,大致經歷了近代的“實業教育”萌芽階段(1865~1911年)、民國初期的“教學做合一”初級產教結合階段、解放前期“勞動與教育相結合”階段(1927-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初期“半工半讀”階段(1949—1965年)、改革開放時期“實行‘產教結合’辦學思想,‘積極發展校辦產業,辦好生產實習基地,大力倡導職業教育緊緊依靠企業、行業,面向社會辦學、為經濟社會服務’”階段(1978年—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期“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并駕齊驅”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2010年)、經濟產業深度轉型階段(2010年至今)等七個階段[2]。顯而易見,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的戰略性轉換,對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時也是重點培養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必然趨勢。
3.1 聯系實際,科學定位。從功能定位來講,為了盡快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結合當前就業形勢,綜合考慮滄州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以服務于滄州地方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目標,重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滄州職業教育。
3.2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內涵建設,明確職責,充分發揮滄州地方政府主導和宏觀調控的作用,重點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要促進全市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需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育觀念,理性思考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創建“知識、素質、能力”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建設,充分利用產業優勢,通過正確引導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服務與實踐,不斷增強校企雙方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為確保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滄州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和宏觀調控的作用,從重點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入手,進一步做好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的統籌與規劃。
3.3 優化課程體系,建立健全運行保障機制,進一步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要改變當前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的現狀,高校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應根據市場需求,依托校企雙方聯合辦學的積極主動性,從重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做起,一方面,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建立在能力培養與職業標準有機融合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課程體系的完善與建設應當涵蓋職業標準要求和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共同構建科學合理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運行保障機制;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使具有地方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促進滄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有序發展。
3.4 以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堅持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重點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構建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3],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為了滿足地方人才需求,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應以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為載體,以適應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在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整合社會資源,堅持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以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為重點,成立校企合作發展中心,聘請知名企業管理專家和技術專家參與到學校的教學與實訓中,共同組建和完善復合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鼓勵探索與創新,不斷深化地方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斷為地方產業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