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仁義
摘 要:不管是哪個科目的學習,學習能力絕對是保證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的關鍵。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要把培養學生能力當作數學教學的重點,通過課堂學習、課前預習、課下復習等環節,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能力;培養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加之剛步入正軌、系統的學習數學階段,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顯然成了課堂教學重點內容,要把它放在與知識傳授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引導、潛移默化地培養,就能無形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此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容器,一味地灌輸,而是要讓學生結合課堂學習、勤于課后練習,并結合各種復習方法,從方方面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現新課程傳授,提高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也相應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中下功夫,要在教學中注入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創新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有趣、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更多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提高學習能力。為此,作為新課標引導下的一線數學老師,筆者借此就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大家的教學提供幫助。
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實踐證明,學生身邊、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或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立志的故事都能有效地激起其學習動機,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久而久之,提高學習能力。比如,在一節課上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我曾經有一個學生來自單親家庭,他穿著樸素,生活非常節儉,可是他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成績都非常棒。他為什么這么愛學習,他說他要報答母親,因為母親節省錢供他上學,讓他用成績證明他不比別人差,他不缺什么。這樣的故事學生不但熟悉、親切,而且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力量,因為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我再引導學生,這個學生為了報答母親努力學習,不但母親欣慰,也讓自己受到了激勵,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培養了其學習能力。“同學們,我們是不是也該報答父母呢?”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向他學習!”在課堂上根據需要穿插這樣的故事,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努力學習,還能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無形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實踐證明,恰當、科學的學習方法不但能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還能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在長期的鍛煉中讓學生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傳授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數學常見的學習方法有以下幾點:首先求教與自學要相結合。有效的學習絕對不是老師強迫式的灌輸,所以,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積極、主動探索、鉆研的精神,要有遇到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與同學交流的習慣,這樣才能為以后更好地學習打基礎。其次,要學用結合,勤于練習。無論是理論還是例題,只有把老師在課堂上講解與課下練習結合起來進行實踐才能熟悉掌握,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目的。然后,要讓學生做到及時復習課堂內容,鞏固所學知識。在小數數學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對一些基礎的概念、口訣及時復習,鞏固記憶,而且對一些解題方法的運用也要及時復習,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這樣在學習中才能靈活運用,提高學習能力。最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思考方法。比如,在練習或者講解題時,引導學生運用變換法、有序法、對應法、轉化法等進行思考,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深化、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為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基礎。
三、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在教學中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為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打基礎。首先,要認真聽講,獨立思考。比如,看到問題時,要多讀題,多方面思考,看看題干中已有的條件和缺失的條件,然后理清思路,進行解答。這樣獨立思考,久而久之,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其次,要讓學生有仔細觀察、用心積累的意識。我們知道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是很零碎的,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掌握重點知識與解題技巧,從而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習能力。然后,一定要注意學生計算的準確和規范的書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確保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加強,學習成績和效率的提高,老師一定要在具體的教學中,讓學生把每一個符號、數字都要規范,這樣不但作業整齊、美觀,而且不會因為書寫有誤影響老師的判斷,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要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無論是其學習能力還是學習成績,都會得到提升。
四、結語
總之,學生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主要要求,也是新時代在教學中要培養的學習品質。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根據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結合學生的特點,注意在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勤于復習、練習和獨立思考習慣,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三中.小學數學快樂學習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5(2).
[2]周冬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4(3).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