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 浩
在過去的2018年,中日韓及周邊地區形勢總體積極向好,但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為了解三國企業家與企業管理者對本國和其他兩國的經濟預期,以及三國企業家對雙邊、三邊及多邊國家關系的感知與評價情況,《環球時報》社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聯合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在中日韓三個國家的企業家(或企業管理者)之間開展“2019年中日韓企業家經濟預期調查”。
中日企業家普遍樂觀
本次調查以調查問卷為主要形式,面向對公司重大決策具有決定權的三國企業家或企業管理者。調查歷時19天,共回收300余份問卷。在對2019年世界經濟展望預期中,中日兩國均較為樂觀,分別有超過四成和六成的受訪者預期將“緩慢發展”,而韓國企業家超過八成認為將“維持現狀”或“緩慢衰退”。
在對中日韓三國2019年經濟的預期與展望中,中國受訪者對本國經濟的發展最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在2019年將有所“發展”的比例高達77.4%,日本受訪者也有四成選擇有所“發展”。相較而言,韓國受訪者最不看好中國經濟,認為將衰退的人群占比達51.0%。
韓國受訪者同樣對韓國經濟發展呈現顯著悲觀態度,選擇“緩慢衰退”的比例大幅高于中日兩國,達到52.9%,更有7.7%的韓國受訪者認為將出現“迅速衰退”的跡象。
在對日本的經濟預期上,日韓受訪者的樂觀度要稍稍優于中國受訪者,認為有所“發展”的占比均超過六成,中國受訪者則不及五成。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認為,中國經濟向好的格局未變。即使增速不及6.5%,也是比較高的。所以,國內一些觀點相對樂觀是有道理的。日本經濟在改革中出現了較多的積極因素,包括中日關系改善對日本經濟帶來拉動等。而韓國如果內部市場無法有效擴大,國內財團壟斷的經濟格局沒有得以改觀,其經濟在2019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可能會遭遇比較大的挑戰。
韓國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宋元根表示,對于世界經濟和韓國經濟的預期,唯獨只有韓國企業家抱有明顯的悲觀態度,從這可以看出韓企活力的情況不容樂觀。宋元根認為,為應對2019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不利因素,韓國應該制定激發企業活力的政策,包括必要的管理改革、調低稅費,以及暫緩調整最低時薪和縮短工作時間等政策進行對沖,且要在外匯市場和宏觀經濟上做出相應的政策安排。
三國關系延續去年走勢
在中日韓三國政治關系的2019年展望上,調查結果顯示,中韓兩國均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認為中韓關系在2019年將明顯或略微回暖。在中日關系上,中國受訪者樂觀情緒顯著,超過七成(77.4%)認為2019年中日關系將向好發展,超過四成的日本受訪者選擇中日關系將積極發展,達到44.9%。與此形成對比,多數日韓受訪者對兩國2019年的雙邊關系并不看好。兩國均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選擇“略微惡化”或“明顯惡化”。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2018年中日、中韓關系已趨穩向好,但是韓日之間仍然表現得相對緊張。中日、中韓關系改善的原因,一是迫于美國的壓力,三國必須重新回到同為東亞經濟圈的定位,重新審視政策的出發點,對三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做出積極調整;另外,三國也形成共識,即只有在比較好的政治和經濟氛圍中才能互惠互利,共謀發展。陳言預計,在2019年三國之間的關系會延續2018年的趨勢。
貿易摩擦影響大
在調查中,當問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美國優先政策和中美貿易摩擦對公司目前有何種影響”時,“負面影響”的選擇在中韓兩國間占主流,均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選擇“美國優先”和“中美貿易摩擦”目前對其公司造成“負面影響”。而日本受訪者有六成選擇對本國企業“沒有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中日韓三國2019年在經濟發展上都會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這是三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從整體影響來看,中國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大,對經濟發展產生的不確定性也最明顯。中美之間是否能夠在90天內達成一個雙方都認可的貿易協議,目前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白明說,日本在上個世紀已經與美國展開過多次貿易戰,雙方博弈最激烈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是,未來美國還要在鋼鐵和汽車領域對日本“窮追猛打”,這將對日本形成比較大的壓力。三國中,韓國對外界經濟環境變化抵抗力最弱。雖然韓國在通信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三星,但是在汽車等領域的抵抗力要比日本差很多。
白明表示,同屬東亞地區的三個國家未來在經濟合作上還大有潛力可挖。目前三國中只有中國和韓國簽訂了自貿協定,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多輪,還沒有結束。中日韓這個巨大的經濟發展平臺還沒有正式啟動,這意味著三國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拓展,來共同做大經濟發展蛋糕,這也是值得期待的?!?/p>
環球時報2019-01-08